討好型人格
含有「討好型人格」共 5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艾煦的沙龍
2025/08/29
從控制中長出自由:一個原生家庭的故事
許多人在原生家庭中,因為父母的控制與否定,而活在壓抑與委屈中。本文以作者朋友的真實經歷為例,探討控制型父母的心理機制、孩子在其中經歷的掙扎,以及最終如何找回自我、掙脫控制的過程。文章並非批判父母,而是希望喚醒更多人對原生家庭議題的關注與理解。
#
原生家庭
#
控制型父母
#
討好型人格
喜歡
留言
書書的棉花園
2025/08/26
為什麼越努力越不幸福?心理學揭示討好與自我認同的關鍵
Welcome to Return to Light — the journey of becoming who you truly are. 歡迎來到回光養成系,一起找回自己的光,養成幸福的生活。 幸福不是外在條件的堆砌,而是「自我認同 × 行為一致性」的結果。 然而,許多人卻有這樣的疑惑
含 AI 應用內容
#
回光養成系
#
書書的棉花園
#
幸福練習生
4
留言
三分鐘熱度女子生活
2025/08/14
先顧好自己,不是自私,而是能量守恆:別讓討好型人格掏空你
從自己出發,不代表自私。 因為只有自己好,才能和大家一起更好
#
自我成長
#
討好型人格
#
照顧自己
喜歡
留言
半糖の輝夜
2025/08/13
別讓 “ 討好型人格 ” 迷失了自己
別人眼中的好人,卻未必是你的良伴。從討好型人格,到認清朋友間頻率不合的真相,我學會把時間留給能接住真實自己的那群人。
#
方格新手
#
部落格
#
自我成長
6
2
李羊
2025/08/13
2
我也是從討好型人格慢慢改變的!真的很累~寫得很好
2
半糖の輝夜
發文者
2025/08/13
2
李羊 謝謝喜歡!主要是自己還不自知~等我發現自己是討好型人格時,才自省我多久沒有好好善待自己、傾聽自己的聲音。
2
PassiveSpark被動收入課程啟發系統
2025/08/08
敢被討厭才賺大錢!90%的人不知道的致富逆向思維
想像這樣一個場景:週五晚上,你剛想好好休息,手機響起。又是同事要你「幫個小忙」,代班到半夜。你明明已經累到不行,卻還是笑著說「沒問題」。隔天醒來,看著銀行帳戶裡可憐的數字,你開始懷疑:為什麼我這麼善良,卻總是存不到錢?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那麼今天這篇文章將徹底顛覆你對賺錢的認知。 為什麼討好
#
致富思維
#
討好型人格
#
職場拒絕術
1
留言
沐容光森
2025/08/07
讀書心得|《夢,沉睡的療癒力:從解夢到自我追尋》
夢,是潛意識寄出的情緒訊息。 這篇心得記錄我在閱讀中,看見那個小小的自己、理解情緒流動,也終於明白—光是看見還不夠,釋放之後,改變才真正開始。
#
讀書心得
#
靈魂筆記
#
心理成長
2
留言
梅根的斜槓人生沙龍
2025/08/05
別再把「能者多勞」當管理策略了!你在逼走最好的人才
你不是太軟弱,只是太不習慣被好好對待。那些在職場中默默承擔的「好人」,往往壓抑了真正的自己。真正的成熟,是學會放過自己,也學會說「夠了」。
#
梅根人蔘激湯
#
梅根會客室
#
職場心理
8
9
艾瑞克 轉職中
2025/08/07
2
能者多勞 是我每一份工作都會聽到的一句話,能者會過勞,會發脾氣的能者才不會過勞
2
梅根的斜槓人生
發文者
2025/08/10
1
彼得潘 謝謝支持!溝通的藝術是職場人的必修課!
1
Jack的升級修練室
2025/08/03
你不是太敏感,是對方早就越界了!情緒界線不清,是關係失衡的開始
許多人誤以為自己「太情緒化」,其實是長期活在沒有界線的關係中。 本文拆解三種情緒越界模式:情緒責任錯置、角色扭曲的討好行為、與情緒操控侵犯, 並提供具體方法協助讀者設立清楚的情緒界線。 當你開始守住自己的情緒主權,你會發現,關係不再以壓抑為代價, 而是以互相尊重為起點。界線不是拒絕,是愛自己的方式。
#
情緒界線
#
心理界線設立
#
關係中的界線
1
留言
閱讀聊樂KEY的沙龍
2025/08/02
《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好想就這樣賴在床上不用上班……
不要輕看壓力也不要小瞧倦怠,負面的情緖波動會造成我們生活上許多不愉快,部分心理疾病一開始也是因為一些小小不起眼的壓力或是倦怠逐漸累積而成,我們需要的是健康、平衡的生活……
#
Podcast
#
閱讀聊樂key
#
上班
36
15
安立格
2025/08/02
9
結論的那一段很有建設性。想停止上班很多時候是短暫心情影響的,但畢竟是大事一件。最好想清楚,或休息幾天,或注入新的生活元素,新的思維就可能浮現的。
9
茱莉亞
發文者
2025/08/02
4
安立格 對啊,有時不想上班只是一時的疲累,休息幾天或是找些新的興趣嗜好就可以,但如果是長期的話真的要好好的檢視一下疲倦來源跟解套方式了。
4
乖乖牌叛變中
2025/07/26
🧨 亞洲父母是怎麼一點一點毀掉孩子的?
許多亞洲父母常以「為你好」為名,行控制之實。本篇文章從個人經驗出發,揭露這種潛移默化的語言如何影響孩子的情緒與人生選擇,並結合心理學概念,鼓勵讀者重新愛自己,勇敢表達自我需求。
#
心理學
#
原生家庭
#
家庭創傷
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