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考古題】04:我的小孩會「自主學習」嗎?(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除了一直碎念小孩不夠自主之外,我想要藉由這篇文章提出一些檢視外部條件的觀點,來讓親職和照顧者除了出錢跟一張嘴之外,有比較多事可以做。

上一篇文章裡,我依照「主/被動」與「興趣」這兩個軸線,定義出一個自主學習的架構。除此之外,我也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人都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小孩或學生之所以被親職或教育者判定為「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其實只是因為親職或教育者將自身的期望投射至小孩的學習上,侷限了自己的視野。

raw-image

然而,對多愁善感的親職來說,即使從小就在十小時以上的工時裡鍛鍊出鋼鐵般的意志力,而能夠克制自身的期待小心不要投射在小孩身上,但在午夜夢迴的時刻,仍會自問下面這些問題:「假如我家小孩真的是操縱挖土機的天才怎麼辦?我要不要讓他去嘗試開開挖土機?」「假如我家小孩一但見過藤子不二雄的原稿就會迷上漫畫而成為本世紀最偉大的漫畫家怎麼辦?我要不要趕快去帶他去看?」

假如,我是說假如,我的小孩不像我,他可以不是一個平凡人,那我該做點什麼?

像是這種「假如我家小孩可以,但我沒有讓他可以」的擔憂,時時縈繞在許多親職的心中。在我看來,假如我們能夠克制自身對小孩發展方向的期待,盡可能去滿足小孩發展「(A)主動且有興趣」這類型自主學習的條件,並不是壞事。只是我們要記得,這樣的努力未必有效,或者應該進一步說,這樣的努力時常是沒有效的。

raw-image

我認為我們在試著找出小孩可以不平凡的同時,也要提醒自己記得,小孩也可能終究是平凡的,小孩也可以選擇平凡的人生。在以上的前提下,我想要討論開啟「(A)主動且有興趣」這類型自主學習的條件。

對學習者來說,需要的條件包括「見識與經驗」、「餘裕」以及「自我期待」,而從親職或教育者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需要「餘裕」與「對期望或投射的克制」。

見識與經驗

要投入一件自身有興趣的事情,首先得要知道世界上有那件事,小明如果沒見過沒聽過世界上有蛋糕這種東西,就不可能會想要成為一個點心師傅。我們也可以想像,吃過好吃蛋糕的人應該會比沒吃過好吃蛋糕的人,更有可能會想要成為一個點心師傅,看過《灌籃高手》漫畫的人,也可能會比沒看過的人更想要練習投籃。

我認為一個人要投入自主且有興趣的自主學習,得要從知道世界上有那件事情開始,接著要透過某些方式來經驗它。可能是實際的經驗,比方說實際操作鋸子、在田裡除草、跟著大人走進登山步道;也可能是比較間接的經驗,比方說漫畫、小說、電影、電玩。

raw-image

然而,並非所有的經驗都必然有助於開展自主學習,比方說市面上有一些體驗活動,這些活動將這些行業的刻板印象放大,容易令人有一種「這行業就這樣而已嘛」的綜合感想,比方說空姐就是穿得美美的端飲料、農業就是走進泥巴田裡插秧、手作就是把材料包組合起來。「來!我們拍張照片!」。

這種類型的體驗活動致力於製造一種「萬事皆明亮好玩並且拍張照片紀念」的錯覺,但這些體驗活動彼此之間的「好玩」並沒有差異,也就是說,這些體驗活動並沒有把該職業或技藝會讓人願意獻身投入的特質顯露出來。在最糟的情況下,這類體驗活動甚至放大了主流觀點對這些職業或活動的刻板印象,反而阻礙人認識這些職業與活動的本來面目。

相較於這種體驗活動,我們或許可以想像或找到一些更貼近實際狀況的經驗,比方說透過「打工換宿」實際在農人家裡參與勞動一段日子,或者是對該從事該項職業或活動的人進行比較深入的訪問。

不過,即使我認為前述大量運作刻板印象的體驗活動,在大多數情況下對自主學習的啟動應該沒有幫助,但我仍然可以想像,在某一種情況下,有人會因為這種類型的經驗而開展終身的自主學習。

小珠在「當個好奴隸職業體驗公司」參加空姐的體驗活動,按照流程換上空姐制服、模擬上餐點給家長、拍紀念照。對小珠來說,這一切都還算有趣,但也沒什麼特別的,直到她看見一位大姐姐穿著跟她一樣的空姐制服,手上拿著旅行社的宣傳單,非常漂亮,那樣子像極了她那喜歡四處旅遊而早逝的姊姊。這個畫面毫無理由地擄獲她,成為她生命的主要背景。十五年後,她終於如願在國際線的班機上服務,並且持續保持作為一個空姐並且四處旅遊的熱忱。

然而,我認為上面這種例子並不能讓支持這種膚淺的體驗活動能夠開啟自主學習,而是提醒我們:一個自主的人,其人生方向可能是很隨機而難以掌握的。

raw-image

餘裕

「餘裕」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談,一是親職或教育者的餘裕,一是小孩的餘裕。

如果我們要帶小孩去開眼界,比方說去農莊打工換宿一個月,除了需要一定的經濟能力之外,也需要親職本身的其他資源。比方說,伴侶的支持就是一個比較少見的支援(也就是常見的阻撓)。要讓孩子多方接觸各種對勁的活動,也考驗親職搜集資訊、經營社群的能力,在目前的台灣社會裡,我猜它跟社經位置可能有正相關。由於小孩缺乏自主移動的能力,照顧者本身的身心狀況也是重要的條件之一。

以上種種可以被統稱為「資源」的因素,我將其總和的結果稱為「餘裕」。在越有充分「餘裕」的情況下,自主學習越是可能發生。除了親職或教育者的「餘裕」之外,人們很少注意到小孩的餘裕。

有一次有個小孩跟我說:「我每次放學後都很累。上課要發呆,發呆很累;可是更累的是,要發呆而且不能被發現你在發呆,這個真的很累。」在國民教育階段,小孩不能展開自主學習的原因之一,是國民教育大量佔據了小孩的時光,小孩不僅沒有時間,也沒有精神。

若是小孩在放學後只想耍廢而不想投入任何活動,可能就跟許多人下班後只想看韓劇、刷臉書、看八卦綜藝節目一樣,並不是什麼主動性的問題,而是他沒有餘裕。這當然也跟個別小孩在學校的狀況有關,我們也可以見到許多在學校游刃有餘的孩子,他們在課後仍然精力十足,還有很多的餘裕,這也可能是因為他們在其他方面擁有較多資源的緣故。

即使個人的「餘裕」可能大不相同,使得我們不可能有一個客觀評估餘裕的方法,但這個觀點仍然能夠修正「想做就一定做得到」、「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假如你沒有成功就是你不夠真心讚嘆seafood」等等將責任完全丟給個人的原子論觀點,讓我們看到外部條件對人可以有限制,也可以有支持。

自我期待

我認為一個願意持續精進的自主學習者,必然有一份對於未來自我的想像與投射(這必得是來自自身的,而不是外加的)。這種自我期待的想像可能在非常早期的童年就已經存在,比方說想要成為像爸爸一樣的男人,或者像科學小飛俠那樣的英雄。

小孩在遊戲之中,試著將自己投射到扮演的角色裡,模仿那個樣子,想像自己是那個樣子,這與「我用右手丟丟看這顆球,看它能飛多遠」這種類型的學習與探索截然不同,是一種更積極的形式。

因為這個形式的目標指向一個「離現在的自己很遠」的遠方,以至於這種學習與投入可能可以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小孩發現另外一個「更想要變成的樣子」為止。

個人建構自我期待的可能性,與個人身處的文化之間有密切關係,一個崇尚成功與英雄的社會文化裡,人們可能傾向於期待自己成為一個成功的英雄。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我們有時會聽見有女孩對於長大的想像是「成為一個媽媽或妻子」,但我們幾乎不曾聽說有個男孩對於長大的想像是「成為一個爸爸或丈夫」,男孩的自我期待更常是太空人、科學家、總統或某一種「成功」或「專業」的形象。

raw-image

環境若越是能夠提供小孩更多的「典範」,小孩的自我期待就有更豐富的可能性。如果媒體因為某種原因而開始大量報導持家的男性典範,接觸到這些資訊的孩子,就更有可能將自己投射成為持家男性的樣子。社會如果能夠更加重視、肯定女性運動家,有運動天份的女孩就更有可能投入運動裡。

總結

我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天賦的能力,但需要條件才能啟動,這些條件包括見識、餘裕和自我期待。至於大多數親職與教育者所擔心「自主學習」問題,可能是因強烈期待而造成的視野侷限,看不見孩子其實有在自主學習。小孩所面臨的自主學習問題,除了沒有餘裕之外,缺乏多元的典範讓小孩能夠藉以形塑自我期待,也是一個值得我們努力的方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盧駿逸的沙龍
662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盧駿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雖然我也開課跟服務,但我始終也在人生的旅程上修行。 我會跟個案說課題的面對,而我並不是沒有課題,不會因為我開課或著做服務成為他人的老師或著前輩而就此沒有課題。這是不可能的。 最近就因為在處理他們的課題,讓我有了新的感觸,寫下來抒發,並分享我自己是如何面對課題的。 一直以來我家三個小孩,目前都處
Thumbnail
雖然我也開課跟服務,但我始終也在人生的旅程上修行。 我會跟個案說課題的面對,而我並不是沒有課題,不會因為我開課或著做服務成為他人的老師或著前輩而就此沒有課題。這是不可能的。 最近就因為在處理他們的課題,讓我有了新的感觸,寫下來抒發,並分享我自己是如何面對課題的。 一直以來我家三個小孩,目前都處
Thumbnail
阿崴閱讀-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 怎麼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卻開始累加了過多的期望,學著放手,適度的陪伴與表達支持,活出自己的榜樣,才會是最好的示範。
Thumbnail
阿崴閱讀-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 怎麼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卻開始累加了過多的期望,學著放手,適度的陪伴與表達支持,活出自己的榜樣,才會是最好的示範。
Thumbnail
如果說家長是孩子學習的對象,我衷心希望自己的做法讓孩子看見慣常的規律下藉由獨立自主創造的可能性。-作者徐玫怡
Thumbnail
如果說家長是孩子學習的對象,我衷心希望自己的做法讓孩子看見慣常的規律下藉由獨立自主創造的可能性。-作者徐玫怡
Thumbnail
什麼是學習?透過前人的傳授讓後輩經驗,我想這就是最基礎的解釋吧!但是如果滿都是傳授的經驗,而沒有實質的自我探索,想必那也是空談一場。我想,真正的學習,必定是因為「有需求」而產生的行為。
Thumbnail
什麼是學習?透過前人的傳授讓後輩經驗,我想這就是最基礎的解釋吧!但是如果滿都是傳授的經驗,而沒有實質的自我探索,想必那也是空談一場。我想,真正的學習,必定是因為「有需求」而產生的行為。
Thumbnail
學習原本無關是否自主,它是一種「本能」;但當大人因為太愛小孩,太希望小孩學到很多,開始竭盡心力的設計課程,卻反而因此將小孩「想學」的本能拿掉。當小孩被放在一個「該學什麼」的框框裡,他的學習本能被拿掉了,進入了「不自主學習」狀態。有了不自主學習的狀態,才會有因此對比而生的「自主學習」。
Thumbnail
學習原本無關是否自主,它是一種「本能」;但當大人因為太愛小孩,太希望小孩學到很多,開始竭盡心力的設計課程,卻反而因此將小孩「想學」的本能拿掉。當小孩被放在一個「該學什麼」的框框裡,他的學習本能被拿掉了,進入了「不自主學習」狀態。有了不自主學習的狀態,才會有因此對比而生的「自主學習」。
Thumbnail
在家自學的實務上,預算與學習機會的問題,會隨著小孩的成長、想學習一些複雜的事物,逐漸變得更加嚴苛。我想提出的對策,是讓小孩跟社會「面對面」,拓展小孩在社會上學習的機會。當他們得到跟我們一樣多的資訊跟資源,他們也有能力跟我們一樣投入社會上的學習活動。
Thumbnail
在家自學的實務上,預算與學習機會的問題,會隨著小孩的成長、想學習一些複雜的事物,逐漸變得更加嚴苛。我想提出的對策,是讓小孩跟社會「面對面」,拓展小孩在社會上學習的機會。當他們得到跟我們一樣多的資訊跟資源,他們也有能力跟我們一樣投入社會上的學習活動。
Thumbnail
自學生的學習安排究竟要怎麼開始? 從計畫自學到開始自學,每個階段的小孩都呈現不同的樣貌,也無法一言以蔽之。方法有百百種,最核心的想法呢? 如果我們相信學習動機是最重要的起始,讓小孩自主地選擇他要學習的方向,那麼除了等待、擴大小孩對這世界的視野和好奇機會,讓他有選擇權之外,我們還可以做甚麼?
Thumbnail
自學生的學習安排究竟要怎麼開始? 從計畫自學到開始自學,每個階段的小孩都呈現不同的樣貌,也無法一言以蔽之。方法有百百種,最核心的想法呢? 如果我們相信學習動機是最重要的起始,讓小孩自主地選擇他要學習的方向,那麼除了等待、擴大小孩對這世界的視野和好奇機會,讓他有選擇權之外,我們還可以做甚麼?
Thumbnail
按照我們的觀察,自學生所做的,既不是「有紀律的規劃」,也不是「天賦的大爆發」,而是比較像「邏輯性的學習科學」。
Thumbnail
按照我們的觀察,自學生所做的,既不是「有紀律的規劃」,也不是「天賦的大爆發」,而是比較像「邏輯性的學習科學」。
Thumbnail
實驗教育做了五年之後,我們越來越體會到自學能力的重要! 但是小孩的自學能力不是從小就能夠自己發生,我們一開始也是從設計教案來教學,經歷慘痛的失敗,重新檢討、觀察小孩的行為,發現小孩會模仿大人的工作模式,來幫自己學習,才漸漸脫離教與學的苦海。
Thumbnail
實驗教育做了五年之後,我們越來越體會到自學能力的重要! 但是小孩的自學能力不是從小就能夠自己發生,我們一開始也是從設計教案來教學,經歷慘痛的失敗,重新檢討、觀察小孩的行為,發現小孩會模仿大人的工作模式,來幫自己學習,才漸漸脫離教與學的苦海。
Thumbnail
聽朋友說:「我跟小孩說,如果你做完了這件事情,那我們就去吃大餐,作為獎賞,你覺得如何? 可是你知道嗎?這種方法有的時候有效,可是有的時候他就還是賴在那邊不想動。就只能一直想其他辦法」
Thumbnail
聽朋友說:「我跟小孩說,如果你做完了這件事情,那我們就去吃大餐,作為獎賞,你覺得如何? 可是你知道嗎?這種方法有的時候有效,可是有的時候他就還是賴在那邊不想動。就只能一直想其他辦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