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考古題】02:惜惜治百病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660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盧駿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少女G偶然間讀了一本書,她突然從書裡看懂了一個小時候的場景,原來就是「疏離」。她突然很想念媽媽,但也突然間感到一種生氣跟傷心。媽媽懂得四個小孩的喜好,但她對媽媽幾乎一無所知。「為何人只有一個媽媽,我卻不懂她?」</p>
<p>爸爸離家時她小學四年級,家裡形成一種氣氛,一種不能「離開」的氣氛。她「接收」到了,但妹妹沒有。小學、國中、高中,一直到大學,妹妹總是走得十分大方,三天兩天的;但她走不了。這是一場屬於少女H的戰鬥,主題是「虧欠」與「離開」。</p>
<p>因為工作的關係,時常可以聽見一些媽媽的故事,大多都是零碎且片段的,有些關於孩子,有些關於自己,有些關於父母。在這些故事裡,有時可以隱約看見曾是少女的媽媽,身體裡的那個少女……</p>
親子教育現場常出現「假溝通真強迫」,也就是「小孩無論如何都要聽大人的」的情況。於是,講理或溝通就變成只是大人「優雅理性」的強迫手段。如何跨過「講理形式的強迫」,是我在親職教育現場時常被問到的「考古題」之一。
在教育現場,有種主張認為應當「理解/接納兒童的特殊需求」,而給予特殊的待遇(例如兒童車廂、兒童遊具、兒童福利、法律上的減刑或免責);但有趣的是,抱持這種主張的人,有時也會同時抱持「將兒童視為(成)人」的相反主張。這樣是「兒童人權自助餐」嗎?
等待小孩長大的日子就像復健;本來可以看漫畫、打電動、看電影、坐咖啡店、看展覽看表演、聽演唱會,小孩一出生全都不行了,能去的地方只剩下小孩也能去的地方。隨著小孩一天天長大,經歷各種千辛萬苦之後,又一點一點把這些當初能做的事情撿回來。
<p>少女G偶然間讀了一本書,她突然從書裡看懂了一個小時候的場景,原來就是「疏離」。她突然很想念媽媽,但也突然間感到一種生氣跟傷心。媽媽懂得四個小孩的喜好,但她對媽媽幾乎一無所知。「為何人只有一個媽媽,我卻不懂她?」</p>
<p>爸爸離家時她小學四年級,家裡形成一種氣氛,一種不能「離開」的氣氛。她「接收」到了,但妹妹沒有。小學、國中、高中,一直到大學,妹妹總是走得十分大方,三天兩天的;但她走不了。這是一場屬於少女H的戰鬥,主題是「虧欠」與「離開」。</p>
<p>因為工作的關係,時常可以聽見一些媽媽的故事,大多都是零碎且片段的,有些關於孩子,有些關於自己,有些關於父母。在這些故事裡,有時可以隱約看見曾是少女的媽媽,身體裡的那個少女……</p>
親子教育現場常出現「假溝通真強迫」,也就是「小孩無論如何都要聽大人的」的情況。於是,講理或溝通就變成只是大人「優雅理性」的強迫手段。如何跨過「講理形式的強迫」,是我在親職教育現場時常被問到的「考古題」之一。
在教育現場,有種主張認為應當「理解/接納兒童的特殊需求」,而給予特殊的待遇(例如兒童車廂、兒童遊具、兒童福利、法律上的減刑或免責);但有趣的是,抱持這種主張的人,有時也會同時抱持「將兒童視為(成)人」的相反主張。這樣是「兒童人權自助餐」嗎?
等待小孩長大的日子就像復健;本來可以看漫畫、打電動、看電影、坐咖啡店、看展覽看表演、聽演唱會,小孩一出生全都不行了,能去的地方只剩下小孩也能去的地方。隨著小孩一天天長大,經歷各種千辛萬苦之後,又一點一點把這些當初能做的事情撿回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如果社會問題追根究底來自於教育,而教育最終還是得回歸到家庭發揮應有的功能,那麼,是不是應該讓親職成為人們願意投入、投資的一件事呢?
Thumbnail
游擊文化 四月推出由我個人超欣賞的作家 #吳曉樂 選書推薦的【別教出混蛋】是一本適合在教養書海中感到焦慮,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書籍、或教養策略,孩子約莫在三歲以上的家長。因為書中所提及的育兒困境和建議,我覺得實用性並不太多在嬰幼兒階段,但並不是三歲下的家長就不推薦你看,只是三歲內的家長,我真心推薦的
從很小的時候大概國小吧,媽媽就開始教我煮飯,一開始從煎蛋開始,慢慢的從水餃、泡麵、煎蛋餅到了可以煮一整桌四菜一湯的菜餚(這時大概國高中了),小時候跟媽媽在廚房裡有說有笑開心的煮飯有時發出較大的笑聲或吵鬧聲,此時在客廳的爸爸就會發出很大聲的「嘖」或是深吸吐氣的聲音,皺緊眉頭用極為嚴厲羞辱責備的語氣制止
Thumbnail
治療室裡看過許多迷惘徬徨的大人,他們從來都沒有被問過想要什麼,想要怎麼決定,在三十多歲的年紀才開始慢慢探索自己想要什麼,對於自己的需求從未想過,因此往往困在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謎團中。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想要孩子可以成為能理解和表達自己需求的人,在可以說話的年紀就讓她們學習選擇。
Thumbnail
這是給某案母親的親職教養建議,但我覺得都通用,大家也應該可看懂並自行發揮 持續檢討結構設計,不要檢討人。
Thumbnail
尾牙聚餐時間又到了,辛苦一整年的媽媽們或親職照顧者,又有誰來幫她們舉辦一場,慰勞一整年辛勞可抽獎又可拿獎金的尾牙聚餐呢?
Thumbnail
很多時候親密關係、親子關係,都需要表達。 但表達有時會造成衝突,也會造成傷害,當表達是帶著批判、羞辱、貶低,就會有人感到受傷。當一個人被指責和被批評時,很自然的機制就是「攻擊」、「逃避」和「凍結」的反應。 這種防衛是一種自動化或無意識的反應,當刺激來時,這樣的防衛和反擊會不經思考出現。
Thumbnail
我以前覺得生氣時候要人深呼吸緩解情緒,這個方法爛透了。 直到自己成為心理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呼吸來緩解自己與他人緊張、焦慮的心情後,才接受這是一個可以平穩情緒的方法。思考後發現,以前感到生氣時用深呼吸調節情緒方法很爛,並不是深呼吸這方法不好,而是突然要在日常都沒有做過呼吸練習的人,在生氣的當
從孩子可以坐在我盤腿後的雙腳上,我經常就抱著他們讀書,一開始從布書、厚紙板的書,到現在故事結構比較完整,或是科普的書等,涉略比較廣泛。 一開始孩子還不會說話,我只帶他們看圖片,然後命名,搭配各種圖片的狀聲詞或動作,例如看到狗狗就汪汪,小羊就咩咩,有蝴蝶的就把書當作蝴蝶的翅膀開闔,小孩就感到看書是好玩
在鄧惠文醫生的節目中聽到一個名詞:兒童親職化, 就是我知道的小大人, 就是我的童年寫照; 在節目中我才發現自己的很多特質來自童年, 那個超自律與沒有彈性的我, 那個無法好好向孩子一樣無憂無慮的我, 那個總是焦慮總是想很多試圖體貼懂事的我, 那個看似八面玲瓏的我還有會看臉色的我, 關於我的童年經驗,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如果社會問題追根究底來自於教育,而教育最終還是得回歸到家庭發揮應有的功能,那麼,是不是應該讓親職成為人們願意投入、投資的一件事呢?
Thumbnail
游擊文化 四月推出由我個人超欣賞的作家 #吳曉樂 選書推薦的【別教出混蛋】是一本適合在教養書海中感到焦慮,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書籍、或教養策略,孩子約莫在三歲以上的家長。因為書中所提及的育兒困境和建議,我覺得實用性並不太多在嬰幼兒階段,但並不是三歲下的家長就不推薦你看,只是三歲內的家長,我真心推薦的
從很小的時候大概國小吧,媽媽就開始教我煮飯,一開始從煎蛋開始,慢慢的從水餃、泡麵、煎蛋餅到了可以煮一整桌四菜一湯的菜餚(這時大概國高中了),小時候跟媽媽在廚房裡有說有笑開心的煮飯有時發出較大的笑聲或吵鬧聲,此時在客廳的爸爸就會發出很大聲的「嘖」或是深吸吐氣的聲音,皺緊眉頭用極為嚴厲羞辱責備的語氣制止
Thumbnail
治療室裡看過許多迷惘徬徨的大人,他們從來都沒有被問過想要什麼,想要怎麼決定,在三十多歲的年紀才開始慢慢探索自己想要什麼,對於自己的需求從未想過,因此往往困在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謎團中。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想要孩子可以成為能理解和表達自己需求的人,在可以說話的年紀就讓她們學習選擇。
Thumbnail
這是給某案母親的親職教養建議,但我覺得都通用,大家也應該可看懂並自行發揮 持續檢討結構設計,不要檢討人。
Thumbnail
尾牙聚餐時間又到了,辛苦一整年的媽媽們或親職照顧者,又有誰來幫她們舉辦一場,慰勞一整年辛勞可抽獎又可拿獎金的尾牙聚餐呢?
Thumbnail
很多時候親密關係、親子關係,都需要表達。 但表達有時會造成衝突,也會造成傷害,當表達是帶著批判、羞辱、貶低,就會有人感到受傷。當一個人被指責和被批評時,很自然的機制就是「攻擊」、「逃避」和「凍結」的反應。 這種防衛是一種自動化或無意識的反應,當刺激來時,這樣的防衛和反擊會不經思考出現。
Thumbnail
我以前覺得生氣時候要人深呼吸緩解情緒,這個方法爛透了。 直到自己成為心理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呼吸來緩解自己與他人緊張、焦慮的心情後,才接受這是一個可以平穩情緒的方法。思考後發現,以前感到生氣時用深呼吸調節情緒方法很爛,並不是深呼吸這方法不好,而是突然要在日常都沒有做過呼吸練習的人,在生氣的當
從孩子可以坐在我盤腿後的雙腳上,我經常就抱著他們讀書,一開始從布書、厚紙板的書,到現在故事結構比較完整,或是科普的書等,涉略比較廣泛。 一開始孩子還不會說話,我只帶他們看圖片,然後命名,搭配各種圖片的狀聲詞或動作,例如看到狗狗就汪汪,小羊就咩咩,有蝴蝶的就把書當作蝴蝶的翅膀開闔,小孩就感到看書是好玩
在鄧惠文醫生的節目中聽到一個名詞:兒童親職化, 就是我知道的小大人, 就是我的童年寫照; 在節目中我才發現自己的很多特質來自童年, 那個超自律與沒有彈性的我, 那個無法好好向孩子一樣無憂無慮的我, 那個總是焦慮總是想很多試圖體貼懂事的我, 那個看似八面玲瓏的我還有會看臉色的我, 關於我的童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