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情緒困擾學生相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遇上使拗的孩子,有些家長可能會耐不住性子,不是大聲斥責,給個響亮的巴掌,就是屈服於孩子的喧鬧,在管教上出了差錯。從教育的角度來說,堅持理念到底,不輕易動搖,讓孩子知道該做什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

 

固執和任性,是小孩子很可能在性格上出現的偏差。這時,就要依照各個孩子的性情,去想怎樣的辦法可以徹底根治,當然,在執行的過程中必須與家長協調良好,否則當孩子回到了家,故態復萌,在學校所做的努力宛如流水,那就毫無意義。而我班上的特教孩子,在固執的程度上又非一般孩子所及。

 

有時,特教孩子的家長,會基於補償心態而讓孩子予取予求,這是大錯特錯的心態。若沒讓孩子在年少時獨立自主,建立自信心和與週遭人事物良好溝通,在不久的未來勢必會被社會排拒,而現實是很殘酷的,你沒有拿出相對應的能力,為何要社會主動接納你?是故讓特教孩子能夠生活自理,陶冶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是吾輩特教導師的使命,同時也是不讓家長負擔太重。

 

舉個例子好了。班上有個活潑好動的小女孩小雅,看起來天真可愛,口齒伶俐,但脾氣很差,容易暴怒,有時便會脫口穢言,讓身邊的人驚愕不已。同時小雅也極度欠缺自信心,扭扭捏捏,遇到老師詢問問題,總是偏著頭,身體歪七扭八站不直,還會用鬥雞眼瞪人,讓不了解她狀況的人感到不適。最麻煩的是她一生氣時什麼話也不說,無論三催四請就是趴在地上不肯動,讓人相當頭痛。在家裡遇到這種情況,家人都順著她的意,讓她當小霸王恣意妄為。但來到了我的掌心,可就沒那麼簡單了。

 

有一次,小雅跟語言治療師起了衝突,只因治療師問她問題,她不願乖乖回答,沉默不語,逼得治療師大聲怒吼:「妳再不乖就開車把妳帶回家囉。」但小雅可不是省油的燈,她知道大部分大人都會用這種方式嚇她,她根本不怕。最後治療師也如預想中的悻悻而歸,沒有把她真的帶回家。而後,小雅露出狡黠的笑容,下課自顧自地高聲嬉戲,完全沒意識到自己的任性和不禮貌。而我就找了個機會,給她來個震撼教育。

 

在放學前夕,因細故小雅跟另一位老師起了衝突,我只淡淡說了一句:「妳要跟老師道歉,否則我會把妳帶回家。」想當然爾,她不把我的話當作一回事。下課鐘響了,小雅一直等不到媽媽,覺得奇怪而開始躁動,我這時才告訴她:「媽媽不會來了,我已經跟她說妳要回我家吃飯。」她聽到便開始大哭尖叫,跳上跳下,嚷著:「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大概鬧了一個小時,而我就當作沒聽見,坐在位子上處理我的課務,直到她聲嘶力竭後,再拿出一頂小安全帽示意她戴上,準備跟我走向車棚。

 

說也奇怪,小雅彷彿知道自己的命運,她開始與我冷戰,不發一語,當然連道歉也沒有,而我就是不管她,直接把她帶回我家,放在玄關,讓她冷靜思考自己的行為。當然,我不可能把她留一整夜,約莫七點,我就將她送回家,並請她吃了幾個麵包,告誡她:「妳如果明天不跟老師道歉,繼續留在學校不用回家了。」她當然是嚇得點頭如搗蒜,之後不敢再有激烈的反抗。

 

現在小雅雖然還是會有沒自信心,不太喜歡回答問題的毛病,但已不會像以往那般執拗不聽話,就在於我使用的方法有了成效,也得到了家長的許可和配合。要管教孩子,千萬別讓她摸清楚並跨越你的底線,如何在常理中畫出他們不能跨越的限制,這有待家長和老師的拿捏。總而言之一句話,別輕估了孩子的任性!小時若如此驕縱,長大該怎樣自處?雖然特殊孩子在先天上有所限制,但品德絕對是可以陶鑄的,甚至還要更好,才能讓社會有理由接納他們。看看現在班上的孩子,各個聽話有禮貌、守規矩、喜歡幫助別人、不說謊、會處理餐具打掃……每一項都是嚴厲要求的結果,事實證明,只要堅持到底,就算是程度再差的學生,也是可以讓自己看起來整齊乾淨的。

 

教育要有方法,而堅持到底是讓孩子成長的關鍵。況且在他們什麼都不懂,不明白大人世界的朦朧模糊時,將他們導往善的方向是有必要的。把一個任性的孩子教育成聽話守禮的可愛學生,老實說,我還蠻有成就感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已經沒有什麼好畏懼的了。對的教學就得徹底實踐,不模稜兩可,不為什麼,只為了孩子能夠正向成長。

 


反思:

  1. 面對不同氣質的學生,就必須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當然前提是需要與家長良好溝通,讓家長明白你為何要如此,畢竟多數家長容易陷入親情的牢籠,被孩子情感勒索,難以下定決心執行規定和指令。教育不是屈從,而是有效率的互動。
  2. 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縱然讓學生發洩情緒是一個方法,但學生不知輕重有時會傷了自己,這時老師就要適時介入,但仍要調整自己的情緒避免被捲入學生的情緒之中。
  3. 學生發洩完情緒後,要和他一同回溯先前的行為,找出哪裡需要調整,並加以改正,以符合社會的需求。而不是宣洩完就算了,這樣會增強他的負面行為──未來鬧一鬧就了事了──最後根本無力與學生有良好的互動。

 

封面圖片:wikipedia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斷頭蜥蜴的沙龍
3會員
4內容數
<p>老師其實也是人,會透露著諸多人性。怎麼在人性與理想中拉扯,營建出更合適的教學現場,那才是老師或是社會大眾需要抵達的目標。</p>
斷頭蜥蜴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7/11/16
<p>或許我初上任的第一天,就註定了與小辰的不解之緣:那一天全校升旗,他居然掙脫媽媽的手,飛也似地撲向我的懷中,留下一灘黏稠的口水。從此我明白了一件事實──以後一定要穿著輕便,才能應付他猛烈的奇襲。</p>
Thumbnail
2017/11/16
<p>或許我初上任的第一天,就註定了與小辰的不解之緣:那一天全校升旗,他居然掙脫媽媽的手,飛也似地撲向我的懷中,留下一灘黏稠的口水。從此我明白了一件事實──以後一定要穿著輕便,才能應付他猛烈的奇襲。</p>
Thumbnail
2017/10/31
<p>作文與創作之間,我能帶領孩子跨越那鴻溝嗎?我是否又能激發他們對於創作的熱情呢?或許打從一開始我就不在乎「作文」這個教條式的儀式,僅僅是以「輔導作文」為名義,希望誘導他們走入文學的殿堂罷了。</p>
Thumbnail
2017/10/31
<p>作文與創作之間,我能帶領孩子跨越那鴻溝嗎?我是否又能激發他們對於創作的熱情呢?或許打從一開始我就不在乎「作文」這個教條式的儀式,僅僅是以「輔導作文」為名義,希望誘導他們走入文學的殿堂罷了。</p>
Thumbnail
2017/10/18
<p>面對這樣多問題的學生,我反而覺得有點樂趣,面對這種挑戰自己耐心和溫和的任務,我總是以兢兢業業的態度迎擊。</p>
Thumbnail
2017/10/18
<p>面對這樣多問題的學生,我反而覺得有點樂趣,面對這種挑戰自己耐心和溫和的任務,我總是以兢兢業業的態度迎擊。</p>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時,有的家長會用「孩子還小」為藉口,閃躲該負的教育責任。事實上,正因為孩子還小,才更可以教,若孩子大了,就無法教了。
Thumbnail
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時,有的家長會用「孩子還小」為藉口,閃躲該負的教育責任。事實上,正因為孩子還小,才更可以教,若孩子大了,就無法教了。
Thumbnail
說到教養,真的是現代父母的一大課題。一般人光是處理自家的孩子,就已經焦頭爛額。沒想到,居然有人願意攬下500個來自社會的NG家庭的教養工作。這些孩子們的教養難度,可想而知。光是想到這,就不得不佩服藍迪兒童之家的院長,也就是《教養力~陪現代父母走出教養撞牆期》這本書的作者~李雪櫻。 李雪櫻院長照顧過
Thumbnail
說到教養,真的是現代父母的一大課題。一般人光是處理自家的孩子,就已經焦頭爛額。沒想到,居然有人願意攬下500個來自社會的NG家庭的教養工作。這些孩子們的教養難度,可想而知。光是想到這,就不得不佩服藍迪兒童之家的院長,也就是《教養力~陪現代父母走出教養撞牆期》這本書的作者~李雪櫻。 李雪櫻院長照顧過
Thumbnail
「孩子啊!在成長的路上有時會好辛苦的,很欣慰你從未因此放棄」   週五聽兒子說了一件讓我很心疼也很錯愕的事,到現在心裡仍然有點緊繃。   「我媽媽說你是壞孩子,會和老師頂嘴,要我不要一直去跟你玩,會被帶壞等等......」兒子說X同學在當天和他說了數次,他覺得非常難過也生氣,但只能忍著。  
Thumbnail
「孩子啊!在成長的路上有時會好辛苦的,很欣慰你從未因此放棄」   週五聽兒子說了一件讓我很心疼也很錯愕的事,到現在心裡仍然有點緊繃。   「我媽媽說你是壞孩子,會和老師頂嘴,要我不要一直去跟你玩,會被帶壞等等......」兒子說X同學在當天和他說了數次,他覺得非常難過也生氣,但只能忍著。  
Thumbnail
筆者任教特教約10年(教學年資約20年),為正式特教教師,特教研究所畢業,擔任心評人員,每學期負責校內所有身心障礙的鑑定工作,言及至此,姑且不論其中的辛苦,我想來談談為何環境這麼艱難、周遭氛圍如此不友善,工作日復一日的沉重,特教老師仍然留在特教崗位上的原因。
Thumbnail
筆者任教特教約10年(教學年資約20年),為正式特教教師,特教研究所畢業,擔任心評人員,每學期負責校內所有身心障礙的鑑定工作,言及至此,姑且不論其中的辛苦,我想來談談為何環境這麼艱難、周遭氛圍如此不友善,工作日復一日的沉重,特教老師仍然留在特教崗位上的原因。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去年9月接到一個新生班的任課,開學第一週該班導師告知我,班上有一位特殊的孩子,他是廣泛性自閉症,小學換了3所學校,期間曾經打過校長跟老師,會對他所堅持的事情極度堅持……。聽完該班導師的描述,心裡其實沒有特別擔憂,因為特殊孩子每屆都有,只是狀況不同罷了!   第一次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去年9月接到一個新生班的任課,開學第一週該班導師告知我,班上有一位特殊的孩子,他是廣泛性自閉症,小學換了3所學校,期間曾經打過校長跟老師,會對他所堅持的事情極度堅持……。聽完該班導師的描述,心裡其實沒有特別擔憂,因為特殊孩子每屆都有,只是狀況不同罷了!   第一次
Thumbnail
這場會議有點沉重,這位學生已經有就醫,幾乎可以確定注意力有狀況。原本要等醫療報告出爐後,再一起討論教學方法,但是,學生在校表現越來越不穩定,尤其是學科的表現,讓人擔心。因此,我表達想要學生參加特殊教育身份鑑定的原因,以確保學生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幫忙。
Thumbnail
這場會議有點沉重,這位學生已經有就醫,幾乎可以確定注意力有狀況。原本要等醫療報告出爐後,再一起討論教學方法,但是,學生在校表現越來越不穩定,尤其是學科的表現,讓人擔心。因此,我表達想要學生參加特殊教育身份鑑定的原因,以確保學生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幫忙。
Thumbnail
「最怕的其實不是小朋友吵來吵去、不聽話,反而是他們對老師的態度,真的很不尊重,從沒禮貌到很挑釁!」今日離開婆家前,看著家裡最小的弟弟,明明也在差不多的年紀裡,同為排灣文化中渲染的阿叡,大概是老師們眼中的天使吧,我忍不住和Kama&Kina抱怨著。 後來,回到恆春半島的車程裡,我一直反覆思考著自己說的
Thumbnail
「最怕的其實不是小朋友吵來吵去、不聽話,反而是他們對老師的態度,真的很不尊重,從沒禮貌到很挑釁!」今日離開婆家前,看著家裡最小的弟弟,明明也在差不多的年紀裡,同為排灣文化中渲染的阿叡,大概是老師們眼中的天使吧,我忍不住和Kama&Kina抱怨著。 後來,回到恆春半島的車程裡,我一直反覆思考著自己說的
Thumbnail
女兒開學一個多月了,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階段,最大的不同應該是小學開始有考試吧!這也是她最無法適應的事情。有時早上叫她起床,她總說著:「她不想去學校,好想回幼兒園...」,女兒的個性比較好勝,考試希望自己都沒有錯誤,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很大,回家後看到我們做父母的雖然嘴巴說:「沒關係,下次再努力一點就好」,
Thumbnail
女兒開學一個多月了,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階段,最大的不同應該是小學開始有考試吧!這也是她最無法適應的事情。有時早上叫她起床,她總說著:「她不想去學校,好想回幼兒園...」,女兒的個性比較好勝,考試希望自己都沒有錯誤,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很大,回家後看到我們做父母的雖然嘴巴說:「沒關係,下次再努力一點就好」,
Thumbnail
  疫情前曾參觀特教班的學期中親子座談,對於特教生來說,特別重視親師之間的交流,是否提供相關服務,但是家長與老師的溝通過程卻常常遇到阻礙,例如親師之間的不信任、家長放棄學生的心態,又該如何解決?
Thumbnail
  疫情前曾參觀特教班的學期中親子座談,對於特教生來說,特別重視親師之間的交流,是否提供相關服務,但是家長與老師的溝通過程卻常常遇到阻礙,例如親師之間的不信任、家長放棄學生的心態,又該如何解決?
Thumbnail
教養的過程,就像任務闖關一樣,一關一關的破解,解題成功,能讓你慢慢看到孩子情緒處理,和人際關係上的進步;但更多時候是卡關了,你摸不清這關的大魔王是誰?在哪?搞不懂適用什麼武器?或是根本沒發現自己已體力耗盡,需要先補補血。常常動彈不得,必須退回上一關,重新出發...
Thumbnail
教養的過程,就像任務闖關一樣,一關一關的破解,解題成功,能讓你慢慢看到孩子情緒處理,和人際關係上的進步;但更多時候是卡關了,你摸不清這關的大魔王是誰?在哪?搞不懂適用什麼武器?或是根本沒發現自己已體力耗盡,需要先補補血。常常動彈不得,必須退回上一關,重新出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