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的最後,我說到理想中希望沒有「寫作課」,我認為寫作是因為「需要」而去寫,是自然而然的發生。但坦白說,我對於寫作課的思考,卻源於「寫作課」。 有在發落我專欄的朋友,可能知道我開始帶小孩寫作,是因緣際會進學校開始了「自然生態寫作」的課程。在這之前,我沒帶過寫作,也沒有思考過「寫作課」是否需要存在。而當我接觸到一群小孩,感受到他們對寫作的距離後,我發現如果小孩所接觸到的寫作(作文),是與生活是切開來的,那麼他們當然不知道要寫什麼,當然就不想寫。 但課程畢竟是課程,它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它自然不可能真的像生活一樣,等著寫作自己發生。最近有個年輕的朋友問(真的年輕,才十七、八歲),怎麼樣可以給小孩「過生活」的教學,如何可以讓「寫作」和「生活」融在一起?我第一個直覺反應是:除非我們跟小孩的相處時間真的夠久,那才談得上「生活」。如果一週就一堂課兩堂課,那麼再怎麼努力,畢竟離生活有段距離。 這樣想好像有點悲觀?我是這樣想,先了解自己所面對的「限制」後,反而可以去思考在現有「條件」裡,自己可以給出什麼?可以做到什麼?有哪些可能是很難做到的?倒也不是要自我設限,而是覺得這樣比較不會內傷。 比如說,自己的理想是「不想寫可以不要寫」,但既然是學校的課程,真的有可能完全做到「不想寫可以不要寫」嗎?要交期末成果的時候怎麼辦?又比如,課程有時間限制,一次上課就是那幾個小時,真的有可能等到小孩自己想要寫作嗎?現實情況是有可能等得到,也有可能等不到;那麼,先丟出一些刺激他們感覺的東西後再來等,是不是一種方法? 有一次,我跟小孩們在亂聊天,我們聊到「很愛講話」,聊到「肚子餓」,也聊到什麼是靈感(那天應該還亂聊了很多,但我記不了那麼多)。然後,本來一直嚷著不知道要寫什麼的陳柔燕,寫了〈嘴巴寂寞〉。 肚子餓是嘴巴寂寞 想上廁所也是嘴巴寂寞 想說話也是嘴巴寂寞 嘴巴ㄆㄨ......也是他寂寞 嘴巴有豆豆也是他寂寞 嘴巴痛也是他寂寞 牙齒痛也是嘴巴寂寞 刷牙也是嘴巴寂寞 ——三甲,陳柔燕 陳柔燕寫完後拿給我看,要我唸。我唸出來後陳柔燕就在那邊笑。另外一個小孩叫盈盈的,聽我唸完就說:「我也要寫。」 然後盈盈寫了〈寂寞選擇題〉。 想大便就是屁股寂寞 想睡覺就是眼睛寂寞 想戴帽子就是: 1.頭皮寂寞 2.帽子寂寞 想躺著就是: 1.身體寂寞 2.桌子寂寞 想站著就是: 1.地板寂寞 2.腳底寂寞 ——三甲,盈盈 陳柔燕聽完後說你幹嘛學我。盈盈說我又沒有學你。 陳柔燕和盈盈寫的都是我意料之外的東西。其實意料之外是正常,因為既然沒有目的,也就不會在意料之中。我想說的是雖是意料之外,卻源於「刺激」,也就是我們的聊天討論刺激到陳柔燕什麼了,結果陳柔燕寫出〈嘴巴寂寞〉;陳柔燕的〈嘴巴寂寞〉又刺激到盈盈,結果盈盈就寫出〈寂寞選擇題〉。 結果雖然源於刺激,但刺激發生時我們無法知道結果會是什麼,也很有可能不會有結果。甚至我們可能不知道造成結果的刺激是什麼,很有可能不是當下發生的事件,很有可能是累積所產生的。 還有一種是,你知道小孩雖然被刺激到了,小孩也反應了,但是他不想要寫下來。 有一次上課帶小孩培土。小孩們種的蘿蔔們很可憐,大概都沒在顧,都徒長,根還露出來。我說,他們根露出來耶,不曉得是什麼感覺?曾祖富說,像狗狗被拋棄的感覺。我一聽到這句話就覺得,喔,好有感覺的話。但是後來,我邀請小孩寫一些今天發生的事,曾祖富什麼都沒寫。 我說,你剛剛說的那句話很有感覺耶,你會想要寫下來嗎?曾祖富搖頭。我又繼續說,真的很有趣耶,你想要寫在黑板上嗎?(很多小孩不想寫在本子上,但喜歡寫在黑板上)但曾祖富還是搖頭。 那天一直到下課,曾祖富都沒有把那句話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倒是我覺得可惜,於是我寫在自己的本子上。 現在再回頭想這件事,從前我覺得小孩不想把話寫下來很可惜,明明就是那麼有趣的話。但後來才發現,想寫是因為想要,而不是那句話很好很有必要。所以如果不想寫真的可以不要寫,他們就有可能不寫。 我給小孩讀〈沒用的東西〉,曾祖富順口說了「沒用的東西南北,沒用的目的地,沒用的哭泣」。這些話他也都沒有寫下來,最後是我寫。 我問曾祖富為什麼不想寫,他一副沒有什麼好解釋的,不想寫還需要原因嗎?我曾經想過,他是不是對自己說的話沒有感覺?但我後來覺得他並不是沒有感覺,而是單純覺得不需要寫下來。 我想到前幾天上大人的寫作工作坊,有個同學說,他想寫是因為害怕忘記。他知道自己會忘記,但他不想忘記,所以他寫下來幫自己記得。 而「不寫下來就會不見」,這件事對曾祖富來說,似乎並不要緊。也或許那些對我來說很有意思的句子,對他來說並沒有什麼。也很有可能他有想要寫下來的東西,只是沒有讓我看見。 每個人面對「寫作」的態度不同,大人是這樣,小孩也是。有人是屬於非寫不可的類型,也有人不太需要為自己記下什麼。那麼在課程裡,身為寫作的帶領者,能做的是什麼呢?我想我能做的以及想做的,還是跟前一篇一樣,是幫忙打開寫作的窗戶,至於打開之後想不想繼續寫下去,會寫出什麼,我想那就要回到每個人自己的手上。讓寫作回到自己的手上,或許是寫作課能讓他們真的想寫作的開始。 (文中小孩名皆為化名或他們自己取的筆名) 延伸閱讀: 字有沒有被留下來,我覺得沒有關係 真是不敢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