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倫理學到底是什麼(十四):傷害說與同意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本篇要探討社會事件中經常被論戰者引用的一組對立主張,即「傷害說」與「同意說」。從法學到運動規則,只要是規範人的具體規約、條文,通常都會見到這兩說的「蹤跡」,這也讓我們在討論公共事務或人與人的互動時,必須先弄清這組概念。
「傷害說」主張一個行為之所以是錯的,是「因為這行為傷害了某人」(較偏向結果論),而「同意說」則認為一個行為之所以是錯的,是「因為沒獲得行為相關人等的同意」(較有義務論的味道)。
但就算只是粗略看過這些描述,我相信你也會立刻產生「這說法好像有點不太對勁」的感受,這是因為太過簡化的標準,通常會難以顧及邏輯上的各種可能性。
舉實例或許可讓這種不對勁的感受更加明確。像是在「性騷擾」議題中,若依傷害說的主張,那性騷擾之所以有錯,是因為性騷擾對他人造成了傷害。但有時某些行為並沒有可觀察的傷害,卻仍然會被社會普遍認定是性騷擾,那這種性騷擾又為何是錯的呢?
「同意說」的支持者因此主張性騷擾之所以有錯,主要是因為其行為事前並未獲得受害者(或行為對造)的明確同意,因此就算沒有造成傷害,這種行為也是對他人人格權的侵犯,因此是錯的。
不過,這種同意的範圍有多大呢?有時「過度的性注視」也會被認定為性騷擾,那「我沒同意你可以看我」會是判定性騷擾是否成立的主要判準嗎?在未取得同意的狀況下,連「不小心瞄到」都不行嗎?那這樣很多人可能連出門都會有困難了。
但現實生活不應該那麼困難,因此這兩種很常被引用的主張,一定存在某種問題。

理論上來講

性騷擾是個長期困擾學界的議題。台灣的相關法律雖然定得非常細,但還是保留給司法官相當的裁量權,以免太過僵化的規定,反而讓百姓綁手綁腳。不過因為有彈性,所以司法官怎麼定義性騷擾,和怎麼搜集相關資訊就很重要。承審性騷擾案件的司法人員,通常還是會依照涉案當事人的情境與社會一般價值常識來做出判決。
不過多數百姓不太瞭解司法體系的運作,也就會擔心碰到不具社會常識的「恐龍法官」,萬一他持用比較嚴苛的認定標準,那不就做什麼都可能變成性騷擾?所以你常聽到「人醜/肥/宅/窮(就是)性騷擾」這樣的觀點,好像擁有這種特質的人動不動就會被告性騷擾,然後法官還真的依粗略的指控就判他有罪。
誤判的狀況當然是有,不過在大多數的狀況下,司法體系因為有防弊機制,加上通常也會因「罪疑惟輕」而採取嚴格的認定標準,因此「理論上」在這方面的判決是不會和社會常識偏離太多。
還有一種性騷擾的認定機制是走性平會體系,這是採用專門委員審議的方法來決定某些行為是否為不當的性接觸,其中當然也包括性騷擾。這體系的防弊機制相對不足,但因為其中成員的保守性格(判性騷擾案成立,常會讓委員們公親變事主),因此「誤認性騷擾的」狀況「理論上」是會比「誤放性騷擾」要低。
不過這些都是「理論上」,你這個醜、肥、窮、宅,當然有可能就是那位不幸的特殊個案,因此我們還是有必要繞出實務,回來看規範倫理學會怎麼處理這個議題。
規範倫理學當然有許多種處理性騷擾議題的切入方式,不過我以下只採某種由倫理概念分類角度出發的分析方法。性騷擾在惡行概念分類上,屬於「騷擾」這種惡行,所以「性」只是某些騷擾行為所帶有的特質,還有很多騷擾行為是沒有性意味的。
假設你讀國中時,吃飽閒閒就拿原子筆戳隔壁的小胖,那這就是一種惡行,也是騷擾的行為,但不算是性騷擾,而更可能被我們是視為霸凌的一環。騷擾可能和性無關,卻依然是錯的,因此某些規範倫理學家會很快給出一記當頭棒嚇:你的醜/肥/宅/窮是「性競爭」上的弱勢,卻不是你行為對錯的關鍵,真正會影響行為對錯的是你行為中的其他特質。那,又是那些特質有錯呢?
許多規範倫理學家認為騷擾行為會和人格權產生衝突。人格權是人做為獨立自主的存在,為了維持理性自律的生活,努力追求其人生目標時所應擁有的各種基本權利,而這些權利通常會統整在一個稱為「人格完整性」的概念之下。
因為人格完整性和追求個人人生目標(就是幸福)有關,因此學者多認為當你的行為「影響」到他人的人格完整性(主要是負面的影響),就會有道德上的疑慮,因為你可能阻礙他實現自我、追求幸福。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騷擾行為之所以有錯,不只是這行為會影響到他人的人格,更會影響到自己的人格(讓別人不願來尊重或幫助你完成人生目的),所以更是嚴重的錯誤。
但這「影響」指的是什麼呢?
前述「傷害說」的支持者,當然就會認定「影響」即是「傷害」,包括各種實質或虛擬的侵害,還有肉體或心靈的破壞。
而「同意說」的支持者,則會認定這種影響中問題最大的部分,就是「不尊重」對方是個獨立的個人,也就是沒有取得對方在自由、理性選擇下的明確同意。
而檢視這兩者說法的有力程度,需要先看到騷擾行為的特殊性。騷擾和其他多數惡行的主要差別,在於被我們視為騷擾的行為形式本身並不見得一定是錯的。
像是我不小心撞到你一下,如果我道了歉,那這種狀況通常不會被視為是我在騷擾你,就算有錯,也不嚴重。但如果我帶著某種敵意去撞你,就可能被視為是騷擾了;若帶著性意圖去撞你,那就有可能被視為是性騷擾了。
上述這三種「撞到」的外在形式很可能是完全一樣的,所以道德判斷上的差別就會集中於內在意圖部分。不過許多惡行可以由行為的外在部分進行確認,像是持刀殺人,就是刀子捅下去,那人就死了,不管殺的程度怎麼樣,也不管你的意圖,這個行為的外在可見部分就已經是種道德錯誤。
而我們之所以能在倫理學上迴護持刀殺人行為,需要拉進更多的外在可見部分來構成一組價值脈絡,像是對方拿槍先射你,而你是持刀自衛才殺了他。
這就和騷擾不太一樣。雖然我們可以用某些外在可見的跡象,來判斷某行為是否真有騷擾的「意圖」,但最後還是會困於前面幾篇提過的知識論限制,就是我們永遠無法完全掌握他人的內心意向。

騷擾光譜

所以要嘛就是接受從外在可見的方式來掌握這個概念(如傷害說),要麼就是尋求一種外在可見的解決方案,來確認對方的意圖(同意說)。雖然各有偏重,但這兩說的支持者並非壁壘分明,他們有時還是會接受「對面的」主張。
因此對於騷擾(請以下看到這個詞的時候,都請順帶想起性騷擾)的定義可能是一個光譜:站在這光譜左端的人,會主張騷擾就是錯在造成了明顯可見的傷害,像是造成當事人的身體、精神,或財物損失,但這種損失可能隨著個案位置往右移,而漸漸的不能被客觀觀察。
當其傷害完全無法被客觀觀察時,傷害說的支持者可能會認為這已不算是騷擾了,但同意說的支持者會跳出來,意圖補足這右半邊的部分。他們的補充方法並不是掌握騷擾者的意圖,而是反過來強調另一種外在的、可觀察的客觀形式,就是「明確的同意(動作)」。
他們認為明確的同意,或者更精準的說,「少了」這種明確的同意行為,那就算是沒有造成傷害的「接觸」,都可能算是騷擾,因此騷擾光譜就可以繼續往右移動而仍然有效。
這種外在可見的同意動作雖然有點古怪或僵化,但在某種程度上的確能展現個人意願,並讓雙方同時「認知」意願,以形成某種合意。如果少了這種動作,就可以認定對方帶有惡意。在台灣的軍隊就可以看到類似的流程:在糾正儀態動作的基本教練課程時,動作指導者如需碰觸班兵的身體或服裝,就一定要先取得同意。
但這樣的同意過程並不能完全過濾掉或「超渡」所有的騷擾,某個啦啦隊的例子正可以說明這種困境。競技啦啦隊通常會有男隊員拋或舉起女隊員的動作,在過程中可能會碰觸到女隊員身體較私密的部位,因此許多團隊都會先取得碰觸上的口頭同意,或是加入這個團隊,即代表同意這種碰觸。
不過問題在於,有女隊員事後得知男隊員私下對外人「津津樂道」觸碰女隊員身體的經驗,這就讓女隊員有被性騷擾的感受。即便雙方事前對這種碰觸有取得口頭同意,但我相信多數判斷者在知道這個後續事件(津津樂道的部分)仍會「回溯」認定先前的接觸是性騷擾,因為對方那時的意圖有問題。(當然,津津樂道的部分也會有其道德問題)
所以就算取得同意,好像還是沒用,女隊員還是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所以傷害說又復興了嗎?我認為其實並沒有何者更為優越,在不同的個案狀況中,某一種「說」可能更能對應其判斷需求,所以這是「程度」的問題,有些個案須要比較多的傷害說判準,有些則單純是同意說適用的狀況。
不過要說服傷害說或同意說的狂熱支持者,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理論分析。有些學者因此採用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這一組邏輯概念,來對傷害說與同意說進行檢驗,並指出這兩說並非惡行的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

不夠也不必要

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是最基本的邏輯概念,「理論上」不會太困難,但「實質上」就算是哲學大教授也可能出錯。以下我會用非常口語的方法來解釋這一組概念,當然就無法滿足嚴謹的邏輯要求,但依據我的教學經驗,下面的描述會是正常人比較容易理解的。
充分條件,就是我們一般口語講的「夠」,如果狀況A是狀況B的充分條件,就代表當狀況A出現的時候,就「足夠」帶來或產出狀況B。所以發生狀況A時候,就會出現狀況B。
那必要條件呢?當我們說狀況A是狀況B的必要條件時,就代表當狀況B出現時,就「一定」會有狀況A。當然,用符號來表達,你可能還是會覺得滿腦子漿糊,那讓我把上面的兩段還原回人話。
當有人說「造成傷害」(A)和「惡行」(B)有關係時,我們可以立刻追問:那「造成傷害」是「惡行」的充分條件嗎?如果「是」,那「造成傷害」時,就一定會是種「惡行」。但我們可以想到不少造成傷害卻非惡行的例子,像是剪頭髮。
那「造成傷害」會是「惡行」的必要條件嗎?如果「是」,那所有的「惡行」都一定會「造成傷害」,但我們也可以想到許多惡行並沒有可查知的傷害,像是在無人沙漠的十字路口闖紅燈。
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檢視同意說,也就是「未取得對方同意」和「惡行」之間的關係。那「未取得對方同意」是「惡行」的充分條件嗎?如果「是」,那未取得對方同意時,就一定會是惡行。但我們可以很快找到反例,像是緊急避難時取用他人的財物。
那「未取得對方同意」是「惡行」的必要條件嗎?如果是,那麼「惡行」就一定是「未取得對方同意」。但有時已取得對方同意,也依然是道德錯誤,像是前面提到的啦啦隊員例子。
所以,不論是傷害說或同意說,都不會是道德規約之所以成立的充分條件或必要條件,也就是這兩說都無法獨立支持道德判準,總是會有無法涵蓋的現象。
但這不代表傷害說與同意說就沒有價值,我認為這兩說仍可以做為我們道德判斷時的輔助或「起手式」,當引用一說看不出問題時,可以引用另一說交叉檢定,這樣或許可以把判斷疏漏減到最少。
此外,因為這兩說非常盛行,當你碰到某種現行道德規約執行起來非常古怪的情境時,也可以推敲這種規約背後是否過度強調其中一說,而讓這個人類活動運作出現困境。
真實的道德判斷,很可能是同時納入傷害說與同意說的複雜「函數」,若非專業倫理學研究者可能難以掌握其中奧妙。那我們一路討論下來的這麼多學理,不就永遠都是倫理學家的「玩具」,沒有辦法在現實社會中運用嗎?
我認為也應該放下對於學理的執念,來看最後一組對立概念了。我們花許多時間討論的規範倫理學,和專業領域的應用倫理學,以及人類學與社會科學家提出的描述倫理學,彼此之間該如何互動?這種互動又該基於什麼樣的價值標準,來進行評價呢?
這會是我們下一篇的主題。

整個系列:


封面圖片:拉斐爾名畫《雅典學院》(Scuola di Atene);現存於梵諦岡博物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34內容數
<p>各位鄉親父老大家好,我是人渣文本,我要做一個超小型媒體,你可以視它為具有網路版與紙本的一人雜誌社,所有文字內容都由我產出。新年度我推出50-60篇左右的網路版文章,以及2期紙本雜誌書。網路版渣誌將以「系列文」探究倫理學、宗教,運動與政治議題,而紙本渣誌則以一期一主題的方式整理個人的相關想法,你可以將之視為「議題專書」。因此渣誌不是新聞評論媒體,而是以深入論述為主的知識性媒體。</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渣文本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面提過,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很可能只是對於「我」的定義之別,而「整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矛盾,則是在許多層面存在完全相反的預設。而且這種矛盾很可能無法化解,也是不應化解的。
「人渣文本」已形同我的筆名,但這其實是我原本部落格的名稱。若要回歸「初衷」,那就該來討論「人渣」,也就是惡人、壞人。我會討論常被定位成壞人的人格特質,帶著大家思考「壞人」到底是什麼,他們為何會如此,我們又應該如何面對他們,或如何面對自己。
每當發生醜聞時,「本事件屬於私領域」的「大絕」似乎不錯用,常能擋掉許多外界的質疑。但「私領域」真的是無敵護盾嗎?有些人認為並不存在「私領域」,個人的行動都會涉及他人,因此也不存在私領域保護罩,只要有
性道德的發展是一個競技場,各種性愛模式的支持者在場中大顯神通,想把對手都比下去。那這競技場最後會打出什麼樣的結果?是持續多元競爭,再戰個三百年嗎?又或是各門各派為生存了,開始「師夷之長」,而越來越像,最後定於一尊呢?
在這個系列中,我會用一般的「人話」來討論倫理學的主要概念。這代表本系列會是概論性質,就是倫理學概論啦!我會告訴你什麼是倫理學,討論什麼東西,然後這些東西和你有什麼關係。
<p>我認為要介紹倫理學,第一個要處理的問題就是「道德」主題與「非道德」主題之間的區辨。「非道德」的意思,是「道德以外」,並不是「不道德」,不道德仍是道德主題。那為什麼這件事很重要呢?</p>
前面提過,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很可能只是對於「我」的定義之別,而「整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矛盾,則是在許多層面存在完全相反的預設。而且這種矛盾很可能無法化解,也是不應化解的。
「人渣文本」已形同我的筆名,但這其實是我原本部落格的名稱。若要回歸「初衷」,那就該來討論「人渣」,也就是惡人、壞人。我會討論常被定位成壞人的人格特質,帶著大家思考「壞人」到底是什麼,他們為何會如此,我們又應該如何面對他們,或如何面對自己。
每當發生醜聞時,「本事件屬於私領域」的「大絕」似乎不錯用,常能擋掉許多外界的質疑。但「私領域」真的是無敵護盾嗎?有些人認為並不存在「私領域」,個人的行動都會涉及他人,因此也不存在私領域保護罩,只要有
性道德的發展是一個競技場,各種性愛模式的支持者在場中大顯神通,想把對手都比下去。那這競技場最後會打出什麼樣的結果?是持續多元競爭,再戰個三百年嗎?又或是各門各派為生存了,開始「師夷之長」,而越來越像,最後定於一尊呢?
在這個系列中,我會用一般的「人話」來討論倫理學的主要概念。這代表本系列會是概論性質,就是倫理學概論啦!我會告訴你什麼是倫理學,討論什麼東西,然後這些東西和你有什麼關係。
<p>我認為要介紹倫理學,第一個要處理的問題就是「道德」主題與「非道德」主題之間的區辨。「非道德」的意思,是「道德以外」,並不是「不道德」,不道德仍是道德主題。那為什麼這件事很重要呢?</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針對實務承認出於過失的行為可以成立性騷擾,以及性騷擾防治法對於敵意環境性騷擾的規定過於概括,可能造成一般人難以預見的行為也成立性騷擾。並以有名的爭議案件為例,討論判決中可能的缺失。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只有女生才會被性侵害?性侵害只發生在異性間,同性之間不會發生性侵害?沒有抵抗不算性侵害?
  「人帥真好、人醜性騷擾」絕非事實。但另一方面,多數人的確或多或少會因為另一個人的外貌而容易有差別的相處印象。這並非意味著「一個行為是否為性騷擾」的判準由外貌所決定,只是就像我們通常有辦法容忍貓咪打破杯子,外貌好看的人,更容易得到好感罷了。
Thumbnail
這次來講點認真的,不過也是整理之前上課的一些內容,內部轉訓順便整理,目前還沒有處理實務經驗,也有點鴕鳥心態的希望不要遇到這樣的事件。(多數資料取材自黃秀蘭律師的課程及勞動部) #何謂性騷擾 只要與性或性別相關,會感到不舒服不自在,覺得被冒犯、被侮辱的言語或行為,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表現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要性侵加害者道歉 受害者希望性侵加害者可以向他/她道歉,是一個有點天真善良的要求。如果加害者道歉的話,他/她就是承認他/她的犯罪事實。性侵是一種公訴罪,不是受害者可以和加害者私下了結的事。所以,除非加害者已經準備好接受他/她本來就應該接受的懲罰(白話文:除非他已經準備坐牢、進牢裡接受其它受刑人的懲
  每一組關係之中,成員間的權力都不可能完全對等。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將之辨認出來,並且讓參與的成員都充分地意識到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此避免社會中的特定群體成為系統性的受害者、也讓另一些人沒有機會繼續系統性地加害他人。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針對實務承認出於過失的行為可以成立性騷擾,以及性騷擾防治法對於敵意環境性騷擾的規定過於概括,可能造成一般人難以預見的行為也成立性騷擾。並以有名的爭議案件為例,討論判決中可能的缺失。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只有女生才會被性侵害?性侵害只發生在異性間,同性之間不會發生性侵害?沒有抵抗不算性侵害?
  「人帥真好、人醜性騷擾」絕非事實。但另一方面,多數人的確或多或少會因為另一個人的外貌而容易有差別的相處印象。這並非意味著「一個行為是否為性騷擾」的判準由外貌所決定,只是就像我們通常有辦法容忍貓咪打破杯子,外貌好看的人,更容易得到好感罷了。
Thumbnail
這次來講點認真的,不過也是整理之前上課的一些內容,內部轉訓順便整理,目前還沒有處理實務經驗,也有點鴕鳥心態的希望不要遇到這樣的事件。(多數資料取材自黃秀蘭律師的課程及勞動部) #何謂性騷擾 只要與性或性別相關,會感到不舒服不自在,覺得被冒犯、被侮辱的言語或行為,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表現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要性侵加害者道歉 受害者希望性侵加害者可以向他/她道歉,是一個有點天真善良的要求。如果加害者道歉的話,他/她就是承認他/她的犯罪事實。性侵是一種公訴罪,不是受害者可以和加害者私下了結的事。所以,除非加害者已經準備好接受他/她本來就應該接受的懲罰(白話文:除非他已經準備坐牢、進牢裡接受其它受刑人的懲
  每一組關係之中,成員間的權力都不可能完全對等。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將之辨認出來,並且讓參與的成員都充分地意識到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此避免社會中的特定群體成為系統性的受害者、也讓另一些人沒有機會繼續系統性地加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