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是什麼?如何「移除」?真的有可能「移除」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陣子有機會與盧駿逸對談,我們談「陪小孩寫作」。對談之後,我們才發現雖然各自經歷的教育現場不太一樣(駿逸面對的是自己開的寫作班的小孩,而我有一段時間是在學校裡帶寫作社團課),但我們在做的事情極其類似──
在真正進到寫作之前,我們做的都是在「移除」那些妨礙小孩寫作的東西。
什麼是妨礙小孩寫作的東西?其實那不是具體的東西,而是一個隱形的框架。簡單舉例,寫作課的第一堂課,我什麼都還沒說,小孩就會先問:「要寫幾個字?」「題目是什麼?」這個要寫幾個字,題目是什麼,就是框架。
所以我們說的移除,其實只是想要把套在小孩身上的「框框」拿掉,比如題目、比如字數,比如起承轉合、名言佳句、引經據典拿掉。我們跟小孩說,你可以不用這樣做,你可以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你可以不用管那個框框,你可以把那個框框從身上拿掉。
跟小孩說沒有規定字數,但小孩還是在寫完後認真的計算字數。

自己願意,才可能「移除」的框架

因為有框,所以才有所謂的「移除」;如果沒有框,就不需要移除,因為沒有東西需要被移除。但是框架要怎麼「移除」?還有,真的可能移除嗎?
因為是要移除框架,我自然不會告訴你可以用什麼什麼方法,你要做什麼什麼什麼,因為那樣就又是另一種框架了。還有,所謂的「移除」,好像有一種「來,我來幫你拿掉」的感覺,但其實不是這樣;框架這種東西,只有戴的人自己願意才能把它拿掉,別人幫不上忙。
很神奇,框架是別人戴上去的,但要拿下來卻只有自己可以拿下。為什麼?框架是什麼?
一開始,這個框架是大人加給小孩的規定;後來,框架演變成小孩對於命令的服從。也就是框架一開始是大人給小孩戴上去的「規定」,後來這個框架內化成小孩「服從命令的習慣」。當習慣內化後,只有戴的人自己可以拿掉。
之前跟駿逸對談時,駿逸說「框架是威權的」,那時我還不是很認同,那時我說「框架是中性的」。框架是中性的,意思是做為規則、規範或是制度,框架只是工具,不存在著個性。
但話說回來,那些規定與制度如果不存在著個性,那麼人們為什麼會「怕」它?或是想要「迎合」它?因為那些規定與制度並不是可以選擇的;規定與命令不能選擇,並且伴隨著懲罰與獎勵,而在這當中的人如果無法對懲罰與獎勵提出質疑,他們就只能在框架裡面(其實就算能提出質疑,他們仍舊在框架裡面)。所以,駿逸說「框架是威權的」,在這個層面上,我幾乎要認同了。

框架裡面的小孩

因為在框架裡久了,越久他們可能會以為,世界就是這樣運轉的,世界本來就存著規範與制度,存在著懲罰與獎勵。所以當一開始,你跟小孩說沒有規則也沒有獎罰,他們會困惑,他們會問「為什麼?」
「為什麼不告訴我要寫幾個字?」
「為什麼沒有題目?」
「到底能不能喝水?」
「可不可以吃東西?」
「到底要寫什麼?」
小孩說寫不出來之後,寫的東西。
要花一段時間他們才會相信你說的(不過有些人倒是很快就能相信)。透過不需要產出結果的文字遊戲,讓他們經歷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過程,並且發現自己寫的東西不會被任意修改,但會被讀、被聽,會被好好的感覺。慢慢的他們會知道另一種寫作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的寫作沒有框架。
當他們能夠自然的寫的時候,寫作的框架同時也就不存在了。但沒有框架不代表每個人都會喜歡寫作,沒有框架僅僅代表至少他們不會討厭、害怕。然後,或許他們有機會進一步去了解或喜歡。

移除框架,好像薛西弗斯推石頭?

但是,這個世界有很多世界。這個世界沒有框架,但另一個世界的框架仍然存在。
小孩在我的寫作課堂上,他們可以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但是遇到學校作文比賽,有些小孩就又寫回去以前那種「作文」了。有些小孩在我的課堂會大聲笑大聲叫,但主任經過教室外面,他們馬上就安靜了,幾乎是一種膝反射。我說,在學校裡上課很像薛西弗斯在推大石頭,因為他們只有在這個課堂上可以沒有框架,但出了這個課堂後框架依舊。而老實說不只他們,進到學校裡的我,有時也不得不面對一些既有的框架。
那個框架是什麼?比如寫作課的期末呈現。這對許多老師與學生來說,已經算是一個幾乎沒有壓力、彈性的框架,因為它不打分數,它只要求一個最後的作品。但當形式彈性,卻「一定」要做的「期末呈現」,遇上了「不想寫就不要寫」,這在本質上自然有了衝突。
那怎麼辦?接下來的故事,請大家自己讀這一篇〈沒關係呀,這只是作業〉
我想說的是,我們不可能期待一個毫無框架的世界,那太不現實了。但這不代表我們要去接受框架。我們能做的是,面對框架時正視它的存在,並且正視自己的感覺。這是第一步。

體制外就沒有框架?最有用的,還是自己去想

每個人面對框架時的反應不同,有些人可以在發現的時候脫離它,有些人可以在發現的時候反抗它,而有些人因為一些現實條件的因素還在想,還在權衡;有些人知道自己害怕脫離,有些人仍舊擔心──
而我前面說的,正視自己的感覺指的就是這個──不要因為週邊的人都說脫離體制比較好,自學比較好,這樣小孩才能獨立思考,你就有壓力,你就有脫離體制的壓力。如果你只是因為壓力而選擇脫離體制,那麼只是將自己和小孩丟進另一個框架(就像別人說補習比較好你就讓小孩去補習,別人說自學比較好你就讓小孩去自學)。
「聽說隔壁家小孩自學好像很厲害......」
「不要人家說厲害就想要跟風......要自己想一下......」
並不是離開了體制就離開了框架,體制外仍有框架。體制內的框架是「威權」的框架,體制外的框架是「權威」的框架──是說話很有力量的教育工作者的框架,是有著辦學理想的教育團體的框架。兩者的差別是,「威權」的框架是「別人加給你的」,而「權威」的框架是「你自己加給自己的」(你自己把別人當作權威)。
所以,永遠不要把別人當作權威。
比如駿逸說,如果可以不要把小孩送進體制內,就不要送進體制內。比如廖瞇說,我們該讓小孩有多一點的空白,小孩才有可能發展。但如果你面對空白就會緊張,你面對自學還沒有譜,那麼那些話你聽完後,先放在心裡慢慢想。
聽一聽,想一想,看看自己有可能怎麼做。不是別人做的就是好的,不是資深者做的就是對的,永遠將別人的經歷當作分享就好。因為在所有的事裡,最有用的就是自己去想,自己去試,這才有可能真正脫離所謂的框架。
你說,可是我現在都還沒有想法,怎麼辦?不用急,慢慢想,慢慢來就好。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最好的決定。就算不是最好的決定──就算不是最好的決定,也沒關係。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72會員
140內容數
我想知道當我跟小孩說「不想寫可以不要寫」,對他們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小孩會不會真的就都不寫了;還是,因為寫作這件事的權力回到自己手中,小孩反而因此可能愛上寫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廖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昨天是大學指考放榜。我跟Y說,我當初是最後一個志願進大學的喔。現在想想,當初選填的「志願」,跟「志願」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我全部都填美術系呀,再來是有加考術科的設計系,這樣選填的原因是如果我單純用學科分數去填,根本不會有學校可以唸;所以這是策略性的選填,只為了有學校可以讀。
最近的專欄寫了許多關於自學的事。這篇,想要繼續之前還來不及寫進去的。我想說說遇到他們的那一天,我感受到的一些小小的事。可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就是一些細微的感覺,但在當下都是一點一點的,小小的刺激。
看完〈茉莉的最後一天〉,茉莉的母親透過讀取記憶與死去的女兒對話。而我最近也在與母親對話。對話很痛苦。那些希望對方知道的,卻又不希望對方知道的事。
什麼是自學呢?從我聽到這個名詞,到接觸到不同的自學生,到跟他們聊天,「什麼是自學」這個問題,在我腦海裡翻了好幾翻。這個自學,指的不只是實驗教育法裡的自學,不只是不去學校上課,而是,一個人自己如何去學。
我在想,讀完小荳荳,我要跟C討論什麼?跟大家討論什麼?最近覺得自己最在意的是「自學」。我在想「什麼是自學」?我在想,自學應該是不分體制內學校、體制外學校,或所謂的自學、或共學;我在想,不論在什麼樣的教育環境中,學生應該都要有能夠「自學」的能力。
我期待沒有「寫作課」這樣的東西,寫作是因為「需要」而去寫。他因為需要而開始寫日記,因為需要開始寫卡片,因為需要開始編報紙,因為需要開始寫小說,因為需要開始寫詩……
昨天是大學指考放榜。我跟Y說,我當初是最後一個志願進大學的喔。現在想想,當初選填的「志願」,跟「志願」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我全部都填美術系呀,再來是有加考術科的設計系,這樣選填的原因是如果我單純用學科分數去填,根本不會有學校可以唸;所以這是策略性的選填,只為了有學校可以讀。
最近的專欄寫了許多關於自學的事。這篇,想要繼續之前還來不及寫進去的。我想說說遇到他們的那一天,我感受到的一些小小的事。可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就是一些細微的感覺,但在當下都是一點一點的,小小的刺激。
看完〈茉莉的最後一天〉,茉莉的母親透過讀取記憶與死去的女兒對話。而我最近也在與母親對話。對話很痛苦。那些希望對方知道的,卻又不希望對方知道的事。
什麼是自學呢?從我聽到這個名詞,到接觸到不同的自學生,到跟他們聊天,「什麼是自學」這個問題,在我腦海裡翻了好幾翻。這個自學,指的不只是實驗教育法裡的自學,不只是不去學校上課,而是,一個人自己如何去學。
我在想,讀完小荳荳,我要跟C討論什麼?跟大家討論什麼?最近覺得自己最在意的是「自學」。我在想「什麼是自學」?我在想,自學應該是不分體制內學校、體制外學校,或所謂的自學、或共學;我在想,不論在什麼樣的教育環境中,學生應該都要有能夠「自學」的能力。
我期待沒有「寫作課」這樣的東西,寫作是因為「需要」而去寫。他因為需要而開始寫日記,因為需要開始寫卡片,因為需要開始編報紙,因為需要開始寫小說,因為需要開始寫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思考框架 那些被社會定義為成功樣貌的人,就是因為那些外界不斷給予的正面回饋, 為他們的思考潛意識建立起成功人該有的框架,最後,他們就會在普世的框架中看不見自己的選擇。 框架形成的三階段 自我標籤化 嘗試將自己塑造成符合外界期待的形象,忙著成為別人想要的樣子,卻失去了看到自己的原有成長可能性。
Thumbnail
  在課堂上我學習到一個觀念,不要用學習筷,學習筷是讓孩子用夾的方式去使用,拿掉學習筷之後反而不會用筷子,而兩歲可練習使用真筷子。剪刀也是兩歲可練習。也學習到可以問孩子對溫度的感覺「很冰嗎?還是一點點冰?」讓孩子回答時能感受自己的感覺,增進語言的表達。以及沙、水、石頭,是孩子不哭的三寶。  
Thumbnail
提到「學校」,你想到的詞彙會是「學習」抑或是「限制」呢? 我們時常會聽到學校猶如一個小型社會,但當發生霸凌事件的時候又認為學校的場域非常封閉,到底學校應該是開放空間或是封閉的環境呢? 不諱言地,當我翻開《在學校可以學到什麼呢?》這本書的第一頁,深深觸動我的文字即是學校是個「開放」空間
Thumbnail
1.兒少文學作品一定要有教育性嗎? 2.我們常在講的教育性真的是教育嗎? 3.還是那其實只是規訓的偽裝? 4.這是個長年困擾大家的問題,甚至是困境。 5.而想像力和美,在教育中又扮演何種作用? 6.這次想從伯寧罕的《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來探索跳脫此困境和了解美、想像力在教育中的基進力量。
孩子寫字作業的背後,是家長期待和孩子的心聲交錯。是否應該要求孩子擦掉重寫字跡?這不僅關乎孩子的寫字能力,更牽動著親子關係的微妙平衡…
Thumbnail
練習生涯邁入第四週,上週在軟橋上寫作課時,Lulu老師請我們去觀察再四處寫作的孩子,欣恩曾經提問,不確定身為練習生的我們,在協助孩子寫作上要做什麼才對?我是聽到品師對一個孩子做出肯定之後,也給出一些繼續寫下去的思考方向,我自認我可以做到前半部分,所以我把自己當作讀者,去讀不同的孩子的創作,單純給予讀
Thumbnail
今日收穫: 有時你看到並接納了別人的情緒,卻忘了自己也身在局中,忘了照顧自己。 有時你看見的一點小小的改變,是孩子兩個季節的努力成果。 身為一個老師,該如何避免成為處處照顧人的保姆?
Thumbnail
我一直覺得親師溝通很重要,也對老師很尊重,但昨天跟孩子班導的溝通卻讓我懷疑是不是代溝的問題。 我讓孩子參加課後班的動機很簡單,就是適應他所要待的求學生涯最長的環境。班上留課後班的同學只有個位數,但從這學期開始問題不斷。之前同學抱他、為他打架我想老師都處理好了我也就沒再詢問後續。
Thumbnail
賴上藝術班,於本是開給大人上的課。 20年前,其實都是教孩子創作,停了一段時間之後, 應大人要求,就繼續延續了藝術教學,但只教大人。 一段時間後,不知為什麼,悄悄潛入大小孩。 就這樣吧~ 賴上藝術班,意謂著是生活中難免賴著一件事情, 要賴著賴著就賴上了藝術,這樣也很好呀~ 這是一個每周
Thumbnail
在孩子進入公幼小班之後,我們每週開始有兩天,是有回家作業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思考框架 那些被社會定義為成功樣貌的人,就是因為那些外界不斷給予的正面回饋, 為他們的思考潛意識建立起成功人該有的框架,最後,他們就會在普世的框架中看不見自己的選擇。 框架形成的三階段 自我標籤化 嘗試將自己塑造成符合外界期待的形象,忙著成為別人想要的樣子,卻失去了看到自己的原有成長可能性。
Thumbnail
  在課堂上我學習到一個觀念,不要用學習筷,學習筷是讓孩子用夾的方式去使用,拿掉學習筷之後反而不會用筷子,而兩歲可練習使用真筷子。剪刀也是兩歲可練習。也學習到可以問孩子對溫度的感覺「很冰嗎?還是一點點冰?」讓孩子回答時能感受自己的感覺,增進語言的表達。以及沙、水、石頭,是孩子不哭的三寶。  
Thumbnail
提到「學校」,你想到的詞彙會是「學習」抑或是「限制」呢? 我們時常會聽到學校猶如一個小型社會,但當發生霸凌事件的時候又認為學校的場域非常封閉,到底學校應該是開放空間或是封閉的環境呢? 不諱言地,當我翻開《在學校可以學到什麼呢?》這本書的第一頁,深深觸動我的文字即是學校是個「開放」空間
Thumbnail
1.兒少文學作品一定要有教育性嗎? 2.我們常在講的教育性真的是教育嗎? 3.還是那其實只是規訓的偽裝? 4.這是個長年困擾大家的問題,甚至是困境。 5.而想像力和美,在教育中又扮演何種作用? 6.這次想從伯寧罕的《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來探索跳脫此困境和了解美、想像力在教育中的基進力量。
孩子寫字作業的背後,是家長期待和孩子的心聲交錯。是否應該要求孩子擦掉重寫字跡?這不僅關乎孩子的寫字能力,更牽動著親子關係的微妙平衡…
Thumbnail
練習生涯邁入第四週,上週在軟橋上寫作課時,Lulu老師請我們去觀察再四處寫作的孩子,欣恩曾經提問,不確定身為練習生的我們,在協助孩子寫作上要做什麼才對?我是聽到品師對一個孩子做出肯定之後,也給出一些繼續寫下去的思考方向,我自認我可以做到前半部分,所以我把自己當作讀者,去讀不同的孩子的創作,單純給予讀
Thumbnail
今日收穫: 有時你看到並接納了別人的情緒,卻忘了自己也身在局中,忘了照顧自己。 有時你看見的一點小小的改變,是孩子兩個季節的努力成果。 身為一個老師,該如何避免成為處處照顧人的保姆?
Thumbnail
我一直覺得親師溝通很重要,也對老師很尊重,但昨天跟孩子班導的溝通卻讓我懷疑是不是代溝的問題。 我讓孩子參加課後班的動機很簡單,就是適應他所要待的求學生涯最長的環境。班上留課後班的同學只有個位數,但從這學期開始問題不斷。之前同學抱他、為他打架我想老師都處理好了我也就沒再詢問後續。
Thumbnail
賴上藝術班,於本是開給大人上的課。 20年前,其實都是教孩子創作,停了一段時間之後, 應大人要求,就繼續延續了藝術教學,但只教大人。 一段時間後,不知為什麼,悄悄潛入大小孩。 就這樣吧~ 賴上藝術班,意謂著是生活中難免賴著一件事情, 要賴著賴著就賴上了藝術,這樣也很好呀~ 這是一個每周
Thumbnail
在孩子進入公幼小班之後,我們每週開始有兩天,是有回家作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