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要寫這個主題,我自己也驚驚(台語),總怕自己會不會寫著寫著,也觸動到自己內心深處的什麼,然後就潸然淚下。後來想了想,還是跨越了那道心中對於接觸情緒的害怕的那道牆,選擇寫寫看這篇文章,就算寫到一半,真的流淚了,那就好好安心哭一場,作為各位讀者的榜樣吧!
我不曉得你從小學習到的情緒教育是什麼,但我從小到大,學習到的是要表現得很優秀,所謂的優秀,不只成績優秀,也包括表面的優秀,就是要看起來很OK,讓人看不出你有什麼破綻、曾經受過什麼傷的那種,最優秀的行為是不要在別人面前哭,因為哭會破壞氣氛,會讓大人沒有面子,會讓別人更看不起你,更欺負你,更讓自己顯得無能,而且還會越哭越醜。
而且我學到,哭,是因為自己過得不好,因為自己很沒用。哪有哪個小孩或大人想要自己過得不好或很沒用?所以以前身為小小孩的我更討厭哭了。
這樣的環境氛圍與潛移默化的情緒教育,讓我越來越無法安心地在別人面前流淚。如果難過了,可能頂多只能面無表情地面對眾人,也可能只能默默躲進被窩或廁所流淚,甚至到長大了一點,學了心理學數年之後,我才發現我有些時候只能透過追劇時,看到某些人物角色因為某些事很難過,內心產生共鳴,我才有辦法掉淚。有些很內在甚至潛意識的恐懼,也會幻化成噩夢,我在夢醒後感受到一陣戰慄,有時醒來後才會嚇到流淚。又或者,我的淚水會很反向操作,在我沒有發現時突然跑出來,我才會進入沉思,思考說:「奇怪!最近有發生什麼事情嗎?」諸如此類。
某部分會蠻感謝學習諮商之後,對情緒的內涵、如何運作多了一些了解,尤其在學習EFT(請見註一)之後,比較清楚接觸情緒與拓展情緒經驗實際上要如何操作,以及在操作中個案可能會有怎樣的經驗。從EFT的概念裡頭,學到「情緒調節」的概念,以我的話語來說,情緒調節就像是幫一杯濃濃的情緒飲料調得淡一點,讓這杯飲料濃度調到比較剛好,剛好到可以喝下肚、可以消化的程度。有很多的個案常常都是情緒調節的能力壞掉了,或者情緒調節的能力不足,以至於常在一些生活大小事發生時,會「過度反應」(例如:反應過激的貓是代表的漫畫人物)或者「過度理性」(對,你沒聽錯,太理性也是一種不適應)。「過度反應」或「過度理性」的背後,隱含的背後意義常是情緒太過強烈了,個案吞不下去,所以會造成「過度反應」(一直把自己的情緒朝別人身上丟,例如遷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或「過度理性」(直接把情緒隔離,讓自己不去感受不舒服的感覺。就是心理學中的「解離」反應)。
如果我問你說:「從小到大,你有沒有辦法安心地在別人面前哭?」你說你可以,那恭喜你,幸好在你的人生中,有遇到能讓你放心展現脆弱又能包容你的人,讓你知道哭不一定是脆弱的展現,而是一種釋放,甚至也是間接向別人展現自己的力量(拜託,哭可是很耗能的喔!)。如果你說你沒有,從小到大都沒這種經驗,甚至覺得:「蛤?為什麼我要在別人面前哭?沒必要吧!」「忙都來不及了,還哭。」「哭得眼睛腫腫的,很醜耶!這樣沒臉見人。」那也沒關係,就像
每個人不一定都能培養出一套與自己情緒共處的方式,如果沒有找到能夠陪伴自己經歷情緒的人,沒有找到與情緒共處的方式,那也沒關係,你可以透過接受諮商幾個月以上,讓諮商師成為你暫時的重要他人,試著感受一下自己的狀態,進而練習感受自己的情緒。
因為每個人體驗情緒、安心流淚的「催化劑」不太一樣,這邊只是跟大家分享我和眾多個案、朋友們過往以來用的有效方式有哪些,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安心體驗情緒的方式有:
看電影
聽音樂
唱歌
追劇
寫心情日記
寫文章
工作不順時,到洗手間深呼吸、整理情緒
去海邊走走,看浪花潮起潮落
看小時候或過往的照片
接受諮商
窩在隱私的空間,放鬆感受,想流淚就流淚
跟朋友聚會或通話聊聊
與另一半聊聊
睡前與自己對話十分鐘,說說今天的心情
睡前讀一段經文並禱告
藉由抽牌卡,訴說心情
畫畫,或用任何想到的方式做藝術創作
以上方法,你可以每種都試試看,也可以交替使用,或者在一段期間同時使用兩三種搭配也可以。若上面的方法都不適合你,這也有可能,那也沒關係,你可以預約諮商,讓諮商師陪你一起探索看看還有哪些更多的方式,可以讓你更安心地陪伴自己流淚。
*註一:EFT全名為情緒取向治療 (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簡稱EFT)由Sue Johnson 與 Les Greenberg兩位博士共同發展而成的心理治療技術,適用於改善伴侶關係與親子關係。EFT 認為「情緒」是引發「行為反應」的重要關鍵,而「安全感」是關係維繫的基礎。本註解引用ASIA EFT網站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