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影評|滔滔不絕6小時卻什麼也沒說的電影,豈非垃圾?──評《DAU:退變》的藝術危機與困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傳說中的超大型社會實驗電影《DAU:退變》(DAU. Degeneration),終於在今年秋天來到台灣,由「giloo 紀實影音平台」與「2020 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聯合策劃這場獨家放映。甫於 9 月 27 日結束的這場映演活動,就台灣文化藝術圈而言實屬難得機會,不僅讓台灣影迷可以一睹為快,更能讓這部「充滿爭議」的電影在台開啟討論契機。
時間回到今年春天,《DAU:退變》於柏林影展放映時便掀起了滿滿的爭議討論。俄羅斯導演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Ilya Khrzhanovsky)耗時 15 年籌攝 DAU 系列電影,舉辦了近 40 萬次的試鏡,選出 400 名主要演員與 1 萬名臨演。所有人在烏克蘭近郊的 1 萬 2 千平方公尺大型片場中,實際生活了 3 年多的時間,融入舊蘇聯時代的生活方式。據聞《DAU:退變》的原始拍攝素材長達 147 小時,最終剪輯成 6 小時。加上極度獵奇、官能爆發的影像畫面,《DAU:退變》無論是形式或內容皆在挑戰觀影尺度。
整個拍攝計畫儼然是一場社會實驗,所有演員生活在一個複製出來的蘇聯時空中,經歷著共產威權主宰的秩序並激發出超乎人性的精神噴射──這場關乎道德與藝術的爭議由此展開。儘管導演一再聲稱「沒有任何人遭遇任何虐待」,逐一駁斥外界的流言蜚語,卻依然止不住觀眾的怒火。紐約時報指出,《DAU:退變》在今年柏林影展的映後討論時,便有觀眾指控導演對演員造成了心理創傷;更有甚者,指控他「精神變態」、「惡意操縱」,使他忍不住回擊:「那是你覺得被操縱,不是我。」外媒對此亦頗有微詞,撇開整個電影計畫所衍生的「傾害疑雲」,影評多聚焦在電影本身的藝術困境。英國衛報評論認為《DAU:退變》花了兩倍的篇幅覆述《DAU:娜塔莎》(DAU. Natasha)的內容,已無任何意義;更重要的是,電影結尾所揭示的毫無意義的殺戮,已公然挑戰了電影自身的存在價值。
「電影有責任向大眾交代一些事情,而非淪為一個徹頭徹尾的破壞份子。」──英國衛報評論如此說道。我不僅同意這個說法,更想由此開啟我對《DAU:退變》的批評論述。
長達 6 小時的電影一共分為 9 個章節,故事主要圍繞著一群科學家在烏克蘭秘密實驗室進行的「超人實驗」。隨著實驗進程,事態推移越發激進,不僅是整個實驗開始出現電擊、屠殺等行為,這些被關在實驗室的科學家、官員與食堂工人也紛紛沈迷在酒精、性愛與狂歡中。實驗室新任所長 KGB 上任後,原本狂歡的氣氛開始轉為史達林式的專制嚴肅,他要求所有年輕科學家必須剃光頭「服從威權」,在他的主導下,一群「新納粹份子」逐漸成為實驗室的暴權核心。他們不僅威脅女性「要把她們丟入豬圈」,更藉由一場場的血腥殺戮來展示威權的恐怖與暴力。
誠如電影開場的畫外音所言:「共產主義本身就是個狂熱宗教」,《DAU:退變》的敘事主軸即為「展示共產威權介入人類思想體系所造成的破壞」。然而,《DAU:退變》只展示了恐怖,而忽略了「思想建構」背後的人性計算──這也是為何觀眾無法明白「何以片中出現大量不明所以的性愛、狂歡與屠殺畫面」。尤其是片尾那令人難以忍受的屠豬場景,那些新納粹份子一邊斬首、一邊唱著歌頌科學的曲子──沒有任何的意義,僅剩「為殺戮而殺戮」這單薄而輕浮的理由。
我們無法理解電影人物出現極端暴力行為背後的人性動機,以至於每個人看似躲藏在一個「國家機器」背後,淪為集體意志的劊子手。「平庸的邪惡」再次浮上檯面,我們彷彿可以聲稱《DAU:退變》就像一面照妖鏡,映照出過去與現在的所有威權體制。但,《DAU:退變》及其整體電影計畫絕非「歷史的縮影」,而是一面充滿惡意的鏡子。如同我們批判希特勒政權,必須將「威瑪政權」留下的時代情緒納入討論;我們批判文化大革命時,必須理解中國內戰結束後所遺留的價值重構問題;我們批判白色恐怖時,同樣要理解冷戰結構下的自由中國是多麽充滿思想矛盾。「前有因,後有果」,歷史批判絕非「斷章取義」,就像《DAU:退變》開場聲明「共產主義本身是一種狂熱宗教」,卻拒絕說明這份狂熱來由為何?
當然,你可以說這一切都不在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導演的創作理解層面;更多時候,我以為是那些現場即興而生的事件及零碎的敘事剪接,致使整部電影看似在一個統一的敘事架構中,實則內部邏輯紊亂、動機不明。這裡再次浮現爭議──雖然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拒絕承認自己對電影項目的主宰權力,卻依然無法擺脫導演身份對電影作品的詮釋權。同樣撇開「傾害疑雲」不提,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以 DAU 系列作品批判共產威權,其弔詭之處便在於「以電影仿造威權體制的破壞力,導演自身卻和沈默大眾一樣,躲在集體意志背後」。
這便回到了一開始的批評論基,我們認為電影有責任要向大眾交代一些事情,而非淪為破壞份子,最終留下滿目瘡痍的場景予觀眾,走出戲院後什麼事情都沒發生,創作者又一再強調「這才是最可怕的」。事實上,現實生活遠比《DAU:退變》的內容來得更為可怕而鮮明。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自己也清楚明白這點,他對紐約時報說道:「相較我們的現實世界,DAU 根本沒什麼,簡直是小兒科。」這使我們不禁懷疑,DAU 的問世有其現實目的:使我們關注眼下的政治問題。
我完全同意《DAU:退變》的問世,再度提醒世人理解當代國家/國族主義的擴張現象,背後其實是歷史留下的遺毒。尤其是 21 世紀上半葉突然驟升的「新冷戰」現象,牽涉了白人種族至上與新移民問題;或者是「大國崛起」背後,「實踐中國夢」的民族情緒呼應著共產威權的復辟。而就在上個月落幕的白俄羅斯總統大選爆發舞弊,白俄總統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雖獲俄羅斯政府支持,歐盟卻於近日選擇制裁,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表示:「歐盟將採取行動對付阻擋民主之路的人。」誠然,白俄專制政權擴張的危機,也一再呼應了「萬年不敗」的普丁政權。
沒有錯!相較現實生活,DAU 簡直是小兒科。當我們打開電視、登上社群軟體,迎來的死亡消息遠比電影來得多而鮮明恐怖時,試問我們為何需要這部電影?
全文劇照提供:Giloo 紀實影音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這樣的校園情境下,男性間的曖昧情愫,則是以友情包裝成愛情的型態進行偽裝,藉此矇混過關。儘管如此,同儕間的恐同氛圍以及對出櫃同志的追擊,也迫使未出櫃者扮裝成異性戀來保全自身安全。對於同志來說,校園是既危險又安全的,既能巧妙地偷渡同性間的愛情,同時又要確保身份不被異性戀的他者所揭穿。
我永遠會記得,那一夜在西門町新光影城影廳內,全場影迷屏氣凝神地,盯著銀幕上的傳奇明星。年華老去的女神男神,靜靜凝視當年彼此的美麗身影;觀眾則見證他們凝視,目賭光陰的流逝,同時在閴靜的電影院一起變老。你可以說:「我們的青春,在戲院」。進戲院看電影這件事,其實也是,演員與觀眾合寫的集體回憶錄。
艾諾拉的聰明才智,與二哥夏洛克不相上下,有能力成為很好的偵探,但艾諾拉更知道如何讀懂「情感」,兩人的價值觀也相異。福爾摩斯家的這位小妹,天生就有「能力越強,責任越大」的自覺。理性到不近人情的夏洛克,選擇接案與否的原則是案子本身有不有趣,聰明又善良的艾諾拉,卻在乎對方是否確實需要幫助。
在愛情裡沒有誰輸誰贏,贏也得是雙贏,輸了肯定是兩敗俱傷。《2046》說過:「愛情講究的是時機,時機是很難拿捏的」。不斷錯過表白時機的烏龜,要怎麼讓兔子愛上她呢?陳導深知王家衛式「求敗」之美,畢竟,在「愛,無能」時,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慢了一點,又或者快了一點,時機是很難拿捏的。
於今年台北電影節首映,且作為台灣代表之一入圍國際新導演競賽的《惡之畫》,是陳永錤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惡之畫》旨在探討作者、作品、觀者三者間的互動結構,導演初出茅廬就把劍鋒直指議論紛紛的社會議題:如果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出自窮凶惡極的罪人之手,我們該如何選擇我們觀看的立場?
作為影評人,等來了《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是失望的;作為考夫曼的影迷、單方的心靈伴侶與創作者,等來了《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接受,也願意看得更多──因為作品何必總是要被檢視優劣進退步,也因為在那個耽溺和狂亂裡有深刻的痛苦,而感覺著自己能理解的痛苦,亦是窩心的。
在這樣的校園情境下,男性間的曖昧情愫,則是以友情包裝成愛情的型態進行偽裝,藉此矇混過關。儘管如此,同儕間的恐同氛圍以及對出櫃同志的追擊,也迫使未出櫃者扮裝成異性戀來保全自身安全。對於同志來說,校園是既危險又安全的,既能巧妙地偷渡同性間的愛情,同時又要確保身份不被異性戀的他者所揭穿。
我永遠會記得,那一夜在西門町新光影城影廳內,全場影迷屏氣凝神地,盯著銀幕上的傳奇明星。年華老去的女神男神,靜靜凝視當年彼此的美麗身影;觀眾則見證他們凝視,目賭光陰的流逝,同時在閴靜的電影院一起變老。你可以說:「我們的青春,在戲院」。進戲院看電影這件事,其實也是,演員與觀眾合寫的集體回憶錄。
艾諾拉的聰明才智,與二哥夏洛克不相上下,有能力成為很好的偵探,但艾諾拉更知道如何讀懂「情感」,兩人的價值觀也相異。福爾摩斯家的這位小妹,天生就有「能力越強,責任越大」的自覺。理性到不近人情的夏洛克,選擇接案與否的原則是案子本身有不有趣,聰明又善良的艾諾拉,卻在乎對方是否確實需要幫助。
在愛情裡沒有誰輸誰贏,贏也得是雙贏,輸了肯定是兩敗俱傷。《2046》說過:「愛情講究的是時機,時機是很難拿捏的」。不斷錯過表白時機的烏龜,要怎麼讓兔子愛上她呢?陳導深知王家衛式「求敗」之美,畢竟,在「愛,無能」時,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慢了一點,又或者快了一點,時機是很難拿捏的。
於今年台北電影節首映,且作為台灣代表之一入圍國際新導演競賽的《惡之畫》,是陳永錤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惡之畫》旨在探討作者、作品、觀者三者間的互動結構,導演初出茅廬就把劍鋒直指議論紛紛的社會議題:如果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出自窮凶惡極的罪人之手,我們該如何選擇我們觀看的立場?
作為影評人,等來了《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是失望的;作為考夫曼的影迷、單方的心靈伴侶與創作者,等來了《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接受,也願意看得更多──因為作品何必總是要被檢視優劣進退步,也因為在那個耽溺和狂亂裡有深刻的痛苦,而感覺著自己能理解的痛苦,亦是窩心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不準確的中文片名頗值得玩味,與「退化」的設定形成對照,將「非己」打壓成「病態」確實是歷史上人類慣常使用的手段,症候群說的既是個體變異的傳染也是集體恐懼的蔓延,為了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感染的個體被視為沒有靈魂、沒有主權、沒有感覺的工具人,任手術刀開膛破肚翻找不能理解的奧祕、重新拼湊人形故作可以治癒...
Thumbnail
走出電影院就覺得,整部片瀰漫了一種「都市文青對於鄉下生活的假掰凝視」,原本覺得可能是在氣頭上,沒有什麼理性的想法,但此刻坐在電腦桌前,真的還是想不到,比這句更適合總結這部電影的一句話。 謝謝這部電影,讓我找回好久沒有發自內心討厭一部電影的感覺 ^ ^ 呈現鄉下生活有很多種方式,相信導演只是剛好不
Thumbnail
「實驗電影」到底有多可怕?名稱、分類作為一種指稱、系統化的標記,卻反倒模糊了事物的真面目;因為被某種刻板印象所惑,以致於我們在第一時間就與實驗電影產生了距離,而缺乏去觀賞/參與/探究它們的意願。更別提這兩個頗具詩意的片名帶來雪上加霜的效果。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是一部以納粹加害者視角呈現德軍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所進行暴行的電影。影片透過指揮官和家人的日常生活,引起觀眾對納粹心理歷程的深入反思。儘管電影並未呈現血腥場景,卻通過這種平靜的描寫讓觀眾感受到窒息的恐怖。此外,影片處理了視覺和聲音之間的不同感官刺激,進一步引起觀眾對暴力和創傷的思考。
接連兩天,我決定放空腦子,觀賞幾部有意義的電影,以滋潤自己淡漠的歷史感。今日,我聚精會神看完韓國電影《首爾之春》,心情受到很深的觸動:撇開由全斗奐主導的軍事政變這一史實,如果我們作為廣義的轉型正義的參與者,將用多大程度的理性和依據來判決這等軍事獨裁者的罪行?   依照我的淺見,若要清算或審判這等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要談的,就是這種平凡而正常到近乎完美的弔詭狀態。除了默默發出「別再做那種事了」的警語,和在熱成像下散發溫暖光影的孩童們之外,連同霍斯在內的所有納粹黨人,基本上都處在一種絕對服從的集體氛圍之中;他們不認為自己有罪,因為他們是公務員,只是執行的工作內容是屠殺而已。
Thumbnail
乍看之下很無聊的電影, 但所有一切寓意都在畫面之外, 「無聊」正是這部片有趣之處。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我不會懷疑有人可以住家隔壁天天槍響還能漠不關心這件事,人類很容易麻痹,夢想集中營的劇情完全可以代入台灣社會裡的某些人,因為「家裡沒死過人」,所以對二二八、白色恐怖存疑甚至嗤之以鼻。
Thumbnail
二戰納粹的集中營主題,作為歐陸最令人髮指的事件,每幾年都有不同的國家用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其中不乏驚人的傑作,當你以為所有的角度都探討完畢之時《夢想集中營》出現了。 近年最令人壓力最大的集中營作品肯定是匈牙利導演 Nemes László 拍的《索爾之子》全片一鏡到底拍出了挖埋集中營屍體的絕望。
Thumbnail
這部電影真的是在測試觀眾的道德底線,很像在看《罪與罰》一般,那種罪孽感油然而生,噁心想吐。邪惡在某些人眼中,是選擇性的,不是義務性的不該做,但這些人竟然把邪惡當作自然性。做了人類文明史上最慘無人道的事情,心裡也可以一絲的罪與罰都沒有。電影還是真人真事,還是重要歷史。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不準確的中文片名頗值得玩味,與「退化」的設定形成對照,將「非己」打壓成「病態」確實是歷史上人類慣常使用的手段,症候群說的既是個體變異的傳染也是集體恐懼的蔓延,為了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感染的個體被視為沒有靈魂、沒有主權、沒有感覺的工具人,任手術刀開膛破肚翻找不能理解的奧祕、重新拼湊人形故作可以治癒...
Thumbnail
走出電影院就覺得,整部片瀰漫了一種「都市文青對於鄉下生活的假掰凝視」,原本覺得可能是在氣頭上,沒有什麼理性的想法,但此刻坐在電腦桌前,真的還是想不到,比這句更適合總結這部電影的一句話。 謝謝這部電影,讓我找回好久沒有發自內心討厭一部電影的感覺 ^ ^ 呈現鄉下生活有很多種方式,相信導演只是剛好不
Thumbnail
「實驗電影」到底有多可怕?名稱、分類作為一種指稱、系統化的標記,卻反倒模糊了事物的真面目;因為被某種刻板印象所惑,以致於我們在第一時間就與實驗電影產生了距離,而缺乏去觀賞/參與/探究它們的意願。更別提這兩個頗具詩意的片名帶來雪上加霜的效果。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是一部以納粹加害者視角呈現德軍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所進行暴行的電影。影片透過指揮官和家人的日常生活,引起觀眾對納粹心理歷程的深入反思。儘管電影並未呈現血腥場景,卻通過這種平靜的描寫讓觀眾感受到窒息的恐怖。此外,影片處理了視覺和聲音之間的不同感官刺激,進一步引起觀眾對暴力和創傷的思考。
接連兩天,我決定放空腦子,觀賞幾部有意義的電影,以滋潤自己淡漠的歷史感。今日,我聚精會神看完韓國電影《首爾之春》,心情受到很深的觸動:撇開由全斗奐主導的軍事政變這一史實,如果我們作為廣義的轉型正義的參與者,將用多大程度的理性和依據來判決這等軍事獨裁者的罪行?   依照我的淺見,若要清算或審判這等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要談的,就是這種平凡而正常到近乎完美的弔詭狀態。除了默默發出「別再做那種事了」的警語,和在熱成像下散發溫暖光影的孩童們之外,連同霍斯在內的所有納粹黨人,基本上都處在一種絕對服從的集體氛圍之中;他們不認為自己有罪,因為他們是公務員,只是執行的工作內容是屠殺而已。
Thumbnail
乍看之下很無聊的電影, 但所有一切寓意都在畫面之外, 「無聊」正是這部片有趣之處。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我不會懷疑有人可以住家隔壁天天槍響還能漠不關心這件事,人類很容易麻痹,夢想集中營的劇情完全可以代入台灣社會裡的某些人,因為「家裡沒死過人」,所以對二二八、白色恐怖存疑甚至嗤之以鼻。
Thumbnail
二戰納粹的集中營主題,作為歐陸最令人髮指的事件,每幾年都有不同的國家用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其中不乏驚人的傑作,當你以為所有的角度都探討完畢之時《夢想集中營》出現了。 近年最令人壓力最大的集中營作品肯定是匈牙利導演 Nemes László 拍的《索爾之子》全片一鏡到底拍出了挖埋集中營屍體的絕望。
Thumbnail
這部電影真的是在測試觀眾的道德底線,很像在看《罪與罰》一般,那種罪孽感油然而生,噁心想吐。邪惡在某些人眼中,是選擇性的,不是義務性的不該做,但這些人竟然把邪惡當作自然性。做了人類文明史上最慘無人道的事情,心裡也可以一絲的罪與罰都沒有。電影還是真人真事,還是重要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