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影評|滔滔不絕6小時卻什麼也沒說的電影,豈非垃圾?──評《DAU:退變》的藝術危機與困境

更新於 2020/10/1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傳說中的超大型社會實驗電影《DAU:退變》(DAU. Degeneration),終於在今年秋天來到台灣,由「giloo 紀實影音平台」與「2020 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聯合策劃這場獨家放映。甫於 9 月 27 日結束的這場映演活動,就台灣文化藝術圈而言實屬難得機會,不僅讓台灣影迷可以一睹為快,更能讓這部「充滿爭議」的電影在台開啟討論契機。
時間回到今年春天,《DAU:退變》於柏林影展放映時便掀起了滿滿的爭議討論。俄羅斯導演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Ilya Khrzhanovsky)耗時 15 年籌攝 DAU 系列電影,舉辦了近 40 萬次的試鏡,選出 400 名主要演員與 1 萬名臨演。所有人在烏克蘭近郊的 1 萬 2 千平方公尺大型片場中,實際生活了 3 年多的時間,融入舊蘇聯時代的生活方式。據聞《DAU:退變》的原始拍攝素材長達 147 小時,最終剪輯成 6 小時。加上極度獵奇、官能爆發的影像畫面,《DAU:退變》無論是形式或內容皆在挑戰觀影尺度。
整個拍攝計畫儼然是一場社會實驗,所有演員生活在一個複製出來的蘇聯時空中,經歷著共產威權主宰的秩序並激發出超乎人性的精神噴射──這場關乎道德與藝術的爭議由此展開。儘管導演一再聲稱「沒有任何人遭遇任何虐待」,逐一駁斥外界的流言蜚語,卻依然止不住觀眾的怒火。紐約時報指出,《DAU:退變》在今年柏林影展的映後討論時,便有觀眾指控導演對演員造成了心理創傷;更有甚者,指控他「精神變態」、「惡意操縱」,使他忍不住回擊:「那是你覺得被操縱,不是我。」外媒對此亦頗有微詞,撇開整個電影計畫所衍生的「傾害疑雲」,影評多聚焦在電影本身的藝術困境。英國衛報評論認為《DAU:退變》花了兩倍的篇幅覆述《DAU:娜塔莎》(DAU. Natasha)的內容,已無任何意義;更重要的是,電影結尾所揭示的毫無意義的殺戮,已公然挑戰了電影自身的存在價值。
「電影有責任向大眾交代一些事情,而非淪為一個徹頭徹尾的破壞份子。」──英國衛報評論如此說道。我不僅同意這個說法,更想由此開啟我對《DAU:退變》的批評論述。
長達 6 小時的電影一共分為 9 個章節,故事主要圍繞著一群科學家在烏克蘭秘密實驗室進行的「超人實驗」。隨著實驗進程,事態推移越發激進,不僅是整個實驗開始出現電擊、屠殺等行為,這些被關在實驗室的科學家、官員與食堂工人也紛紛沈迷在酒精、性愛與狂歡中。實驗室新任所長 KGB 上任後,原本狂歡的氣氛開始轉為史達林式的專制嚴肅,他要求所有年輕科學家必須剃光頭「服從威權」,在他的主導下,一群「新納粹份子」逐漸成為實驗室的暴權核心。他們不僅威脅女性「要把她們丟入豬圈」,更藉由一場場的血腥殺戮來展示威權的恐怖與暴力。
誠如電影開場的畫外音所言:「共產主義本身就是個狂熱宗教」,《DAU:退變》的敘事主軸即為「展示共產威權介入人類思想體系所造成的破壞」。然而,《DAU:退變》只展示了恐怖,而忽略了「思想建構」背後的人性計算──這也是為何觀眾無法明白「何以片中出現大量不明所以的性愛、狂歡與屠殺畫面」。尤其是片尾那令人難以忍受的屠豬場景,那些新納粹份子一邊斬首、一邊唱著歌頌科學的曲子──沒有任何的意義,僅剩「為殺戮而殺戮」這單薄而輕浮的理由。
我們無法理解電影人物出現極端暴力行為背後的人性動機,以至於每個人看似躲藏在一個「國家機器」背後,淪為集體意志的劊子手。「平庸的邪惡」再次浮上檯面,我們彷彿可以聲稱《DAU:退變》就像一面照妖鏡,映照出過去與現在的所有威權體制。但,《DAU:退變》及其整體電影計畫絕非「歷史的縮影」,而是一面充滿惡意的鏡子。如同我們批判希特勒政權,必須將「威瑪政權」留下的時代情緒納入討論;我們批判文化大革命時,必須理解中國內戰結束後所遺留的價值重構問題;我們批判白色恐怖時,同樣要理解冷戰結構下的自由中國是多麽充滿思想矛盾。「前有因,後有果」,歷史批判絕非「斷章取義」,就像《DAU:退變》開場聲明「共產主義本身是一種狂熱宗教」,卻拒絕說明這份狂熱來由為何?
當然,你可以說這一切都不在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導演的創作理解層面;更多時候,我以為是那些現場即興而生的事件及零碎的敘事剪接,致使整部電影看似在一個統一的敘事架構中,實則內部邏輯紊亂、動機不明。這裡再次浮現爭議──雖然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拒絕承認自己對電影項目的主宰權力,卻依然無法擺脫導演身份對電影作品的詮釋權。同樣撇開「傾害疑雲」不提,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以 DAU 系列作品批判共產威權,其弔詭之處便在於「以電影仿造威權體制的破壞力,導演自身卻和沈默大眾一樣,躲在集體意志背後」。
這便回到了一開始的批評論基,我們認為電影有責任要向大眾交代一些事情,而非淪為破壞份子,最終留下滿目瘡痍的場景予觀眾,走出戲院後什麼事情都沒發生,創作者又一再強調「這才是最可怕的」。事實上,現實生活遠比《DAU:退變》的內容來得更為可怕而鮮明。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自己也清楚明白這點,他對紐約時報說道:「相較我們的現實世界,DAU 根本沒什麼,簡直是小兒科。」這使我們不禁懷疑,DAU 的問世有其現實目的:使我們關注眼下的政治問題。
我完全同意《DAU:退變》的問世,再度提醒世人理解當代國家/國族主義的擴張現象,背後其實是歷史留下的遺毒。尤其是 21 世紀上半葉突然驟升的「新冷戰」現象,牽涉了白人種族至上與新移民問題;或者是「大國崛起」背後,「實踐中國夢」的民族情緒呼應著共產威權的復辟。而就在上個月落幕的白俄羅斯總統大選爆發舞弊,白俄總統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雖獲俄羅斯政府支持,歐盟卻於近日選擇制裁,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表示:「歐盟將採取行動對付阻擋民主之路的人。」誠然,白俄專制政權擴張的危機,也一再呼應了「萬年不敗」的普丁政權。
沒有錯!相較現實生活,DAU 簡直是小兒科。當我們打開電視、登上社群軟體,迎來的死亡消息遠比電影來得多而鮮明恐怖時,試問我們為何需要這部電影?
全文劇照提供:Giloo 紀實影音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這樣的校園情境下,男性間的曖昧情愫,則是以友情包裝成愛情的型態進行偽裝,藉此矇混過關。儘管如此,同儕間的恐同氛圍以及對出櫃同志的追擊,也迫使未出櫃者扮裝成異性戀來保全自身安全。對於同志來說,校園是既危險又安全的,既能巧妙地偷渡同性間的愛情,同時又要確保身份不被異性戀的他者所揭穿。
我永遠會記得,那一夜在西門町新光影城影廳內,全場影迷屏氣凝神地,盯著銀幕上的傳奇明星。年華老去的女神男神,靜靜凝視當年彼此的美麗身影;觀眾則見證他們凝視,目賭光陰的流逝,同時在閴靜的電影院一起變老。你可以說:「我們的青春,在戲院」。進戲院看電影這件事,其實也是,演員與觀眾合寫的集體回憶錄。
艾諾拉的聰明才智,與二哥夏洛克不相上下,有能力成為很好的偵探,但艾諾拉更知道如何讀懂「情感」,兩人的價值觀也相異。福爾摩斯家的這位小妹,天生就有「能力越強,責任越大」的自覺。理性到不近人情的夏洛克,選擇接案與否的原則是案子本身有不有趣,聰明又善良的艾諾拉,卻在乎對方是否確實需要幫助。
在愛情裡沒有誰輸誰贏,贏也得是雙贏,輸了肯定是兩敗俱傷。《2046》說過:「愛情講究的是時機,時機是很難拿捏的」。不斷錯過表白時機的烏龜,要怎麼讓兔子愛上她呢?陳導深知王家衛式「求敗」之美,畢竟,在「愛,無能」時,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慢了一點,又或者快了一點,時機是很難拿捏的。
於今年台北電影節首映,且作為台灣代表之一入圍國際新導演競賽的《惡之畫》,是陳永錤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惡之畫》旨在探討作者、作品、觀者三者間的互動結構,導演初出茅廬就把劍鋒直指議論紛紛的社會議題:如果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出自窮凶惡極的罪人之手,我們該如何選擇我們觀看的立場?
作為影評人,等來了《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是失望的;作為考夫曼的影迷、單方的心靈伴侶與創作者,等來了《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接受,也願意看得更多──因為作品何必總是要被檢視優劣進退步,也因為在那個耽溺和狂亂裡有深刻的痛苦,而感覺著自己能理解的痛苦,亦是窩心的。
在這樣的校園情境下,男性間的曖昧情愫,則是以友情包裝成愛情的型態進行偽裝,藉此矇混過關。儘管如此,同儕間的恐同氛圍以及對出櫃同志的追擊,也迫使未出櫃者扮裝成異性戀來保全自身安全。對於同志來說,校園是既危險又安全的,既能巧妙地偷渡同性間的愛情,同時又要確保身份不被異性戀的他者所揭穿。
我永遠會記得,那一夜在西門町新光影城影廳內,全場影迷屏氣凝神地,盯著銀幕上的傳奇明星。年華老去的女神男神,靜靜凝視當年彼此的美麗身影;觀眾則見證他們凝視,目賭光陰的流逝,同時在閴靜的電影院一起變老。你可以說:「我們的青春,在戲院」。進戲院看電影這件事,其實也是,演員與觀眾合寫的集體回憶錄。
艾諾拉的聰明才智,與二哥夏洛克不相上下,有能力成為很好的偵探,但艾諾拉更知道如何讀懂「情感」,兩人的價值觀也相異。福爾摩斯家的這位小妹,天生就有「能力越強,責任越大」的自覺。理性到不近人情的夏洛克,選擇接案與否的原則是案子本身有不有趣,聰明又善良的艾諾拉,卻在乎對方是否確實需要幫助。
在愛情裡沒有誰輸誰贏,贏也得是雙贏,輸了肯定是兩敗俱傷。《2046》說過:「愛情講究的是時機,時機是很難拿捏的」。不斷錯過表白時機的烏龜,要怎麼讓兔子愛上她呢?陳導深知王家衛式「求敗」之美,畢竟,在「愛,無能」時,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慢了一點,又或者快了一點,時機是很難拿捏的。
於今年台北電影節首映,且作為台灣代表之一入圍國際新導演競賽的《惡之畫》,是陳永錤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惡之畫》旨在探討作者、作品、觀者三者間的互動結構,導演初出茅廬就把劍鋒直指議論紛紛的社會議題:如果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出自窮凶惡極的罪人之手,我們該如何選擇我們觀看的立場?
作為影評人,等來了《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是失望的;作為考夫曼的影迷、單方的心靈伴侶與創作者,等來了《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接受,也願意看得更多──因為作品何必總是要被檢視優劣進退步,也因為在那個耽溺和狂亂裡有深刻的痛苦,而感覺著自己能理解的痛苦,亦是窩心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從宣傳企劃開始就主打「純愛」的《花束般的戀愛》,沒有過度的煽情。用各種貼近日本當代流行的事物,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拉扯的壓力,讓年輕觀眾產生共鳴。那些看來美好的愛情,如同花束,知道它仍會有凋謝的一天。但看過它最美的樣子,凋謝後,偶爾會在紅燈前憶起那個吻;偶爾會在細雨夜,憶起那個擁抱。
Thumbnail
若童年創傷將導致一個人成年後的暴力行為,那麼女性應該毫無疑問地才是暴力份子的多數性別──基於女性在童年時期即已或多或少地經歷不同程度的性侵犯。然而,這並非統計數據所顯示的結果;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罪犯仍屬於男性,且超過一半的罪犯在面臨審判時將自己訴諸暴力與犯罪的緣由歸咎於「童年創傷」。
Thumbnail
對於《緝魂》,我們可以看見程偉豪往一個方向走得更深,劇本比起《目擊者》更複雜,對於多重轉折的故事趣味也更深入,編劇鋪排從犯罪懸疑片型,一路走靈異再到科幻,加上多種的誘導與障眼法,逗觀眾玩的魅力是存在的。程偉豪有想法,也有對應的執行力,然而《緝魂》似乎有些未竟的遺憾,本文嘗試提出並討論之⋯⋯
Thumbnail
在這樣的校園情境下,男性間的曖昧情愫,則是以友情包裝成愛情的型態進行偽裝,藉此矇混過關。儘管如此,同儕間的恐同氛圍以及對出櫃同志的追擊,也迫使未出櫃者扮裝成異性戀來保全自身安全。對於同志來說,校園是既危險又安全的,既能巧妙地偷渡同性間的愛情,同時又要確保身份不被異性戀的他者所揭穿。
Thumbnail
我們可能曾是某個人的粉絲,症狀不一,或輕或重;不論是為何而來,都是一份真心寄託在他人身上,跟著他亂跑亂跳,不肯安歇。那份無處放置的心意,私密得無人能體貼入裡地相印,於是一張張扭曲困惑的臉孔雖然步步貼近,卻終還是無所獲而去。
Thumbnail
《破處》是一次力道十足的生猛嘗試,但在整體方向和調性上都不知道要走向何方,這樣的題材突破令人欣喜,也抓到了我個人認為非常好的核心情感,可惜執導、拍攝上沒有通盤想好自己究竟想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也未能把握主旨訊息,故事開展過度凌亂、破碎,甚至可能讓為了看「性喜劇」進場的觀眾覺得完全不符期待。
Thumbnail
停格的影像、顫抖的影像、快轉的影像、放慢的影像,在《影像之書》裡,唯一沒有的影像,就是倒轉的影像,就像88歲的高達不能再倒退回30歲,那個拍攝《斷了氣》的高達一樣,我們就像孩子,在冬日趴在這位老先生膝上,聽他翻書,聽他朗讀……在黑暗的教堂。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從宣傳企劃開始就主打「純愛」的《花束般的戀愛》,沒有過度的煽情。用各種貼近日本當代流行的事物,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拉扯的壓力,讓年輕觀眾產生共鳴。那些看來美好的愛情,如同花束,知道它仍會有凋謝的一天。但看過它最美的樣子,凋謝後,偶爾會在紅燈前憶起那個吻;偶爾會在細雨夜,憶起那個擁抱。
Thumbnail
若童年創傷將導致一個人成年後的暴力行為,那麼女性應該毫無疑問地才是暴力份子的多數性別──基於女性在童年時期即已或多或少地經歷不同程度的性侵犯。然而,這並非統計數據所顯示的結果;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罪犯仍屬於男性,且超過一半的罪犯在面臨審判時將自己訴諸暴力與犯罪的緣由歸咎於「童年創傷」。
Thumbnail
對於《緝魂》,我們可以看見程偉豪往一個方向走得更深,劇本比起《目擊者》更複雜,對於多重轉折的故事趣味也更深入,編劇鋪排從犯罪懸疑片型,一路走靈異再到科幻,加上多種的誘導與障眼法,逗觀眾玩的魅力是存在的。程偉豪有想法,也有對應的執行力,然而《緝魂》似乎有些未竟的遺憾,本文嘗試提出並討論之⋯⋯
Thumbnail
在這樣的校園情境下,男性間的曖昧情愫,則是以友情包裝成愛情的型態進行偽裝,藉此矇混過關。儘管如此,同儕間的恐同氛圍以及對出櫃同志的追擊,也迫使未出櫃者扮裝成異性戀來保全自身安全。對於同志來說,校園是既危險又安全的,既能巧妙地偷渡同性間的愛情,同時又要確保身份不被異性戀的他者所揭穿。
Thumbnail
我們可能曾是某個人的粉絲,症狀不一,或輕或重;不論是為何而來,都是一份真心寄託在他人身上,跟著他亂跑亂跳,不肯安歇。那份無處放置的心意,私密得無人能體貼入裡地相印,於是一張張扭曲困惑的臉孔雖然步步貼近,卻終還是無所獲而去。
Thumbnail
《破處》是一次力道十足的生猛嘗試,但在整體方向和調性上都不知道要走向何方,這樣的題材突破令人欣喜,也抓到了我個人認為非常好的核心情感,可惜執導、拍攝上沒有通盤想好自己究竟想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也未能把握主旨訊息,故事開展過度凌亂、破碎,甚至可能讓為了看「性喜劇」進場的觀眾覺得完全不符期待。
Thumbnail
停格的影像、顫抖的影像、快轉的影像、放慢的影像,在《影像之書》裡,唯一沒有的影像,就是倒轉的影像,就像88歲的高達不能再倒退回30歲,那個拍攝《斷了氣》的高達一樣,我們就像孩子,在冬日趴在這位老先生膝上,聽他翻書,聽他朗讀……在黑暗的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