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談「論資排輩」:職場上的怪現象/程天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論資排輩」在華人大企業中非常普遍,也間接導致了「官僚體制」和「山頭主義」的建立,使得企業資源往往浪費在內鬥與內耗中。企業在科技轉型和數位化的同時,是否要想辦法先破除「論資排輩」的現象,從規章制度的改革做起?

先前的〈在職場上,也有無限賽局〉這篇文章裡,我分享了「無限賽局」的觀念、也提到了「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這兩句撼動人心的話,鼓勵在職場上拼搏的人,要有放眼長遠的心態。
相對於「無限長遠」的考慮,職場年輕人卻經常追求「短期必勝」的結果,期望「一戰定輸贏」;這種在成敗時間考慮上「該長卻短」,可以稱得上是職場中的怪現象。
另外一種怪現象,則是反過來的考慮,也就是時間「該短卻長」。
例如企業招聘到了真正的人才,經營層峰應該加速培育、破格升遷、並且委以重任才對;但這在華人社會和企業裡,往往在制度上和執行上有許多困難。
究其原因,就是「論資排輩」的文化與制度所造成的結果。
進一步探討「論資排輩」現象形成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在我《每個人都可以成功》一書中的〈東西方文化衝突的根源:平等與不平等〉和〈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兩篇文章中,對這方面有詳盡的說明,請有興趣的讀者們閱讀參考。
在東方文化中,「論資排輩」本來就是靠著不平等的階級架構,來維持社會和諧穩定所採用的手段之一。

職務熟練時間

在企業的金字塔型組織架構上,任何職務都需要時間來適應和學習;而從新手成為熟手所需要的時間,就是「職務熟練時間」((Time to Maturity;為了節省篇幅,以下簡稱「熟成時間」)。
簡單來說,金字塔組織架構越底層的職務,「熟成時間」應該越短、越高層的「熟成時間」則越長。因為越高層的職位,工作的負責範圍(Jobs Scope)越大,需要熟成的時間也就越長。
如果是在金字塔同一層的不同職務,「專業程度」越深,需要的熟成時間就越長。
例如辦公室進口處的前台接待,熟成時間只要3個月就夠了,清潔和保全人員則可能只要1個月;而IT部門工程師,則可能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來熟成。
如果是第一線主管,可能需要兩年,二線主管直到協理可能需要三年;到了副總經理和總經理層級,就可能需要四年。

情境領導模式

我這個理論,可以說是源自Paul Hersey博士(全球著名領導力大師、情境領導模型的始人、美國領導力研究中心CLS創始人與主席)在1960年代率先提出的「情境領導模式」(Situational Leadership Style)理論。
「情境領導模式」理論認為,我們在領導和管理公司或團隊時,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方法;而要隨著情況和環境的改變、以及員工的不同,來改變我們領導和管理的方式。
因為本文的重點是在「員工在職務上的不同成熟度」,所以該理論的4種領導模式不是本文的重點;如果讀者有興趣,可以自行上網搜尋瞭解。
成熟度(Maturity)是對下屬工作熟練程度的一個度量;Hersey博士將其定義為「員工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能力和意願」,其中則包括兩個要素:
  1. 工作成熟度:包括一個人的知識和技能。工作成熟度高的下屬,在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訓之後,擁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經驗豐富,不需要他人指導就能獨立完成工作。
  2. 心理成熟度:指一個人做某事的意願和動機。心理成熟度高的下屬自信心強、工作積極主動;他們不需要太多的外部激勵,主要是靠來自內部的動機。
Hersey博士的理論,給了我對職務成熟度的啓發。在他上述的說法之中,還是帶著濃濃的學術理論味道;我則取其中的精華、加上自己的詮釋,產生了「職務熟練時間」的概念:

熟成時間的應用之一:「績效考核」與「薪資範圍」的比對

熟成時間的概念,幫助我解決了員工績效與薪資範圍(salary range)的對應關係的問題。
當一位員工晉升到一個新的職務時,也會對應到一個新的薪資範圍。
做為一個主管,經常會對剛剛晉升的人員「何時加薪」、「該加多少」、「對應新職務的薪資多百分之幾」等等問題感到困惑。
如果有了這個新職務熟成時間的概念,主管就會瞭解,員工在進入新職務時必定需要一些時間磨合學習,而磨合階段的績效,也未必就等於將來熟成之後的穩定績效;因此,就不必急著將第一次績效考核的結果,與薪資範圍的變動百分比落點連動在一起。
如果是在「晉升與加薪時間同步」的企業裡,新晉升人員的薪資如果低於新職務薪資範圍的下限,那麼就應該將此人的薪資調高,達到新職務薪資範圍的下限值。
如果是在「晉升與加薪時間不同步」的企業,那麼就不必在晉升時加薪;應該在員工擔任新職務六個月之後,做一次新職的績效考核,以作為加薪時的參考。
如果新職務的熟成期在兩年以上,則應該以績效考核結果的加薪百分比為原則,來進行第一次加薪。熟成之後,將績效考核結果放在同級員工的排序百分位來比較,再與該職務的薪資範圍百分比對標。

熟成時間的應用之二:停年資

既然企業裡的每個職務都有收成時間,那麼在考慮晉升時,是否應該審查該員工在現有職務上面,是否過了熟成時間?
這個就是大部分的大企業,要求部門主管在提報晉升人員的時候,都要符合該職務「停年資」的條件。
大企業的人資規章制度裡,在晉升條件中通常會有「停年資」和「績效考核排序」,但是卻少有「熟成時間」的概念。
因此在與員工溝通晉升、考核與加薪的時候,往往就窮於應付,甚至造成員工的不滿。

破格晉升

在華人大企業裡,往往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必須遵守;但破壞規章制度的,通常就是企業的老闆,像是因為個人的喜好,而無端提拔或獎勵自己的心腹。
於是造成了一言堂、金魚的糞、逢迎拍馬、務虛不務實等等不良的企業文化。
至於金字塔組織架構中下層的職位、大老闆管不到的地方,則是由集團中央人資部門來掌權審查。
我在台商大企業服務的時候,就曾經培育了幾位年輕優秀的人才,賦予他們高層的職務與責任,績效也經常超越我的期待;但是,當我要晉升這幾個優秀主管時,就不斷的被中央人資退件。
這個情況就如同軍職與軍階一般:你知道這個主管能力足以擔任師長的工作,但是他的軍階卻只有上尉;雖然你可以賦予他師長的重責大任,他的表現也不輸同儕,可是你卻無法提報「破格晉升」。
大企業也有「職務」與「職級」的區別。一般來說,薪資範圍都是與「職級」掛鉤,與「職務」的關係並不大;職級調升就要遵循企業的規章制度,要審查停年資和考核排序。
如果是從最底層幹起的職場新鮮人,那麼你只有一步一步依照規章制度往上爬。
如果是有經驗職位的招聘,那麼你進入大企業第一份工作的「職務」和「職級」就非常重要了。如果能夠爭取到高一階職級的話,你就可以在晉升上縮短好幾年。
「破格晉升」是企業大老闆專屬的權利;至於其他的晉升,因為規章制度的嚴格限制,所以就出現了「論資排輩」的現象。

結語

「論資排輩」的現象,在華人大企業中非常普遍,而這種現象也間接導致「官僚體制」和「山頭主義」的建立;於是企業的有限資源,往往就浪費在內鬥與內耗之中。
管理學家Laurence Peter在1969年出版的《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一書中指出:
在組織或企業的等級制度中,人會因其某種特質或特殊技能,令他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高階職位;相反的,能幹的人才也可能因為不符組織的章程,因而反被踢出。
最終留下的人,則都變成了組織的障礙物(冗員)及負資產。
Laurence Peter的研究是以歐美的西方企業為主,於是發現了組織中的「彼得原理」;而從華人企業來看,造成「論資排輩」現象的企業規章制度,更是造成「彼得原理」的主要原因。
再加上華人社會特別尊崇「官大學問大」的心態,對上層領導的服從性特別高,因此,「彼得原理」對華人企業造成的負面影響,遠比歐美的西方企業來的大。
在高科技浪潮顛覆所有產業的今天,華人企業仍然謹守著「論資排輩」的規章制度、真心相信「官大學問大」的道理,如何能夠創新?如何能夠轉型升級?
台灣的企業,在談各種高大上的科技轉型和數位化的同時,是否要想辦法先破除「論資排輩」的現象,從規章制度的改革做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過去五個季度之中,Teslas拿出了穩定交車、而且持續獲利的漂亮成績單;不久之後,也可望每年穩定產出上百萬輛的電動車。然而,老闆Elon Musk不斷宣傳的「全自動駕駛」功能似乎還沒有完全成熟,這又是怎麼回事?
無論是觀察新創團隊發展、或是審視自己的職涯,「適配」都是令筆者感受最深的兩個字;不論公司或個人,在能夠追求「最強」之前,不如先追求適配。而 EPAI 分類,則是讓企業內部找到適配組合的重要觀念。
從iPhone 12起,Apple決定不再隨著新手機附上充電器、並且改推MagSafe感應充電功能,但目前還是保留了USB Type-C和Lightning介面。為什麼Apple要這樣做呢?實際上只是為了節省成本嗎?還是有什麼更偉大的原因?
想成為專業經理人的就業者,應該要瞭解「滾石不生苔」的道理;職涯總有起伏,不要碰到挫折就選擇離職。所以,無論創業者或就業者,都必須先抱持著「無限賽局」的心態,才能在職場上夠成就一番事業、並且贏得尊敬。
今年影視業受到了疫情嚴重影響,但這也讓它的數位化、行動化更快;而科技圈用5G手機革傳產電視的命,也只會是遲早問題。只要有手機、創作意圖、以及練習,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專業創作;這樣的進步,可以說是對創作力的大解放。
從事網路社群經營和銷售產品,如果沒有精準的找到受眾、只是亂槍打鳥般的行銷,不但騷擾了別人、浪費了你寶貴的行銷資源,除了增加了行銷成本之外,甚至可能還降低了你的轉換率。
在過去五個季度之中,Teslas拿出了穩定交車、而且持續獲利的漂亮成績單;不久之後,也可望每年穩定產出上百萬輛的電動車。然而,老闆Elon Musk不斷宣傳的「全自動駕駛」功能似乎還沒有完全成熟,這又是怎麼回事?
無論是觀察新創團隊發展、或是審視自己的職涯,「適配」都是令筆者感受最深的兩個字;不論公司或個人,在能夠追求「最強」之前,不如先追求適配。而 EPAI 分類,則是讓企業內部找到適配組合的重要觀念。
從iPhone 12起,Apple決定不再隨著新手機附上充電器、並且改推MagSafe感應充電功能,但目前還是保留了USB Type-C和Lightning介面。為什麼Apple要這樣做呢?實際上只是為了節省成本嗎?還是有什麼更偉大的原因?
想成為專業經理人的就業者,應該要瞭解「滾石不生苔」的道理;職涯總有起伏,不要碰到挫折就選擇離職。所以,無論創業者或就業者,都必須先抱持著「無限賽局」的心態,才能在職場上夠成就一番事業、並且贏得尊敬。
今年影視業受到了疫情嚴重影響,但這也讓它的數位化、行動化更快;而科技圈用5G手機革傳產電視的命,也只會是遲早問題。只要有手機、創作意圖、以及練習,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專業創作;這樣的進步,可以說是對創作力的大解放。
從事網路社群經營和銷售產品,如果沒有精準的找到受眾、只是亂槍打鳥般的行銷,不但騷擾了別人、浪費了你寶貴的行銷資源,除了增加了行銷成本之外,甚至可能還降低了你的轉換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本文探討了職場心智成長的過程,從新鮮人到高階領導人的心態轉變。新鮮人應專注於學習和成長,而中階主管需培養領導力以激勵團隊。高階領導人則需塑造企業文化,確立價值觀,平衡利益相關者的需求,進而推動企業長遠成功。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Thumbnail
當你在職場上待久了,不知不覺就會變成所謂的「資深」員工,資深的不只是你工作上的技能,更是你的年紀,請讓自己「多工」,讓自己「好用」,才能在「花團錦簇」的員工池中存活下來。
Thumbnail
最初階的工作者專注於個人利益,對組織成就無感,而成熟工作者則能從組織及公司利益出發,人的初始設定就是自利,我們要如何擴大自己的格局,成為一位成熟的工作者,則是職場的重要課題。
Thumbnail
當資深員工的能力似乎跟不上公司的發展時,理應重新定位他們的角色。鼓勵他們持續學習新技能,並與年輕員工合作以促進知識傳承和激發新的創意。肯定他們的貢獻,並提供彈性安排的工作,可以提升資深員工的自信並為公司帶來價值。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彼得原理」,指出職場升遷制度導致人才被升到不適任的位置。文中舉例說明,一位能力強的同事升遷為主管後,卻因要求過高使下屬壓力大,反映出職場常見的現象。主管決定員工升遷,拍馬屁者可能比能力強者更易升遷。升遷關鍵在於「拉力」而非「推力」,找對貴人比自身努力重要。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初級員工和中層管理者之間的職場困境,並談到了人際關係網絡對於職業發展的重要性。初級員工在職場底層,可能因缺乏人際關係網絡而感到困惑,而中層管理者則為聲譽而擔憂。人際關係的力量在職場中隨處可見,對於職業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Thumbnail
職場升遷是一個敏感話題,往往引發意見分歧,且容易造成紛爭和微妙的人際關係。從主管的角度來看,權力拔擢需要謹慎行事,必須對候選人做足功課,並避免陷入認知戰的困境。本文以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名言「謀之在眾,斷之在獨」為例,探討職場升遷的諸多複雜因素。
Thumbnail
所謂的後面,指的是智力水準在一半以後的人,他們的適應能力通常也不好,若用中產白領的思維,覺得換工作就換,薪資不好就轉,只是害死這些人。這些人圖的是穩定,以及一定社會地位的工作。一昧鼓勵,給予不切實際的想像,最後只會訓練出一批批憤世嫉俗,自以為精通十八般武藝,其實連武保國.....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本文探討了職場心智成長的過程,從新鮮人到高階領導人的心態轉變。新鮮人應專注於學習和成長,而中階主管需培養領導力以激勵團隊。高階領導人則需塑造企業文化,確立價值觀,平衡利益相關者的需求,進而推動企業長遠成功。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Thumbnail
當你在職場上待久了,不知不覺就會變成所謂的「資深」員工,資深的不只是你工作上的技能,更是你的年紀,請讓自己「多工」,讓自己「好用」,才能在「花團錦簇」的員工池中存活下來。
Thumbnail
最初階的工作者專注於個人利益,對組織成就無感,而成熟工作者則能從組織及公司利益出發,人的初始設定就是自利,我們要如何擴大自己的格局,成為一位成熟的工作者,則是職場的重要課題。
Thumbnail
當資深員工的能力似乎跟不上公司的發展時,理應重新定位他們的角色。鼓勵他們持續學習新技能,並與年輕員工合作以促進知識傳承和激發新的創意。肯定他們的貢獻,並提供彈性安排的工作,可以提升資深員工的自信並為公司帶來價值。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彼得原理」,指出職場升遷制度導致人才被升到不適任的位置。文中舉例說明,一位能力強的同事升遷為主管後,卻因要求過高使下屬壓力大,反映出職場常見的現象。主管決定員工升遷,拍馬屁者可能比能力強者更易升遷。升遷關鍵在於「拉力」而非「推力」,找對貴人比自身努力重要。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初級員工和中層管理者之間的職場困境,並談到了人際關係網絡對於職業發展的重要性。初級員工在職場底層,可能因缺乏人際關係網絡而感到困惑,而中層管理者則為聲譽而擔憂。人際關係的力量在職場中隨處可見,對於職業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Thumbnail
職場升遷是一個敏感話題,往往引發意見分歧,且容易造成紛爭和微妙的人際關係。從主管的角度來看,權力拔擢需要謹慎行事,必須對候選人做足功課,並避免陷入認知戰的困境。本文以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名言「謀之在眾,斷之在獨」為例,探討職場升遷的諸多複雜因素。
Thumbnail
所謂的後面,指的是智力水準在一半以後的人,他們的適應能力通常也不好,若用中產白領的思維,覺得換工作就換,薪資不好就轉,只是害死這些人。這些人圖的是穩定,以及一定社會地位的工作。一昧鼓勵,給予不切實際的想像,最後只會訓練出一批批憤世嫉俗,自以為精通十八般武藝,其實連武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