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裁員 I 練出問題解決者「抗逆」

2020/11/26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上月香港最大的一宗新聞,應該是國泰航空即時停辦旗下港龍航空整個品牌,並大幅裁員全球八千五百人,當中涉及五千三百名駐港員工;當中獲留任員工亦須於兩星期內,接受兩至四成的減薪及底薪永久封頂的條件,否則會被安排資遣;事件至今,有超過九成獲留任員工接受了新合約安排,同時國泰亦在早幾天宣佈,對旗下另一品牌香港快運(HK Express) 的機師及服務員作出類此安排。
被裁員工當中,有很多是從畢業之後就進國泰,年資超過十年,甚至是二、三十年,他們許多原本是打算在這個公司工作至退休的;當中也有兩夫婦同時被裁員的。大部分香港人對這個新聞感受很深,一則是因為裁員人數之巨,二則是因為國泰作為一家歷史悠久的本地龍頭企業在此刻有此安排,失業率本來已持續高企,待業人士固然擔心工作競爭更為激烈,就算是在職人士的也會憂慮,其他公司會紛紛仿傚而飯碗不保或被迫減薪。

可以留或要走的,都不好過

從新聞中,受訪的國泰員工表示他們很多人其實不是第一次與公司共渡時艱,在2003年「沙士」疫情,以及2008年金融海嘯引致航班大幅減少,他們也有接受公司的特別安排,一起走過低谷的,所以他們一直相信這一次也像上兩次一樣挺得過去;在今次大半年停飛停薪期間,他們各自兼職如當外送員以維持生計,一直等待復飛,但事與願遺,最終成為棄子。
在裁員消息公布之後,很多國泰員工是極為震撼,國泰一向以工作穩定著稱,許多員是工都是一進去,都是工作至退休,因為這樣的例子確實太多,多到絕大部分員工,以為這種安穩是可以一直維持,自己也可以像前人一樣,安然直至退休。如今自己一直相信的事情一旦被摧毀,當中難受可想而知,新聞中有受訪國泰員工表示,很多同事跟他一樣,覺得自己是跟公司結了婚,現在卻突然「被離婚」了。可以留任的也不見得好過,新聞中另一個選擇留任的員工則表示,在新合約下的收入是他九年前的水平,而且以後不會獲得加薪,因為生計他選擇了接受,而且亦不想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跟完全沒有選擇而被裁走的同事搶工作。
員工在職時固然有薪酬,現今許多公司都有退休保障制度,但偏偏在裁員、員工最措手不及、最徬徨時,他們得到的幫助卻比順境時更少。作為管理人,需要考慮到同事的處境,人的心理情緒,往往比其他事情更難克服。雖然經濟大環境以至裁員不是一己之力可控,但在自己可以處理的範圍內,盡力讓所有人更易度過艱難,是可以著力的,被裁不代表同事是一無事處,裁員也只是一時,並不是一輩子,也不會是末日。

就算風平浪靜,也要習慣「抗逆」

現代商業經營,很多時候講求將員工當作公司核心能力的一部分,並持續讓其增值,對公司固然是希望以此提高成本效益以至盈利能力,對員工個人也是競爭力的提昇,是一種雙贏;換言之,上班既是公司練兵,亦是同事練功之地。商業經營不可能是無風無浪、一直順利的,所以工作上我們都會預設許多有可能性的危機,能避免減少的當然盡力避免減少,而不能避開的就做足準備度過逆境;其實裁員也不過是逆境之一種,當然沒有公司會如此喪氣會為裁員作預演,但可以透過處理其他逆境能力的鍛鍊,練出所需的抵抗及承受力。而鍛鍊永遠不在兵荒馬亂之時,因為那時候所有資源都已被收緊,大家都在為應付種種突發情況而疲於奔命,已無空間去做額外事情,所以只有靠在風平浪靜日子,未雨綢繆。
對逆境承受力較低的員工,往往有下列幾個特質 :
1) 對公司業績表現或行業大環境並不主動關心,覺得事不關己,認為自己把工作做好就可以;
2) 習慣長期在同一崗位負責相同職務,穩定性極高,極其稱職,亦不太願意改變;
3) 較少追求自我提昇,認為自己現有能力及經驗應付目前職務已綽綽有餘。
這類員工往往只是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不太留意外圍環境變化;這類情況比較常出現在那些歷史悠久、規模已發展至「巨無霸」級別,所有人都以為她是大到不會倒下的公司。另外一種就是公司文化是一直由上而下,員工習慣服從指令,而有關業務決策、經營方針等資訊,只在部份管理級人員之間流通,其他大部分員工很難掌握全面資訊;在這種環境之下,員工會習慣被填鴨式訓練,對很多事情缺乏觸覺或危機感,遇事容易失方寸。
敏銳觸覺與危機感是同事產生「抗逆」能力的先決條件, 人通常是遇到問題才會想應對方法,所以首先讓他們覺得有切身問題可能發生,必須預先想辦法。商業運作總有危機,是前人經驗也好,目前正在面對也好,如果不涉機密資料,就可以用同事會懂的方式跟同事說明,我曾經服務過的一家上市公司,每次公布業績或有重大消息對外公布之前,公司是願意讓所有員工停一、兩小時,參加內部簡報會,由管理層先向同事講解情況,公司經歷了什麼、為何有此情況或安排、對公司及團隊有什麼影響、需要同事怎麼配合,以及這些配合對公司及團隊有什麼裨益,還有即席及會後提問安排。

相信就是最神奇的力量

老實說,我相信不是每個員工都聽得懂,但這個重大的儀式感,可以令不少同事理解,他們是公司的考慮與決策其中一個重要持份者。就像吸引力法則,人很多時候是被相信可以成就某些事情,有相同想法的那些人就會開始慢慢向那個方向靠近,繼後吸引更多人相信並走近,很多事情都是因為相信而實現的。當然不是每年一、兩次的內部簡報會就可以讓同事產生「抗逆」能力,但那是一顆管理層為公司文化撒下的重要種子,之後還要靠各管理人的深耕,須不時與同事溝通,有關外圍環境、公司業績情況、方針如何影響部門以及其個人工作等關連性。
可能在最初之際,管理人向三十位同事講解,換來三十張茫然的臉,但始終與同事工作直接有關,講得越多,他們當中會懂的就越多,漸成默契;甚至同事因為動手的機會多,他們對某些事情的觸覺、反饋會更快更準,所謂觸覺就是對有關問題所導致之可能後果,腦內建構畫面的能力;而他們會因為知道,自己可能要面對新問題所產生之最壞情況,就會開始想解決方法,或者對管理層提供的解決方案有意見,意見是否可行或可更新又是另一番解決問題的鍛鍊。這其實也是一個是問題解決者 (problem solver) 的誕生過程。
有部分管理人可能因為習慣省時省力,更糟的是覺得這些資訊是管理層的事,同事不用知道,然後覺得直接給同事指令就好,而不願作講解,甚至是認為同事最好「只要執行不要問」;或者因為講解經驗不好,覺得對牛彈琴,乾脆判定同事怎也不會懂,所以不用再花心機。不論是什麼原因不作溝通,最終的代價是扼殺同事成長的空間,未必他們真的不可以,而是被認為不可以,然後就像之前所提及,被相信的事情會因為相信而實現。

「人」是極有價值的投資,創造「三贏」

我們習慣事事講求速度,但不是每樣事情都可以一蹴而就,作為管理人是需要全盤考慮及判斷什麼事情是值得去合理投資,而又最符合團隊利益;而人的成長往往是一種是極有價值的投資,團員越多解決問題者,「抗逆」與競爭力自然越強。當然不是一開始團隊內所有人員都會是成熟的問題解決者,但就算有參差,只要有這個意識,他們日常工作就會習慣需要思考,只要有人開始思考及討論,甚至自己主動留意外圍動態,或蒐集資訊,它就會慢慢發芽,事情越辨越明,始終會成熟進步。
我就曾經驗過什麼是大隱隱於市,當同事習慣自己是問題解決者,有功力的同事就有機會發揮其蘊藏的深度智慧,後輩得見高手示範,很多時候這些見識比培訓更有果效,公司亦得以提昇效益、人盡其材,是一舉數得的三贏。另外一個額外好處就是同事精神面貌的提昇,同事將精力投入工作,其展現出的精、氣、神與反應彈性,比較於一有空檔就東家長、西家短的同事是有差的。
作為管理人,有時可能誤會同事懂得的事情不如自己,或因為懼怕自己會被取代,尤其在公司資歷已深,所以習慣所有屬下同事都應該要聽自己的;事實是越多具成長與獨立處事能力的同事,團隊實力越堅強,培養同事具備上述兩種能力並讓其發揮所長,其實是管理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所有人都有學習能力,就算進度各異,但不會毫無寸進,而且往往工多藝熟,越學越快。與其花時間恐懼計較高低,何不用這些時間提昇自己,包括培養同事的能耐,自己跑得夠快,根本不必擔心被後來居上。
這是管理人的一種壓力,不單是因為培養不出精銳的團隊,更是因為一不小心,自己隨時成了同事成長的無形天花板,自己認定同事學不會或不需要學會,所以他們就是不會;因為自己不懂,覺得同事不懂也可以,也不覺有什麼問題。如果競爭對手是在不時鍛鍊身手,而自己卻毫無知覺,就不能懷疑何以被大幅拋離。老實說,我自己學生時代唸書也不過爾爾,直到工作上開始要做培訓才開始認真閱讀與唸書,就是怕成了阻礙同事的那塊天花板。
現今社會可以做一輩子的工作已經越來越少,經濟大環境既不是可控,就算是管理人也可能是自身難保,未必可以一直照應同事,就只能在可以共事的有限時空中間,讓同事不管在心理或工作技能上,都習慣有獨自應付難關的能力。在平時他們已經想像過最艱難的場面,習慣了自己是解決問題的其中一個持份者,到真正山雨欲來之時,他們就自然有危機意識,並會想解決辦法,就算真的要在外生存,也比較容易。這樣不論對公司、管理人、同事本身不論在任何情況,百利而無一害。
初進職場,就曾聽前輩講,一家公司對社會最基本的貢獻就是把生意做好,這樣才可以多養活幾個員工,以至其家庭。當時年少懵懂,不大了解其中深意,直到後來當了管理人才明白當中承擔。所有人固然希望自己所屬公司生意持續順境,只是現實從未如樂園,所以只能讓員工練出足以「抗逆」的適應能力,才可讓大家在艱難中生存,這其實是另一種承擔。
利佳亮
利佳亮
香港人,從事售後服務多年,由前線客服開始至團隊管理工作,都一直在品牌矚目度高及高速成長的機構中,涉及的持份者、客量眾多,售後服務往往是備受考驗的一環。作為其中一員,如何在各持份者中間,取得資源、平衡、共識,找活路,以推進工作;以及激勵團隊在面對大量未知與未可控情況下往前走,是工作日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