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反芻的附帶傷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月18日,No. 49,談降低過度反芻的附帶傷害。
英文有個詞叫做 collateral damage,中文可以稱作附帶傷害,原先是軍事用語,後來廣泛用在間接傷害的意思。例如如果你因為錯過春節而難過,你就要錯過下一個228連假了。
其實論語也提到類似的概念: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因為過去的事已經發生,多說無益,要不浪費時間,就是搞得大家不愉快。不過孔子這段有點太消極而極端,完全忽略事後檢討的價值,也是過猶不及。
泰戈爾這句話本身就是要我們活在當下,適時地檢討很好,但不要讓過去的懊悔,陰魂不散地纏著現在與未來。這其實很難,有些人特別嚴重。我自己應該也是屬於「反芻嚴重」的族群——一不小心就陷入過去的情緒漩渦,不論正面或負面,如果是好事,便在腦海不斷播放,洋洋得意;如果是錯誤,也是不斷自責”What if”。強烈的反芻思維會導致很多問題,包括情緒不穩、生產力低落、自信受挫或過度自信等等
面對過度反芻,根據哈佛商業評論及相關心理學的研究,這裡我統整4個小步驟幫助你減緩過度反芻:
0. 意識到自己在過度反芻:萬事起頭難,總要先意識到自己陷入這個情況,才有機會開始採取行動。但是當局者迷,有時候沒有辦法覺察自己過度反芻。
1. 辨識那些刺激自己過度反芻的人事物:即使是過度反芻,我們也不可能24小時都在反芻,往往是有些刺激物會讓你想到,可能是物品、可能是專案、可能是同事或上司。想辦法減少靠近這些刺激物。
2. 思考自己的思考:思考自己的思考,又稱後設思考(metacognitiion),是非常重要的技能。當你辨識自己的情緒,自己否定自己的時候,「沒有人會愛我」、「我不適合演講」,試著想想這個感覺一定是事實嗎?或許可以用精確的語言去描述自己的感受,例如「我覺得『沒有人會愛我』」、「我覺得『我不適合演講』」,同時也承認「我的感覺不一定是事實」。
3. 生理與心理交互作用:反芻發作的時候,心理與生理都會有一些反應,內心可能是愧疚、焦慮,生理表現可能有失眠、心跳加速等等。我們可以透過運動,從生理下手去切斷反芻的惡性循環,也可能從冥想著手先改變思維模式,來降低生理的不適感。
希望今天的每日猜招對你有啟發,我們明天見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rs. Rabindranath Tagore
#每日猜招 #dailymrps #mrps20210218 #泰戈爾 #論語 #Tagore #把握當下 #過度反芻 #哈佛商業評論 #心理學 #obsession #rumination #metacognitiion #後設思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會員
272內容數
2021年,每天精選一句、一個概念、一個心得,連結你與我,連結過去與今天,一起猜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月17日,No. 48,讓努力與才幹配得上自己的理想 今天每日猜招選自賴和的賀歲詩,全文如下 辛盤卯酒作新正,一夜東風春滿城。 但願世間無疾病,不愁餓死老醫生。
2月16日,No. 47,美德是自我要求,不是道德勒索
2月15日,No. 46,必須擇食的文明自助餐 今天來溫習一下亞聖孟子。有別於強調禮義秩序、三綱五常,孟子的貢獻在於強調的是君王對人民的責任,以及人性本善。按照孟子的思想,「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義務」,恰恰對照的是「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別忘了,孟子出生於西元前371年,距今超過兩千年
2月14日,No. 45,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今天的每日猜招是分析梅克爾的課程,引用他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致詞的句子。
2月11日,No. 42,人生最重要的決定:結婚。 今天可能是最短的一篇,我完全同意巴菲特說的,選擇伴侶是最重要的事,以後再說原因。他也說過如果沒有太太,他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二十一世紀了,男女都不怕入錯行,只怕遇到不該愛的人。 不服來辯!
2月10日,No. 41,人生如戲,何怕一時不如意 今天這句話選自去年看的一本書——最高學以致用法,而這本書是促成「每日猜招」的重要催化劑。
2月17日,No. 48,讓努力與才幹配得上自己的理想 今天每日猜招選自賴和的賀歲詩,全文如下 辛盤卯酒作新正,一夜東風春滿城。 但願世間無疾病,不愁餓死老醫生。
2月16日,No. 47,美德是自我要求,不是道德勒索
2月15日,No. 46,必須擇食的文明自助餐 今天來溫習一下亞聖孟子。有別於強調禮義秩序、三綱五常,孟子的貢獻在於強調的是君王對人民的責任,以及人性本善。按照孟子的思想,「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義務」,恰恰對照的是「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別忘了,孟子出生於西元前371年,距今超過兩千年
2月14日,No. 45,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今天的每日猜招是分析梅克爾的課程,引用他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致詞的句子。
2月11日,No. 42,人生最重要的決定:結婚。 今天可能是最短的一篇,我完全同意巴菲特說的,選擇伴侶是最重要的事,以後再說原因。他也說過如果沒有太太,他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二十一世紀了,男女都不怕入錯行,只怕遇到不該愛的人。 不服來辯!
2月10日,No. 41,人生如戲,何怕一時不如意 今天這句話選自去年看的一本書——最高學以致用法,而這本書是促成「每日猜招」的重要催化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轉變已經開始。但什麼是過渡? 轉化是通往更高存有層次的入口,它涉及意識頻率、存在形態與感知模式的全面昇華。這個過程並非驟然降臨,而是需要透過日常生活的多重維度逐步內化——正如地球萬物皆在無聲蛻變,即使尚未覺醒者亦在能量層面經歷著這場轉變,只是尚未理解生命深處的震盪。
輝達(Nvidia)近期股價劇烈波動,因DeepSeek 新技術引發市場恐慌,股價一度大跌 17%。華爾街資深基金經理 Chris Versace 反向操作,以 $118.53 美元/股 加碼輝達 10% 持股。本篇文章將深入分析這場投資博弈,並探討當前市場是否蘊藏新的機會與風險。
Thumbnail
本文透過 Will Smith 的奧斯卡事件為引,探討了過度追求可能帶來的反效果。文章指出,無論在投資市場還是人生發展中,了解並尊重事物發展的自然限度,才能實現長期穩定的成長。這種「適度」的智慧,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顯得格外重要。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陷入無休止的思緒循環中,腦海裡反覆重播著過去的遺憾,或揣測著未來的變數。只是一句無心的話語,或一個未兌現的承諾,便讓人深陷自我反思的漩渦,難以抽離。這種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中稱為「反芻思考」(Rumination),我們更習慣稱之為「內耗」。
Thumbnail
依附理論最初用來解釋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情感聯繫,但在成人關係中也被廣泛使用。它指出,我們從嬰兒期形成的依附風格,會在成年後影響親密關係,特別是在婚姻或伴侶關係中。 在探討這個理論之前,讓我們首先反思一下你和你的伴侶如何互動。 當你感到壓力或孤單時,你會尋求伴侶的支持嗎?而你的伴侶又如何回應?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記憶重複產生或短或長的的情感痛苦。這是一種「餘痛」。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最近很常聽到一個名詞,自我內耗;什麼是自我內耗?為什麼這個名詞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導致生活時常不太愉快 總是預想太多還沒發生的事情,而且都往壞處想 一般人總會對於未來有一些規劃或安排,不管是工作、感情或是其它自己在意的事情,設想一個目標或結果;但對於內耗型人格來說,預想目
Thumbnail
去年(二〇二三)九月之後,我和許久未見的同學碰面;在和他們對話的時候,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到「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妳很常打噴嚏、流鼻水,鼻涕紙不僅弄到整桌都是,有時不到半天就用掉整包衛生紙。」,我才意識到:我好像已經快要忘記鼻子過敏是什麼感覺了!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轉變已經開始。但什麼是過渡? 轉化是通往更高存有層次的入口,它涉及意識頻率、存在形態與感知模式的全面昇華。這個過程並非驟然降臨,而是需要透過日常生活的多重維度逐步內化——正如地球萬物皆在無聲蛻變,即使尚未覺醒者亦在能量層面經歷著這場轉變,只是尚未理解生命深處的震盪。
輝達(Nvidia)近期股價劇烈波動,因DeepSeek 新技術引發市場恐慌,股價一度大跌 17%。華爾街資深基金經理 Chris Versace 反向操作,以 $118.53 美元/股 加碼輝達 10% 持股。本篇文章將深入分析這場投資博弈,並探討當前市場是否蘊藏新的機會與風險。
Thumbnail
本文透過 Will Smith 的奧斯卡事件為引,探討了過度追求可能帶來的反效果。文章指出,無論在投資市場還是人生發展中,了解並尊重事物發展的自然限度,才能實現長期穩定的成長。這種「適度」的智慧,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顯得格外重要。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陷入無休止的思緒循環中,腦海裡反覆重播著過去的遺憾,或揣測著未來的變數。只是一句無心的話語,或一個未兌現的承諾,便讓人深陷自我反思的漩渦,難以抽離。這種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中稱為「反芻思考」(Rumination),我們更習慣稱之為「內耗」。
Thumbnail
依附理論最初用來解釋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情感聯繫,但在成人關係中也被廣泛使用。它指出,我們從嬰兒期形成的依附風格,會在成年後影響親密關係,特別是在婚姻或伴侶關係中。 在探討這個理論之前,讓我們首先反思一下你和你的伴侶如何互動。 當你感到壓力或孤單時,你會尋求伴侶的支持嗎?而你的伴侶又如何回應?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記憶重複產生或短或長的的情感痛苦。這是一種「餘痛」。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最近很常聽到一個名詞,自我內耗;什麼是自我內耗?為什麼這個名詞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導致生活時常不太愉快 總是預想太多還沒發生的事情,而且都往壞處想 一般人總會對於未來有一些規劃或安排,不管是工作、感情或是其它自己在意的事情,設想一個目標或結果;但對於內耗型人格來說,預想目
Thumbnail
去年(二〇二三)九月之後,我和許久未見的同學碰面;在和他們對話的時候,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到「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妳很常打噴嚏、流鼻水,鼻涕紙不僅弄到整桌都是,有時不到半天就用掉整包衛生紙。」,我才意識到:我好像已經快要忘記鼻子過敏是什麼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