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誠信」與「能力」:採訪者應有的職業道德與技巧

2021/04/29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商周執行長郭奕伶女士日前在Facebook上發表了題為〈執行長內心話:張忠謀教我的事,不隨便說「不好意思」!〉的一篇短文,引發了不少迴響,包括我師父程天縱先生的一篇討論,以及我的一篇追記。

所以,在閱讀本文之前,請先閱讀郭執行長的原文(本文最後有擷圖備份)、以及程天縱老師的〈談積非成是的媒體行業潛規則〉這篇文章。
以下則是我的想法。
我自己是超過三十年的編輯出身,年輕時也跑過不少採訪,到現在也還有不少媒體朋友;但我看到媒體不長進的地方還是照罵(這也可以解釋成老派編輯的古板偏見;跟我熟的人也沒看我少罵過某些媒體,寫了好幾年也沒人鳥我)。
其實,我從大約15年前開始,就已經謝絕媒體採訪。
(我這段時間還是上過媒體講話,但這跟會被剪輯、發言議題不是自己設定的「採訪」不太一樣。)
我之所以不受訪,也是因為吃到過「別有用心」記者的苦頭;簡單的說,開端就是程老師文中說到的「引導式問題」。引導式問題無論在採訪、對談、或是問卷中都很常見;目的通常是想將答案導向對自己有利、或是預設的目標。

「引導式問題」是兩面刃

然而,引導式問題還是有好壞之分的,好的引導式問題沒有預設立場;有些可以預先計畫、有的則是採訪者臨場反應。但無論是哪一種,好的引導都可以幫受訪者釐清思路,講出符合自己意思,但是先前沒想到、或是沒那麼有結構的答案。
我自己當年跑採訪的時候,也是以提出這種好的引導問題為原則;要能提出這種問題,必須先瞭解題目、以及受訪者的「能力範圍」、以及對這個議題的基本看法和尺度。總之,就是做夠功課。
但現在碰得到的引導式採訪往往不是這樣,而是沒做功課(或是只做自己預定方向的功課),只想把方向往自己要的方向帶。別人我不知道,這一點是騙不過老鳥我的;所以我碰到這種問題,都會當場拒絕引導、並且講明「我沒有那個意思」。
但有些「白目」採訪者不知道是沒有聽懂、還是鐵了心就是要把話塞進你嘴巴,仍然繼續拉話題、並且試圖「偷渡」預設立場(可能就如同引文中說的「優秀記者必須有的技能」)。

小心這些題型

各位同學,如果您以後有機會受訪,而且發現自己的意見可能不是記者要的,請務必小心以下這些類型的問句:
  • 所以你的意思就是說 _____ 嗎?
  • 你不覺得 _____ 嗎?
  • 你覺得 _____ 講的有沒有道理?
  • 你認為事情會往 _____ 方向發展嗎?
  • 那個誰誰說 _____ ,你有什麼看法?
  • 發生了 _____ ,你會不會高興/生氣/難過?
總之就是:
  • 試圖幫你下結論的(結論中可能暗藏了他的意見);
  • 試圖用反面邏輯或類比方式讓你自證觀點的(反推結果並不一定是你的意見,別人的說法也可能只有部分符合);
  • 試圖將問題簡化成是非題的(包括「難道你不生氣嗎」這種三合一變形)
只要碰到這類問題,請拒絕回答、拒絕用對方引導的形式回答、或是非常小心思考之後,用自己的方式回答。如果你覺得這樣很麻煩,建議就是乾脆拒絕受訪。
因為,即使你自己想得很清楚、甚至糾正了記者的問話方式(如引文中的張忠謀),但只要一離開現場、記者拿到了他要的片段材料,會被改頭換面成什麼結果,就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了。
萬一碰到這種事,即使你有能力在事後叫他們撤稿或改稿,傷害也可能已經造成。而且現今的網路媒體往往互相大量授權轉載(這也是我反對這種媒體內容交換的原因之一),你改了源頭,改不了所有的轉載;改得了合法轉載,還改不了非法盜文。
總之,你可能永遠都會看到塞進你嘴裡的話,像遊魂一樣在網路上飄蕩。

所以,請小心受訪

所以,我十幾年來堅持不受這類訪問(特別是電話「問個問題」、問完死無對證的),只勉強接受有脈絡的完整版談話(例如廣播節目)、或是引用我寫好的東西(我至少有「原版」當作證據)。
回到記者立場。我只有一個想法:雖說「偷渡題目,打蛇隨棍上,本來就是一個優秀記者必須有的技能」(郭執行長原話)技術上來說也沒錯,但如果一個記者在採訪前就預設立場、並且試圖引導受訪者講出不是自己本意的話,只為了滿足報導聳動或立場的需要,就已經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根本失格了。
我想,程老師文中說的「誠信」兩個字,也就是這個意思。而對於媒體來說,這兩個字是很重的。

補記

我這段文章在貼出之後,也引發了一些想法;其中包括讀者(或許是從事相關採訪工作)表示大意如下:
即使是「不好的」引導式問題、或是脫離預先提供的採訪大綱「突襲」受訪者,讓對方講出意外的答案、或是釣出一些內幕,不也是採訪者的技能之一嗎?如果都要照訪綱問,那乾脆用書面問答來採訪就好了。
沒錯,這位讀者是內行人,講的也有道理;確實,挖出意外的獨家新聞是採訪者的能耐、有時候甚至對社會國家更是大功一件。
我不能說這樣「挖」是錯的,事實上這對錯之間的界線也很模糊。只能說,或許你這次發揮出乎意料的能力,從大人物(如張忠謀)口中挖出了大新聞,但你可能也從此失去了他(和其他大人物)的信任,變成拒絕往來戶。
因為,你的「能力」和「誠信」之間已經失去平衡。
對了,這位讀者說得沒錯,所以我現在只接受書面問答。另外,照著訪綱就問不出東西?我覺得可能是:
  1. 訪綱寫得不好,本身就缺乏能組織出資訊的問題;
  2. 真正要問的東西刻意不寫在訪綱上,所以這份訪綱就是擺明要去「玩」對方?
  3. 當然可以在現場臨時生出訪綱以外的問題,但不能是以「預謀刻意引導」為出發點。
總之,如果「有了訪綱就挖不到料」,那就是能力問題了,改書面訪談就好。
記者的最高境界,在於能夠問出、挖出、調查出、或是拼湊出大新聞,但又不失對基本新聞倫理的尊重、以及來自受訪者的欽敬;前者需要的是能力,後者需要的則是誠信。
這個平衡很難達到。但它之所以難,是因為你會去追求;如果已經不在乎的話,也就沒那麼難了。

郭執行長原文備份

以下是原始未修改版本;而這也就是我前面說的「殺不死的網路飄蕩遊魂」最佳範例啊。
#執行長內心話:張忠謀教我的事,不隨便說「不好意思」!

「你的訪問提綱沒說有這個問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質問我。

「不好意思,我是想......,」我才一開口就被他打斷。

「你明明就打算這樣做,怎麼說『不好意思』?」怒氣寫在他臉上。

教父絲毫沒有給我轉圜的空間,氣氛瞬間冰凍。

我從沒看過他這麼生氣。

攝影記者料想我們可能會被教父趕出門,正打算收拾燈架走人。

沒想到,不到六十秒,教父迅速整理自己的情緒:「你接下來的問題......,」繼續往下一個流程走。那一刻,教父的EQ讓我佩服。

多年前的這一次採訪,我至今歷歷在目。

✏️國際級CEO:用字精準、不能有模糊空間

張忠謀說得對,我在原來的題目中偷渡最敏感的人事問題:台積電撤換接班人,確實是個陽謀。

但偷渡題目,打蛇隨棍上,本來就是一個優秀記者必須有的技能,只是一般受訪者通常不會有這麼強烈的反彈。

我理解這是他心中永遠的痛,所以他的情緒我一點也不意外,但他對用字的精準講究,完全不容許模糊空間,是我意料之外。

這點也能看出張忠謀對「誠懇」的重視。他曾說,對待員工一定要誠懇,「誠懇跟老實不一樣,員工做好要說、做不好也要嚴厲的說出來,不滿意下屬卻不讓對方知道,這不是誠懇。」

經過這次震撼教育,我從此對這四個字刻骨銘心。除非我真心覺得抱歉,否則絕不輕易說出「不好意思」。因為我始終忘不了張忠謀的那句話:「你明明就打算這樣做,怎麼說『不好意思』?」

此後,別人跟我說「不好意思」,我也習慣以張教父的標準來感受這句話。

✏️CEO更要好好說話,避免自貶身價

我的結論是:這句話,真的還是少說為妙。說多了顯得矯情,也沒有自信、自貶身價。

另一個體會則是,隨著管理職位的升高,我發現,自己的字斟句酌程度也越來越高;不管是部屬的書面或口頭報告、客戶的往來應對等,一字一句,我都越來越敏感。

我想,這應該是CEO的通病,或把它稱為「CEO精準症候群」吧!

當承擔的責任、風險越來越大,言語上的差之毫釐,執行到最後極可能失之千里。又或是「一葉知秋」,從字句間的線索回溯,極可能反映說者真正的認知、心態,所以,實在是不得不謹慎、不得不敏感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傅瑞德
傅瑞德
行銷與媒體經營管理顧問、科技產業觀察者、寫作者、翻譯者;煙斗、雪茄、艾雷島威士忌愛好者。重機騎士,插畫家、數位書法、木工師父,能做的鄙事比你想像的多更多。過去的文章在 http://fredjame.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