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喜歡成為你選擇的理由,不用害臊,不必抱歉,這個生命是你的,只有你有權掌控。
已經忘了當初為什麼會對這本書名有印象,或許是某個有追蹤的帳號分享過吧!再次遇到它是在一間公館的二手書店,陰雨綿綿的那晚,推開老舊的木門,走進略顯雜亂、一排排的書架間,微微潮濕的空氣與溫暖,不捨離去,眼睛掃過成千上萬本書,停留於此 —— 《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工作」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工作?我想做什麼樣的工作?更深刻一點: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成為怎樣的人?
隨著畢業將近,難免有些焦慮,抱持一些懷疑,卻又交代不清,這種茫然不分年紀,生命不會停止給出課題。
裡頭記錄著自我剖析、懷疑莽撞,保有不安卻持續前行,一路走來的痕跡,同時訴說著,人人都會面對的迷離。
作者是如何離開NGO工作者的身分,成為一名文字工作者的歷程,磕磕碰碰的人生。
理想的生活不一定要用錢堆疊出來,有些我們想要的東西其實不用錢也能擁有。
掙脫消費主義的誘惑與牢籠後,越發證實了消費以外能帶來的快樂比消費本身來得多,想要的越來越少,需要亦然,扣合「最低限度的美好生活」與斷捨離後的所見所聞所感。
成為自我這件事,也許永遠都會在恐懼與熱情之間擺盪,可是有一天你會發現,忠於自己的靈魂,會帶你漸漸長出勇氣,朝向該前往的地方走去。
很喜歡這句話,沒有人出生就知道自己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做些什麼事,然而唯有誠實面對自己的心,勇敢前行,才有機會成為自己。
重大改變總會伴隨不安,進化是某種安全感的失去,勇敢上路是消除聲音的唯一途徑。
跨出舒適圈從來就不是個舒服的決定,只有面對不舒服,去碰撞、嘗試、摔倒,才會明白改變的艱難以及心之所望。
「快」跟「慢」都是心字旁,不是刀字或辵字旁,前進的速度無關乎工具是什麼,而是我們的心如何。快跟慢,都在我們的心境之間,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速度,決定自己的腳步。心,就是我們的調速器。
整個世界快的令人喘不過氣,沒有好奇、沒有問題、沒有原因,確定不問問自己:到底在忙什麼事情?
待業,其實是人生中的一種等待,不是等待下一份工作的到來,而是停下來,等等那個真實自由的自己,因為它被急快的腳步,落在半路上。
26歲時喊停需要多大的勇氣,一切規律運行,唯有自己,不再前進,而那些多得來的空白,請務必誠實以待。
那個「每天早上你為何醒來」與「活著的理由」,由你喜歡的事、你擅長的事、別人會付錢給你的事、世界需要的事重疊交織,找到它並且實踐它!
以前覺得生活沒什麼,有錢就能買,真正自己用雙手創造出來時,反而才懂得珍惜,並且有了活著的感覺。
一磚一瓦一城牆,一分一秒一時光,雙手打造與汗水揮灑,是活著的證明、是存在的憑據,珍惜那些曾經,無以復加的美麗。
人一定要找到那件你最喜歡、不做會死的事。你將帶著什麼樣的神采,說自己正在做的事?
前段時間被一位同樣在經營自媒體的朋友詢問到關於減法生活的未來,其實雖然有訂定大略的目標、希望有多少粉絲數,卻並沒有很明確、一定要做到什麼的答案,這是我當時的回答 ——
「其實我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但就是一步一步做,粉絲數今年希望破6000希望接到講座邀約跟其他創作者互動跟合作有個期許是去TED 演講!同時想去上整理的課,未來也會推出整理服務~大概這些!」
充滿未知、充滿不確定、當然還有滿滿的期許,也反問她怎麼這麼突然,才得知那時的她很迷惘,不知道經營這些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想說的是,迷惘很正常,當你想好好生活卻不知道從何開始時會迷惘、當你在路上看不到終點時會迷惘、當你碰到挫折時會迷惘,只要不是渾渾噩噩地過生活,迷惘是必然、是過程、是值得高興的,這意味著你希望變得更好、希望有所為。
至於如何脫離迷惘的迴圈取決於你的迷惘來自什麼,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源自於對自身的探索與了解不夠,又或是太把你做的每一件事當成任務去執行,初衷已不相同。
迷茫會衍生出焦慮,這又要提到我另一個朋友的故事,她是個很容易焦慮、自我要求高、好勝心強的人,上次她找我聊天的時候,從她的語速與說話的節奏就會明白她的焦慮指數,而過多的焦慮是無法讓事情順利解決的,試著把那些困擾著自己的一切整理出來,分成可控/不可控,在可控的部分盡力做到最好,不可控的則試圖放下。
言歸此書,彥菁的文字樸實可愛,大方地把所有障礙擺在眼前,好像在說「嘿!即使如此我還是這麼選擇了」、「你現在遭遇的問題我也曾經在面對著」,看完最大的收穫是在書中挖掘到更多或許會感興趣的事物,因為其實那段時間過的很紛亂,也有點煩躁,有可能是因為很久沒跟自己相處,不過看完這本書後,有種被安撫了的感受。
請給這篇文章一個愛心或拍手,支持我繼續創作!喜歡的話也歡迎追蹤我,持續關注之後的文章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