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情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五蘊

最近參加《佛法與情緒》的課程,老師配合他在心理學的專業,跟我們分享,如何通過佛法來照顧自己的情緒。在三天的課程,我有很深刻的學習,想做一個心得記錄。

在學習成長的路上,我了解到“覺察自己”的重要性。因為我很少覺察自己,常常忘了在當下覺察自己,所以,很多時候,都是用一種無意識的慣性模式在生活。不斷重複著同樣的行為、同樣的情緒,卻不知道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可是,如果可以在每個當下,升起覺察自己的力量,也許就能更好的照顧自己的情緒,避免許多衝突的發生了。

話說回來,佛法跟情緒照顧、覺察自己,有什麼關係呢?在課程裡,老師跟我們分享如何把佛法裡提到的“五蘊”,應用於生活中,來覺察自己。

什麼是“五蘊”呢?

“五蘊”是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運作過程。以下我舉一個在生活中的例子,解釋如何通過“五蘊”,一步一步覺察自己:

“早上去買早餐時,有一個人也走了過來,卻沒戴好口罩,讓我覺得不舒服。”

自我覺察第一步:色蘊

“色”是指外在一切物質。在這一步驟,可以問自己,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嗅到什麼、嚐到什麼、碰到什麼,讓我覺得不舒服呢?在我的例子裡,我是看到那個人沒戴好口罩,所以覺得不舒服。

自我覺察第二步:受蘊

“受”是指感受。在這一步驟,可以問自己,這個舒服(樂受),或者不舒服(苦受)的感覺,是什麼情緒呢?在我的例子裡,我看到那個人沒戴好口罩,覺得不舒服,我認為這份苦受,裡頭可能有生氣和恐懼。

自我覺察第三步:想蘊

“想”是指想法。在這一步驟,可以問自己,想到什麼,讓我產生這樣的感受呢?在我的例子裡,我想到那個人沒戴口罩可能會傳播病毒,因而感到恐懼,然後又想到可能會被那個人感染病毒,就覺得生氣。

自我覺察第四步:行蘊

“行”是指行為。在這一步驟,可以問自己,我做了什麼反應呢?是在追求(貪),抗拒(嗔),還是迷糊逃避(痴)呢?在我的例子裡,我發現自己提高聲量提醒那個人戴好口罩,很明顯,當時我的反應是很抗拒的。

自我覺察第五步:識蘊

“識”是指潛意識,或者過去的經驗。在這一步驟,可以問自己,我是用過去的經驗來面對眼前這個人,還是用全新的眼光面對當下這個人呢?在我的例子裡,我是根據自己過去所吸收的資訊(戴口罩可以預防病毒),來判斷眼前這個人很危險、可能會傳播病毒。

以上的例子,其實我當下只能覺察到自己的色蘊和受蘊。可是,想蘊、行蘊及識蘊卻不知不覺中發生了。所以,當時我就很無意識的提高聲量,希望那個人把口罩戴好。我們需要接納自己無法覺察到。因為覺察自己的功課,是需要不斷不斷地練習的,直到有一天,可以在當下覺察到自己的五蘊,為自己做出有意識的選擇。

raw-image

觀受是受

佛法把情緒分成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是指不舒服的感受(如:生氣、悲傷),樂受則是指舒服的感受(如:快樂、喜悅)。但是,佛法並沒有把情緒分成善受與惡受。也就是說,情緒沒有好壞之分。由此可見,佛法沒有說情緒是不好的,也沒有說不能生氣或悲傷。

老師用“水和鹽”的比喻,讓我們了解佛法是如何看待情緒的。當我們在喝一杯水時,發現這杯水很咸,可能是加太多的鹽了。要如何才能讓這杯水不那麼咸呢?我們都知道,可以再加多一點水,就不會那麼鹹了。情緒就像鹽,善業就像水。太多的情緒,會很不舒服。而有效舒緩情緒的方法,就是需要我們學習累積很多的善業。

首先,我們需要學會“觀受是受”。感受就是感受,有感受是正常的,不需要用好壞對錯來標籤它。只需要覺察情緒的出現,承認和允許情緒的存在,接納和肯定情緒的功能。願意理解自己的情緒發生,是有自己的想法、期待及渴望的。這樣的慈悲對待自己,就是在累積我們的善業。

觀受是苦

當我們有能力“觀受是受”,才有可能真的可以“觀受是苦”。讓我們痛苦的,不是我們的情緒感受。真正讓我們痛苦的,是我們執著抓取的行為。

以下舉兩個例子:

  • 我們吃到好吃的食物,覺得幸福(樂受)。可是吃完了還繼續要吃(執著抓取),這樣的追求(貪)帶來痛苦。
  • 我們吃到難吃的食物,覺得厭惡(苦受)。不想吃又不得不繼續吃(執著抓取),這樣的抗拒(嗔)帶來痛苦。

所以,佛法是用覺知、慈悲與智慧來看待情緒的:

有了覺知,才能看見自己習慣執著抓取的行為模式。

有了慈悲,才能接納和允許情緒的存在。

有了智慧,才能理解情緒不屬於我的,它會出現,也會消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5 月-avatar-img
2023/02/04
小萌,非常謝謝你。讓我覺得很溫暖,也很高興在這裡認識你。我會把你的贊助轉給其他需要鼓勵的人。再一次感謝。
旅人小萌-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2/04
就是把溫暖從一個人傳給另一個人,再傳給另一個人,一直傳下去 ❤️
avatar-img
旅人小萌的沙龍
10.6K會員
240內容數
這裡是通往內心的地圖,陪你靠近、理解及接住自己。沙龍風格樸實內斂,如米色土壤與深藍夜空,默默承載覺察與轉化。歡迎加入,一起到內心旅遊❤️
旅人小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31
《三月的靜心生活》記錄了作者在繁忙工作中,透過水晶靜心、繪佛靜心和禪修來放鬆身心,並學習克服自我懷疑。作者透過占星與夢境探索內在課題,並與ChatGPT對話剖析人生議題。在修行與生活間找到平衡,作者體會到靜心的力量,也學會更快樂地照顧自己。
Thumbnail
2025/03/31
《三月的靜心生活》記錄了作者在繁忙工作中,透過水晶靜心、繪佛靜心和禪修來放鬆身心,並學習克服自我懷疑。作者透過占星與夢境探索內在課題,並與ChatGPT對話剖析人生議題。在修行與生活間找到平衡,作者體會到靜心的力量,也學會更快樂地照顧自己。
Thumbnail
2025/02/22
這篇文章記錄了我從一張橙色彩虹能量卡中獲得的啟發,反思自己拖延的習氣,並透過佛法與脈輪理論來鼓勵自己。從「向生命說YES」到「快樂地照顧自己,而不是壓抑自己」,我學習以溫柔的方式前進,重新回到正念,讓愛、力量與智慧自然增長。希望這份體悟能帶給你啟發,讓我們一起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喜悅與自在。
Thumbnail
2025/02/22
這篇文章記錄了我從一張橙色彩虹能量卡中獲得的啟發,反思自己拖延的習氣,並透過佛法與脈輪理論來鼓勵自己。從「向生命說YES」到「快樂地照顧自己,而不是壓抑自己」,我學習以溫柔的方式前進,重新回到正念,讓愛、力量與智慧自然增長。希望這份體悟能帶給你啟發,讓我們一起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喜悅與自在。
Thumbnail
2024/12/15
從焦慮到平靜,腦波平衡是身心健康的關鍵!本文以簡單易懂的文筆與圖示,解釋Alpha(α)波與Beta(β)波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與身心狀態。無論是上班前的靜心活動、工作時的深呼吸,或是下班後的身心修復和集體療愈,這篇文章以個人經歷,分享實用的腦波平衡指南,助你找回身心的和諧與快樂。
Thumbnail
2024/12/15
從焦慮到平靜,腦波平衡是身心健康的關鍵!本文以簡單易懂的文筆與圖示,解釋Alpha(α)波與Beta(β)波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與身心狀態。無論是上班前的靜心活動、工作時的深呼吸,或是下班後的身心修復和集體療愈,這篇文章以個人經歷,分享實用的腦波平衡指南,助你找回身心的和諧與快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智慧能夠去除無明的黑暗。這種黑暗朦蔽了身心現象中無常、苦和無我三共相。 在觀禪中,五取蘊是正念觀察和擇法的目標,五取蘊是色蘊(身)、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心),由於身見和渴愛而有執取。 我們為什麼會執取五取蘊呢?因為我們還沒看到其背後隱藏的過患和危險。一個稚子因迷戀燦爛美麗的焰火,發展出強烈的渴愛
Thumbnail
智慧能夠去除無明的黑暗。這種黑暗朦蔽了身心現象中無常、苦和無我三共相。 在觀禪中,五取蘊是正念觀察和擇法的目標,五取蘊是色蘊(身)、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心),由於身見和渴愛而有執取。 我們為什麼會執取五取蘊呢?因為我們還沒看到其背後隱藏的過患和危險。一個稚子因迷戀燦爛美麗的焰火,發展出強烈的渴愛
Thumbnail
已經看完本書,覺得寫得真的很好很實用,分享一下目前我自己的心得,並不一定全部照書所陳述,有加入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部 放下 ✅ 自我認同篇 我們都習慣被外在的事物定義自己,例如你的財富,你的職稱,你的地位,你的才藝特技等等,這些沒有什麼不好,但終究是外在的東西,如果這些就是你對自己唯一的定義,有天
Thumbnail
已經看完本書,覺得寫得真的很好很實用,分享一下目前我自己的心得,並不一定全部照書所陳述,有加入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部 放下 ✅ 自我認同篇 我們都習慣被外在的事物定義自己,例如你的財富,你的職稱,你的地位,你的才藝特技等等,這些沒有什麼不好,但終究是外在的東西,如果這些就是你對自己唯一的定義,有天
Thumbnail
和別人不一樣沒關係、和以前的自己不一樣沒關係、和曾經期許的自己不一樣沒關係。最重要的是此刻的當下,想成為什麼。
Thumbnail
和別人不一樣沒關係、和以前的自己不一樣沒關係、和曾經期許的自己不一樣沒關係。最重要的是此刻的當下,想成為什麼。
Thumbnail
【黃誌群的一門講堂ep4】課程影片: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內在的這個千千萬萬個我。每一個我,他的攝取的過程,在佛法當中有所謂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感官、六道門。 眼睛攝取色,色就是我們看到的所有外在的...
Thumbnail
【黃誌群的一門講堂ep4】課程影片: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內在的這個千千萬萬個我。每一個我,他的攝取的過程,在佛法當中有所謂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感官、六道門。 眼睛攝取色,色就是我們看到的所有外在的...
Thumbnail
什麼是「愛自己」呢?我原來的理解是「陪伴自己」,不只是一般人會吃好、穿好、享受生活那種物質層面的愛,我以為是心靈上的陪伴,獨處的時候,看一本好書、聽一段美妙的音樂、修剪、照顧家中的植物......因此,當崇建老師提及「愛自己就是覺察自己的情緒」時,彷彿被當頭棒喝。
Thumbnail
什麼是「愛自己」呢?我原來的理解是「陪伴自己」,不只是一般人會吃好、穿好、享受生活那種物質層面的愛,我以為是心靈上的陪伴,獨處的時候,看一本好書、聽一段美妙的音樂、修剪、照顧家中的植物......因此,當崇建老師提及「愛自己就是覺察自己的情緒」時,彷彿被當頭棒喝。
Thumbnail
去找到了這些情緒的狀態,那個過程並不會是舒服的,因為頭腦經常會抗拒會質疑:「我真的有嗎?」認識自己的道路是一條冒險的路,需要很大的勇氣。 崇建老師這一條路大概是從2001年開始,一直走到了大概2012年,他又有了非常細微的、新的發現,身體有非常多的部位有著細微的感覺,可以很細微地辨識及感覺。
Thumbnail
去找到了這些情緒的狀態,那個過程並不會是舒服的,因為頭腦經常會抗拒會質疑:「我真的有嗎?」認識自己的道路是一條冒險的路,需要很大的勇氣。 崇建老師這一條路大概是從2001年開始,一直走到了大概2012年,他又有了非常細微的、新的發現,身體有非常多的部位有著細微的感覺,可以很細微地辨識及感覺。
Thumbnail
「正念」(mindfulness,又稱「覺察」)一詞近年由歐美國家傳入台灣,隨著坊間越來越多相關課程推出,逐漸廣為人知。 雖然經過數十年的臨床研究,已經確定它對抒解壓力、緩解疼痛、增強免疫力、改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都有效果,但究竟一般人對它的認識程度如何?是否有所誤解?
Thumbnail
「正念」(mindfulness,又稱「覺察」)一詞近年由歐美國家傳入台灣,隨著坊間越來越多相關課程推出,逐漸廣為人知。 雖然經過數十年的臨床研究,已經確定它對抒解壓力、緩解疼痛、增強免疫力、改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都有效果,但究竟一般人對它的認識程度如何?是否有所誤解?
Thumbnail
今天是你在昨天所擔心的明天 總之,作者提醒我們:勵志不見得有效,因為光說沒練是不管用的。人生在世,多多少少在求心之所安,求得一顆平靜的心,此目標的達成需要修心,修心有五個步驟,缺一不可,此五步驟乃是:覺知;正見;正定;正念;和精進。
Thumbnail
今天是你在昨天所擔心的明天 總之,作者提醒我們:勵志不見得有效,因為光說沒練是不管用的。人生在世,多多少少在求心之所安,求得一顆平靜的心,此目標的達成需要修心,修心有五個步驟,缺一不可,此五步驟乃是:覺知;正見;正定;正念;和精進。
Thumbnail
我一直感覺很多。 當然,每個人都有感受,但對溫度、觸感、顏色、流動、穿透還是混濁、人與人之間忽然地停頓,都敏感。 憂愁、緊張、焦慮、孤單、無助、心中有無法說出的感受、羞澀、難以形容的快樂……,對,各種情緒也很豐富。 過去的我並無法判別這些很多的感覺到底是什麼,常常被這些感受、情緒牽著走而不自
Thumbnail
我一直感覺很多。 當然,每個人都有感受,但對溫度、觸感、顏色、流動、穿透還是混濁、人與人之間忽然地停頓,都敏感。 憂愁、緊張、焦慮、孤單、無助、心中有無法說出的感受、羞澀、難以形容的快樂……,對,各種情緒也很豐富。 過去的我並無法判別這些很多的感覺到底是什麼,常常被這些感受、情緒牽著走而不自
Thumbnail
最近參加《佛法與情緒》的課程,老師配合他在心理學的專業,跟我們分享,如何通過佛法來照顧自己的情緒。在三天的課程,我有很深刻的學習,想做一個心得記錄。 在學習成長的路上,我了解到“覺察自己”的重要性。因為我很少覺察自己,常常忘了在當下覺察自己,所以,很多時候,都是用一種無意識的慣性模式在生活。不斷重複
Thumbnail
最近參加《佛法與情緒》的課程,老師配合他在心理學的專業,跟我們分享,如何通過佛法來照顧自己的情緒。在三天的課程,我有很深刻的學習,想做一個心得記錄。 在學習成長的路上,我了解到“覺察自己”的重要性。因為我很少覺察自己,常常忘了在當下覺察自己,所以,很多時候,都是用一種無意識的慣性模式在生活。不斷重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