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齋] 帶傷行走的禮物。摘自《生命的禮物》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生命的禮物》(2021年全新修訂版,心靈工坊出版),裡面收錄他從事心理治療多年的手札精華。有滿多則對我很有啟示,也可以形成自我支持的信念。所以我會用多篇系列短文,來分享個人很喜歡的段落。

這篇將三則〈談論生命的意義〉、〈帶領病人走的比自己更遠〉、〈從病人那兒得到幫助〉綜合一起,並結合我的心得分享,文章標題也是我個人心得〈帶傷行走的禮物〉。我想也許有很多被身心病痛困擾多年的人會這樣自問:

「我受的這些苦,有什麼意義?」

希望這些磨耗己身精神與時間的苦痛不會白白痛過,然後什麼都沒有留下就離開人世,所以很多受苦的人會追尋受苦的意義。


raw-image

歐文亞隆的書名《生命的禮物》,也是心理諮商常常用到的比喻:生命中經歷的創傷、痛苦、悲傷等等經驗當下讓人難過受苦,但那是老天給人的禮物,只是包得醜醜的,等我們拆開醜醜的痛苦外在的包裝,得到的會是對人生更多的溫柔、體諒、同理心與接納、陪伴的能力。

提到生命的意義,亞隆認為:

最好用拐彎抹角的方式來處理生命的意義。我們必須做的是投入各種可能的意義中,特別是某種具有自我超越的意義。

亞隆提到在心理治療中,許多人尋求治療是出於對生命意義的關切。如:
「我的生活雜亂無章。」
「我對任何事都缺少熱情。」
「我為什麼活著?要到哪裡去?」
「生命當然應該有某種更深的意義。」
「即使現在已經五十歲了,我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我覺得好空虛——每天晚上以電視度日,使我覺得沒有意義,沒有用處。」

看到這些列舉的人生提問,大概很多人都似曾相識,自身或者是身邊的朋友都有過類似的疑問。「人生意義為何?」這個大哉問是人類普遍的深層疑惑,但沒有標準答案。

亞隆認為提到我們必須做的是投入各種可能的意義中,特別是某種具有自我超越的意義。重要的是投入,而治療師所做的,就是找出投入的障礙,並幫助對方移除障礙。他引佛陀的看法,對生命意義的疑問是無益的,人必須讓自己沉浸在生命的水流中,讓疑問隨流而逝。

那帶傷行走於世的生命意義在哪?亞隆認為:

也許受傷的療癒者之所以有效,是因為他們更能同理病人的傷口。

在療癒的過程中,能有更深入、更個人化的分享。而這些深入地分享恰恰能深層同理到同樣深受情緒困擾的人,讓他們心裡的苦痛被看到、被承接、被理解,以及感受到陪伴,在受苦的旅途上不是踽踽獨行。

亞隆提到療癒者常常在暗中從治療獲益,即使病人並沒有想要治療療癒者,但治療師背負太大的哀傷,根本無所遁形。最常見的哀傷就是痛失親友,許多病人會想辦法支持喪親的治療師。

亞隆分享了另一位美國精神醫學理論家蘇利文的著名比喻:

把心理治療描述成兩個人討論私人的問題,只是其中一人比較焦慮罷了。

如果治療師比病人更焦慮時,治療師就成了病人,而病人則成為治療師。病人也能從幫助治療師中大幅提升自我價值感。我長年受到憂鬱和焦慮的困擾,為了解決自身問題以及學習人際相處,我參與了多年的成長團體,也有類似的感受。看到帶領團體的助人工作者在卸下專業後,也是普通人,他們同樣有受挫、悲傷、被打擊的時候,若帶領者勇敢放下權威的角色,坦承自己的感受時,團體成員都會給出相應的溫暖支持、鼓勵,團體成員也學習到如何支持別人與自我支持。

而當人能體驗到支持別人的能力與成就感,以及將此正向經驗轉用於自我支持時,其實就能產生面對障礙的勇氣,與移除障礙的動力。

亞隆在〈帶領病人走的比自己更遠〉的一章提到,他常常遇到病人奮力解決的人生課題是同樣困擾他一輩子的問題,他會懷疑自己能否帶領病人走得比自己更遠。
亞隆引尼采的句子,我也非常受用。

有些人無法掙脫自己的鎖鏈,卻能救贖他們的朋友。

亞隆指出

如果治療師移除障礙,病人就會自然地成熟,了解自己的潛力,甚至超越幫助他的治療師,達到更高層次的整合。

亞隆並舉例有許多重要的存在主義哲學家都是非常痛苦的人,而很多早期重要的心理學家也有他們自身重大的問題。但他們同樣都能發揮出助人的能力,幫助他者受苦的心靈,為人類啟示前進的方向。

所以即使受苦的人帶傷行走,但我們的受苦經驗讓我們更能同理別人的苦痛,也能給出觸動人心的支持與鼓勵,以及為其他沒有類似經驗的人扮演引路者的角色,協助他人去更深理解人類的苦痛,以給出更及時、深入的協助。我想這是帶傷行走的禮物,帶來一種可以投入的意義。


如果對我之後的文章有興趣的讀者歡迎按下追蹤或訂閱,您在第一時間會接收新文章的通知訊息。或者按下方免費的手掌符號五下,給我肯定的掌聲。這些正面的支持都會是我寫作的動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葉宇燦|尋常生活之練習的沙龍
49會員
35內容數
長年站在心理懸崖邊的憂鬱症患者,多年前我思考如何讓外界理解憂鬱症患者內在的苦,那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同理的。但我很膽小,害怕網路酸民言論如瘋狗浪的席捲,遲遲多年都沒動筆。在疫情席捲的這兩年,我總有「不說就來不及說了」的焦慮。希望我能像「真人圖書館」,外人可藉由我的分享,稍微理解憂鬱症患者的心情。
2024/01/01
有憂鬱傾向或憂鬱症的朋友們,很容易自我批判、自我攻擊,覺得自己狀況不佳造成他人困擾,感到內疚自責。這篇簡單分享一個練習:用友善的眼光看待自己。我們需要養成新習慣,取代舊習慣,而習慣的養成需要一段時間,我們需要準備一本筆記本,從三個點練習重新看待自己的方式。 像我常常忙完一天工作,回家後明明應該休
Thumbnail
2024/01/01
有憂鬱傾向或憂鬱症的朋友們,很容易自我批判、自我攻擊,覺得自己狀況不佳造成他人困擾,感到內疚自責。這篇簡單分享一個練習:用友善的眼光看待自己。我們需要養成新習慣,取代舊習慣,而習慣的養成需要一段時間,我們需要準備一本筆記本,從三個點練習重新看待自己的方式。 像我常常忙完一天工作,回家後明明應該休
Thumbnail
2022/11/06
我在求職碰壁的日子,搜尋網路的資訊沒有看到有人分享憂鬱症患者如何在求職期間安頓身心度過這段難捱的時期。因此我決定認真寫作這篇給憂鬱症求職者的9個建議,從生理、心理、社會支持網絡三大面向分享,希望能幫助病友順利度過求職的挫折,找到適合的工作。
Thumbnail
2022/11/06
我在求職碰壁的日子,搜尋網路的資訊沒有看到有人分享憂鬱症患者如何在求職期間安頓身心度過這段難捱的時期。因此我決定認真寫作這篇給憂鬱症求職者的9個建議,從生理、心理、社會支持網絡三大面向分享,希望能幫助病友順利度過求職的挫折,找到適合的工作。
Thumbnail
2021/12/31
這是2021年最後一篇的文章。我回憶起生命中第一次見到雪景,我伸手接住落下的雪花,感受那美麗的冰晶落在掌心的冷冽。接著講述當我陷入憂鬱的雪地裡,感謝主動關懷的友情。
Thumbnail
2021/12/31
這是2021年最後一篇的文章。我回憶起生命中第一次見到雪景,我伸手接住落下的雪花,感受那美麗的冰晶落在掌心的冷冽。接著講述當我陷入憂鬱的雪地裡,感謝主動關懷的友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這本書語言樸實,其間佈滿了極具實用性的案例、建議甚至話術,我簡直愛不釋手,反覆品讀。
Thumbnail
這本書語言樸實,其間佈滿了極具實用性的案例、建議甚至話術,我簡直愛不釋手,反覆品讀。
Thumbnail
治療室內,只不過是人們(不論是個案,還是治療師)一日浮生內的吉光片羽;但這些片刻,可以讓我們見證與面對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生命疑問:痛苦、孤獨、老去、死亡與意義。
Thumbnail
治療室內,只不過是人們(不論是個案,還是治療師)一日浮生內的吉光片羽;但這些片刻,可以讓我們見證與面對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生命疑問:痛苦、孤獨、老去、死亡與意義。
Thumbnail
如果衰老與死亡是必經的自然過程,那這過程要帶給我們人類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又如何將在過程中感受到的悲傷、失落與絕望,轉換成希望與來到這趟地球之旅的禮物?並且在自己可以做到的範圍內,成為支持他人的力量?
Thumbnail
如果衰老與死亡是必經的自然過程,那這過程要帶給我們人類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又如何將在過程中感受到的悲傷、失落與絕望,轉換成希望與來到這趟地球之旅的禮物?並且在自己可以做到的範圍內,成為支持他人的力量?
Thumbnail
近日看了美國精神醫學也是心理治療大師級人物歐文・亞隆(Irvin Yalom)的書,也聽了他的Podcast,從71歲擔心自己年歲不多所以迫切地寫下自己的治療反思,希望能裨益其他後進的治療師;一直到88歲喪偶,失去了自己相伴多年的伴侶與工作夥伴,袒露自己即便治療過再多個案,仍無法抑制哀傷。
Thumbnail
近日看了美國精神醫學也是心理治療大師級人物歐文・亞隆(Irvin Yalom)的書,也聽了他的Podcast,從71歲擔心自己年歲不多所以迫切地寫下自己的治療反思,希望能裨益其他後進的治療師;一直到88歲喪偶,失去了自己相伴多年的伴侶與工作夥伴,袒露自己即便治療過再多個案,仍無法抑制哀傷。
Thumbnail
本系列介紹存在心理治療對於自由、決定與焦慮三者關係的觀點,分為三篇短文介紹之。內容主要節錄自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的著作《生命的禮物》一書的章節。本篇介紹如何催化人做決定?以及討論人為何抗拒做決定?
Thumbnail
本系列介紹存在心理治療對於自由、決定與焦慮三者關係的觀點,分為三篇短文介紹之。內容主要節錄自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的著作《生命的禮物》一書的章節。本篇介紹如何催化人做決定?以及討論人為何抗拒做決定?
Thumbnail
88歲的歐文・亞隆是美國精神醫學大師級人物,也是團體治療的當代權威,並將存在主義哲學融入心理治療中,協助了無數個案度過喪親的低谷也陪伴臨終患者安然走完人生的最後一哩路。然而,打從15歲一見鐘情愛上的妻子瑪莉蓮在結縭65年後被診斷出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癌症,於是兩人合寫這一本書見證由生至死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88歲的歐文・亞隆是美國精神醫學大師級人物,也是團體治療的當代權威,並將存在主義哲學融入心理治療中,協助了無數個案度過喪親的低谷也陪伴臨終患者安然走完人生的最後一哩路。然而,打從15歲一見鐘情愛上的妻子瑪莉蓮在結縭65年後被診斷出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癌症,於是兩人合寫這一本書見證由生至死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不知你是否想過「死亡」這件事,又如何看待「死亡」呢? 在亞隆與瑪麗蓮面對死亡將至這一件事情上,他們反倒是平靜的,亞隆說,他們二個全都充實度過一生,活得無畏,也不輕易放過任何嘗試的機會,正因為活得沒有遺憾,所以也就了無遺憾⋯⋯
Thumbnail
不知你是否想過「死亡」這件事,又如何看待「死亡」呢? 在亞隆與瑪麗蓮面對死亡將至這一件事情上,他們反倒是平靜的,亞隆說,他們二個全都充實度過一生,活得無畏,也不輕易放過任何嘗試的機會,正因為活得沒有遺憾,所以也就了無遺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