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可能性的藝術

2021/10/2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宏觀環境v.s微觀個體

巴菲特的最佳合作夥伴-查理·孟格曾說過:
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能有所作為的。
Micro-economics is what we do and macro-economics is what we put up with .- Charlie Munger。
鐵血宰相俾斯麥曾經說過:
國家是在時間的河流上航行,這是他們所不能創造和指導的,只能根據技巧和經驗來駕駛。
站在企業領導者的角度來看:
企業的領導者就像船長一樣,隨時要指引正確的航向,而當環境的巨浪來襲,就是考驗船長如何率領船員,讓整艘船脫離險境。
台灣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
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
如果把上述幾句話,總結在人生上:
在名為人生時間的河流上,時代的洪流跟外在環境(宏觀),都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自己人生的船長(微觀),利用自己的經驗跟智慧,到達人生的彼岸。
上述句子各有不同含意,主要都有兩個共同點:
  1. 宏觀環境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我們只能接受它。
  2. 微觀層面才是我們可以大展身手的地方。

培養自己的思考體系

雖說我們無法控制環境,但卻可以學著讓自己去適應環境,隨著環境變化調整自己的行為。
這意思不是說,面對外在環境,「隨意」進行判斷與行動,而是使用一套屬於自己,圍繞著價值觀形成的思考體系,作為判斷與行動的基礎。
在文章《價值觀-立身之本以及行事支點》中,提出價值觀的幾個關鍵作用:
  • 自我認知
  • 外在認知
  • 指引行為的方向
舉例來說, 舉例來說,最近一直在思考:
當一個人說他想幹一件「大事」,那「大事」到底指的是什麼呢?怎樣才叫大事呢?要怎麼把大事做好呢?
從這個觀點出發,開始思考「何謂大事」。
劉備在臨死前,跟劉禪說過: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加拿大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異類》中提到「一萬小時定律」:
如果你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若一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八個小時,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因此得出:只要小事積沙成塔,小善可以成就大事,小惡也會釀成大禍,甚至可以讓自己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將思考得出的結論,套入假設的情境中,或是套入真實面臨的狀況。
當一件工作,別人都做60分,你可以為了保持辦公室的和諧氣氛,把事情做「壞」,跟著大家一樣低分飛過,獲得「好」的人際關係。日積月累下來,獲得60分同事的認同,做事水準60分,跳槽時,再將60分思維帶到下個工作中。
你也可以選擇把事情做「好」,細節不馬虎、要求高標準,但「壞」了同事情誼。日積月累的堅持下,等待著你的大事,可能是晉升主管、結識貴人、或是獵人頭的高薪職缺。
是要選擇在60分的環境中輪迴?還是追求卓越,讓自己被看見,進入一個更好的環境中,跟優秀的人一起共事?
不論哪一種選擇都沒有對錯,這只是每個人的價值觀偏好,所帶來的行為不同。
當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思考體系後,得出幾項原則:
  1. 一件大事是由許多小事集結而成
  2. 以後遇到大事,先著眼於大格局,再選擇小事的著手處。
  3. 小事不只有善惡之分,也可能有其他因素包括在裡頭,因此要選擇對自己來說最佳的行動方案。
當未來自己淹沒於許多小事中,在持之以恆的這條路上,因為這套思考體系 ,有了告訴自己不能半途而廢的理由-因為自己正在成就一件大事
一套思考體系的生成,從一個思考點開始,並尋找認同的價值觀,並圍繞著價值觀去思考、形成認知、套入情境中,讓環境與行為的互動形成反饋,並調整原有認知,提升思考寬度與深度。日積月累下反覆如此,思考體系將逐漸變成一棵蒼天大樹。

人生是可能性的藝術

在名為人生的河流中航行,知識就像航船的工具,如果連划槳都不會使用,最終會像樹葉一樣,任憑溪流帶向遠方;
擁有片面的知識與認知,在面對險境時,知道如何渡過難關,隨著一切風平浪靜,始終不知該航向何方;
擁有以價值觀建立起的思考體系,不只可以排除萬難,在面對分流與遠方,也知道該往哪個屬於自己的河道中,繼續航行下去。
關於自己「現階段」的價值觀,有一條很核心的要領:
不論是外在環境,還是自身變化,一切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雖然外在環境不可控,但隨著自身的進步,利用圍繞著價值觀形成的思考體系作為判斷與行動的基礎,我們可以逐漸掌握潮流的脈動,控制自己行進的方向。
19世紀的歐洲,日耳曼地區小國林立,當時的鐵血宰相俾斯麥認為,若要完成德意志民族的崛起,在時間的河流上,要順著時間的大趨勢走,在過程中尋找生存的縫隙。
在當時的情境下,為了達成國家目標,在政治策略上,俾斯麥提出:
什麼是政治? 政治是可能性的藝術
在可能性的基礎上,國家的外交策略以及戰爭策略,要在「可能性」上做文章,要给可能性留下充分的餘地。
俾斯麥這個思想,結合自己對環境以及自我的認知,得出一個人生觀點:
什麼是人生? 人生是可能性的藝術
以管理學的角度來說,是屬於權變理論/情境理論學派;以組織制度來說,是屬於變形蟲組織結構。
對自己來說,只要擁有各種面向核心價值觀基礎下,面對宏觀環境,保持彈性、適時應變,就不會迷失在半路上。
正因為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未來也才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
因此,盡可能不對自己的人生去做設限,限制自己未來的可能性
最後,致我人生的座右銘作為結尾:
人生不設限,處處是主場。
222會員
431內容數
一位在因緣際會之下,動了想去紐西蘭的念頭,卻陰錯陽差跑到澳洲打工度假的背包客。 脫離台灣世俗的期待,踏上打工度假的不歸路,第二人生正式在澳洲啟航。 如果人生很短,那青春就是短暫一瞬間,屬於你的第二人生,下一站在哪呢?還沒開始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歡迎來到我的澳洲故事館,分享我在澳洲的旅程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