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仲管家」即將登場!
延續前兩集的精彩故事(還沒跟上的朋友,建議先回頭看看前兩集哦),在產品經理 Hank 帶領團隊完成了消費者 Persona、用戶體驗地圖與競爭分析後,經過近半年的研發,終於開發出了全新產品工具-「房仲管家」!
團隊成員興奮地將這款新產品展示給公司所有人,並詳述產品的主要價值:提供房仲從案源開發到配案的一條龍高效解決方案。
「房仲管家」產品實際應用情境:
情境一:房仲將待售物件上架後,當買家送出預約看屋表單,房仲立即收到一則附有買家聯絡資訊與詳細大數據分析的訊息。分析內容包含買家喜好區域、坪數、預算範圍、房屋類型或社區偏好。房仲可透過自動配案功能迅速將適合的房屋推薦給買家,並直接邀請買家前往看屋。
情境二:
房仲在日常客源開發中,可以透過客戶清單功能,持續更新買家的需求資訊,並藉由大數據的自動配案系統,快速將合適物件與買家做自動化配對。
情境三:
房仲對特定區域或物件有興趣,可以透過「關注」功能即時追蹤物件狀態,包含刊登情況、實價登錄的最新變化,確保即時掌握市場最新資訊。
建立團隊共識:產品目標與北極星指標
就在此時,運營數據資深經理 Amy 提醒了大家一個重要觀念:儘管團隊對產品使用流程已有清晰的理解,但在正式推出給用戶使用前,仍須清楚定義「產品目標」與相應的「北極星指標」(North Star Metric)(不清楚北極星的朋友可以先跳出看這篇:產品數據建構流程 | EP4:你真的找對「北極星指標」了嗎?LinkedIn、Spotify都在用的數據決勝法則)。
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要清楚的評估獲知這產品是做得好,還是做得不好,目標英文是Goal(也有另一種說法是Outcome),指標的英文則為Metrics,兩者通常是相對應的。
產品目標 (Goal 或 Outcome) 的目的,是為了明確判斷產品表現的好壞,而指標 (Metrics) 則是用來量化並衡量這些目標的工具。
Amy 進一步解釋如何設定產品目標:
- 回歸用戶視角:重新審視當初開發此產品的核心初衷。
- 目標量化:必須將目標轉換成具體可量化的數據,才能進行有效的產品優化。
注意!別掉入 Counter Metric 陷阱
Amy說到一半,喝了一口茶,舉回「房仲管家」這個新產品:
「當我們訂定北極星指標時,要小心避免產生「反向指標」(Counter Metric)的負面影響。舉一個實際例子,假設你負責銷售線上課程,設定的北極星指標是「每週網站訪客數」。透過贈品活動,每週訪客數從 10,000 增長到 100,000,但課程銷售量卻從原本的 100 堂僅提升至 150 堂。原來這些訪客只被贈品吸引,並非真正的目標客群,甚至讓原本的潛在客戶因找不到需要的資訊而離開」。
Counter Metric 的存在,是為了確保我們在優化北極星指標的同時,不會對產品其他重要面向造成負面影響。更詳細的說明,可參考:
- Counter Metric vs North Star Metric – What’s The Difference And Why You Need Both
- PMs & Metrics: Counter Metrics
北極星指標的正確設定步驟
產品經理 Hank 接著補充,好的指標設定需符合 SMART 原則:
- 明確性(Specific)
- 可衡量(Measurable)
- 可達成(Achievable)
- 相關的(Relevant)
- 有時限的(Time-bound)
經過團隊熱烈的討論,最終決定以「房仲管家每週配案分享連結的不重複瀏覽次數」作為北極星指標,理由是:
- 能直接反映房仲對產品核心功能的使用頻率。
- 能間接驗證配對品質(若買家點擊率高,表示推薦的物件符合需求)。
北極星指標的拆解示範
產品目標與北極星指標確認後,團隊進一步將指標拆解為更具體的小因子,避免觀察到虛榮指標 (Vanity Metrics),並設定 Counter Metrics 確保產品策略穩定執行:
- 用戶造訪量:代表用戶對產品的初步使用意願。
- 有效名單建立量:代表用戶實際體驗並使用核心功能的程度。

房仲管家」北極星指標拆解步驟_1
透過更細緻的拆解,可以更有效追蹤產品真實使用狀況,並快速調整優化策略。

「房仲管家」北極星指標拆解步驟_2
以上這北極星指標的拆解過程,有確保了避免過度的虛榮指標觀測,且皆已包含Counter Metric的防護效果。
小結
本集主要分享產品經理如何透過訂定明確的產品目標,搭配北極星指標及反向指標,建立團隊共同的理解與共識。唯有團隊成員充分理解並認同共同的目標,才能真正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團隊協作效能。
下一集,我們將更深入探討如何獲取客戶,以及如何有效地啟動用戶,敬請期待囉!🚀
資料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