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戲真做:是若示弱

2022/11/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沒事」的勇敢,成了每個人有意無意的潛意識、更進一步成了現代社交的潛規則。
世界瀰漫著焦躁不安的氣息,因為每一個人都急於從自己的枷鎖中解放出來。
《不合時宜的考察》 尼采
2021年COVID,三級封起來的七個月間,要說學到什麼,我想是「示弱」。​
再細一點點,對自己示弱。​
小朋友到診所打針看醫生時,為了鼓勵他勇敢,一根棒棒糖或是閃亮的貼紙,我們摟著因為打針的刺痛嚎啕大哭的孩子說:不痛了、不痛了,你好棒好勇敢。​
彷彿不哭就是勇敢的表現,從小我們就被這麼教導,直到成為大人。

「我沒事」的勇敢,進階成了每個人有意無意的潛意識、更進一步成了社交的潛規則。​

聚餐的時候說自己罹癌的消息是不禮貌的,說些化療的嘔吐、傷口的疼痛難癒,都是「不勇敢」的表達,那會帶來「你講這幹嘛」的氛圍,而我們被默認為每個人都該勇敢。​
去年那些無法開門做生意、也沒實體課程可上的日子還記憶猶新,我的同溫層裡主流聲音是快轉線上啊、做自媒體啊、趕緊在網路上搶佔聲量、這是趨勢...等等。​
說實在的,線上遊戲也開發了十幾年,網路的世界真的沒有很陌生。但也因為了解,我更能確信自己就.是.不.喜.歡.。​
大勢所趨,硬著頭皮學沒問題,
開了好幾堂線上課,反應也挺好,
然後我就更討厭自己了。​
在確定自己不想做的12月,把延吉街一間店賣了,過程許多轉折,
要拉臉的、要請託的、要關說的、要談判的,
意識到自己好累,bone tired那種從骨子裡透出來的好累好累,
而「應該要勇敢」的框架捆綁著,不敢示弱,心就更累了。​
姑爹後來走了。​
他一輩子爽颯開朗、永遠勇敢面對的形象讓我佩服極。
可如果能重新選擇,我不要去參加告別式,至少不要走到靈堂後,見他大體那最後一面:
一個被癌末折騰得不成人形、蜷縮瘦弱的枯槁病態。
我很後悔對他最後的印象,被更新成這樣。
一直到走也沒有示弱過的他,讓人覺得好心疼、好辛苦,我也記得顫抖著走回座位,止不住淚水的自己。​

大概從那時起,我告訴自己:​

幾十年了,你沒有不努力,從來沒有,​
你也過得很好了,不用再那麼勇敢,
去做些不必勇敢的事,
然後,去告訴別人你很脆弱吧。​
​說完的那一刻,彷彿鬆了口氣,連肩膀都卸了下來。
美國調查自殺的機構發現,成年人每週平均會說14次「我沒事」,
而只有兩成不到的人,在相同的時間裡是感到快樂的。​
觀察自己這幾個月的變化,有了幾點和以往不同​
(1)更多時間「閱讀」和「無目的的放空」​
(2)睡眠時間增長,允許自己想睡就睡​
(3)夜半驚醒的次數下降​
(4)每週都有時間陪家人好好聊天相處​
(5)對數字變得不大在意​
(6)願意跟他人說我不好,哪裡不好,以及哪裡是不好但也沒有要改的地方​
(7)收入增加​
(8)更懶得說教了​
(9)覺得說出「請幫幫我」是一句很有人味的話​
還蠻希望接下來的人生,可以不必再仰賴棒棒糖或是閃亮亮的貼紙,
去證明什麼我是一個勇敢的人。
而是能夠選擇,為誰、為何、何時,心甘情願地去勇敢以對。​
寫給,時不時也想軟爛過過日子的你
假戲真做。Josh
假戲真做。Josh
遊戲軟體研發管理職十餘年,2012在台北東區開了桌遊店:桌遊地下城;認真不搞笑的Slogan是:『遊戲的感動,來自人與人的溫度』。十多年過去,店活著,人到了企業做講師,這世界好像什麼都變了;不曾改變,也不會改變的是,要讓遊戲的有趣,成為更多人的有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