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解讀情緒的密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情緒從何而來、可以控制嗎?
從五官變化所透露的情緒,是真是假?
不同文化種族的人,會有一樣的情緒、一樣的表情變化嗎?
●保羅.艾克曼是情緒研究的先驅之一,1967年就到新幾內亞高地針對福爾人的臉部表情進行研究,並在1980年出版極受注目的專書:《人類的臉部表情─新幾內亞一個部落的普同性表現》(Face of Man: Expressions of Universal Emotions in a New Guinea Village),強調福爾人的臉部表情,和西方人一樣會顯示出類似的基本情緒,如驚訝、悲傷、生氣、恐懼、厭惡與快樂等。延續先前的研究,艾克曼在《心理學家的面相術》中,進一步強調情緒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如他在第一章所強調的:情緒有時候勝過人類的重要驅力,如性、生存等。
●情緒,從來只在感官中醞釀,在文字裡繾綣;當它置身此以科學為名的陌生時代裡,終究也羞澀開口,用陌生的科學語言敘說。
這條人類試圖探索並證實自身獨特性的歷史長路上,於是,加入了情緒科學(affective science)。在不遠處的上一世紀後半,情緒,繼認知(cognition)之後,成為行為科學及社會心理研究的重鎮。
本書作者保羅‧艾克曼,在情緒研究的時代浪潮上,是奠定以臉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作為研究情緒方法的重要人物。直到現在,以臉部表情辨識,加上神經影像學或其他工具為主的研究方法,仍是情緒研究的主流。
●為了減少破壞性的情緒發作,並增加建設性情緒反應,我們必須知道每一種情緒的故事,了解每一種情緒與什麼相關。藉著了解各個情緒的誘因,包括我們和別人共有的誘因,以及個人特有的誘因,或許能減輕情緒的衝擊,至少也可以了解為什麼某些情緒誘因如此強而有力,以至於完全無法減輕其影響。每一種情緒也會在身體產生獨特的感覺模式,如果能認識這些感覺,就有可能早點知道自己的情緒反應,而有機會選擇繼續或打斷它。
●情緒可以輕易勝過大部分心理學家認為推動生活最有力的基本動機:飢餓、性、求生存的意志。人如果認為唯一可吃的食物很噁心的話,會寧可不吃,即使別人可能認為這種食物很可口;討厭的人卻可能寧願餓死也不吃。這是情緒勝過飢餓的驅力!性的驅力最容易受到情緒干擾,人可能因為恐懼或嫌惡,以至於不願有性行為,或是無法好好性交。這是情緒勝過性的驅力!絕望的情緒甚至能壓過求生存的意志,而導致自殺。這是情緒勝過求生存的意志!
簡單地說,人想要快樂,大部分人都不想經歷害怕、生氣、嫌惡、傷心或悲痛,除非這些情緒局限在安全的電影院或是小說的扉頁。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沒有這些情緒,問題在於如何在與這些情緒共存時,活得更好。
●我在第一個研究中,向五種不同文化的人(智利、阿根廷、巴西、日本和美國)展示照片,請他們判斷各個臉部表情所顯示的情緒,不同文化的人對大部分情緒都有共識,表示臉部表情可能是普世共通的。另一位曾向席爾旺請益的心理學家卡羅.以撒德(Carrol Izard),對不同文化的人進行相同的實驗,並得到相同的結果。席爾旺並沒有讓我們知道對方的存在,當我們知道並不是只有自己在做這項工作時,原本心懷不滿,但就科學而言,有兩組獨立的研究者得到相同的結果,是比較好的。看來達爾文是正確的。
但有一個問題:雖然發現不同文化的人對臉部表情流露的情緒有共識,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聰明的人抱持相反的看法呢?並不是只有旅遊者才認為日本、中國或其他文化中人的表情,具有非常不同的意義。瑪格麗特.米德的門生博懷斯特爾是備受尊重的人類學家,專精於表情和姿勢的研究,在著作中談到許多文化中的人會在不高興時微笑,所以不接受達爾文的看法。博懷斯特爾的主張符合文化人類學和大部分心理學的主流觀點:任何在社交上重要的事,比如情緒的表達,都必然是學習的產物,所以在各個文化中是不同的。
●處於煩躁的心情時,每一個人都會比較難控制生氣。當我們煩躁時,會對原本不會困擾我們的事生氣,我們會找機會來生氣。當我們煩躁時,會對原本稍微惹惱我們的事更生氣,原本會讓我們適度生氣的事則會造成大發雷霆。心情煩躁時感覺到的生氣會持續較久、較難處理。沒有人知道該如何脫離某種心情,投入我們真正喜歡的活動有時可能有效,但不會一直有用。我的建議是,如果你發現自己心情煩躁,最好避開別人,前提是你能辨識自己處於煩躁的心情。可是心情常常不明顯,直到開始生氣時,才知道自己的心情煩躁。
●所有情緒中,持續時間最短暫的就是驚訝 (surprise),最多不超過數秒。我們了解發生什麼事之後,驚訝就過去了,然後根據發生的事,驚訝就化為害怕、樂趣、輕鬆、生氣、嫌惡等等,也可能覺得引發驚訝的事並不重要,而變得毫無情緒。很難找到驚訝表情的照片,因為這種經驗既短暫,又出乎意料之外,即使攝影師看到這種表情,往往也來不及捕捉這個鏡頭。新聞照片通常是重新扮演或擺出驚訝的表情來拍照。
●雖然驚訝是一種情緒,但驚嚇(startle)則不是情緒,不過,許多人把這兩個字眼交替使用,兩者其實不同,驚嚇表情和驚訝的表情剛好相反。我用沒有子彈的空氣槍引發受試者的驚嚇時,他們的眼睛幾乎立刻緊閉(驚訝時則雙眼睜大)、眉毛壓低(驚訝時會上揚)、嘴唇會拉長鎖緊(驚訝時會張開嘴巴),在其他所有情緒的表情中,最激烈的表情仍然類似該情緒的中度表現,只是肌肉的收缩更強烈;暴怒比生氣的表情更強烈,恐怖相對於害怕,也是如此,諸如此類,驚嚇和驚訝表情的差別,表示驚嚇並不是更激烈的驚訝狀態。
●直到4至8歲時,嫌惡才成為一種獨立的情緒。在這段年紀之前,雖然會不喜歡、排斥味道不好的東西,但不是嫌惡。羅辛請小孩和成人去摸或吃形狀像狗屎的巧克力,小孩不覺得有困擾,要到4至7歲之間才會拒 絕,但大多數成人都不願照做。同樣地,如果把一隻消毒過的蚱蜢放入牛奶或果汁,4歲以下的小孩仍願意喝下。
●輕蔑只是針對人或行為的經驗,並不是對味道、氣味或碰觸的經驗。踩到狗大便或想到吃豬 腦,可能會有嫌惡感,但不會有輕蔑感。可是,你 可能會輕視吃這種噁心東西的人,因為輕蔑含有高傲的成份。對不喜歡的人或行為表示輕蔑時,你會覺得自己比對方優越(通常是道德上的優越)。你看不起他們的過錯,但不必然會避開他們,可是嫌惡會使人躲避對方。
●内疚(guilt)、羞愧(shame)和尷尬(embarrassment),這些情緒並沒 有獨特的臉部表情。內疚與羞愧很難與哀傷區別,唯一可能不一樣的就是頭可能會轉開來。不過,對內疚和羞愧而言,這種情形是合理的,因為一個人感受到這些情緒時,本來就不想讓別人知道,所以可能沒有演化出明顯的訊號。尷尬則較有問題,臉紅並不足以成為尷尬的訊號,因為無法觀察深膚色的人是否臉紅。凱特納曾證明尷尬不同於生氣、害怕、嫌惡、輕蔑、哀傷和快樂,並沒有獨特的瞬間表情,而是在一段時間中出現一系列表情。也許尷尬比較晚才進入演化史,沒有足夠的時間發展出有效的訊號。
●增進情緒性行為的覺察的一些方法,這對某些人而言,有時也可以增進對衝動的覺察:
-經常做一些練習來促進自己覺察情緒升起時的身體變化,這些變化會提醒你有情緒升起。
-將自己的情緒事件記錄下來,特別是你將會後悔的情緒表達方式,好讓自己辦識在什麼時候會升起情緒。這會讓你在遇到強烈的誘因之前就預先做好準備,並藉由考慮自己是否夾帶了過去情緒經驗的腳本,而讓這些誘因得以冷卻下來。
-學習去觀察你的交談對象的情緒反應,透過他們的反應來看見自己升高的情緒。
~保羅.艾克曼 Paul Ekman/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精神醫學部的心理學教授
~《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解讀情緒的密碼》
~《Emotions Revealed, Second Edition: Recognizing Faces and Feeling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Life》
#心理學家的面相術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博客來購買《心理學家的面相術》】↓↓
https://shopsquare.co/2_FC6
【金石堂購買《心理學家的面相術》】↓↓
https://easyfun.biz/2wd16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30會員
1.9K內容數
【偶希都理/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孩子與惡》閱讀筆記——日本心理學家對「惡」的教養建議教養書很多,《孩子與惡》從「惡」的角度去討論,非常特別。當中不少心得和思考,是一般教養書不會有的。 具體來說,書裏提及的「惡」包括:拒絕上學、自殺、偷竊、說謊、祕密、性、霸凌、吸毒、暴力…… 生命千變萬化,不可能有一個方便的公式去處理。不過,根據書裏的內容,可以歸納出幾個大方向:
Thumbnail
avatar
merino麥利諾羊
2024-02-08
閱讀筆記 |《心流》:心理學的瑰寶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經典心理學書籍,在一個人有意地將身體或心智能力發揮到極限,進而完成某件具有難度或有價值的事的時候,最美好的幸福時刻就會發生。本書教人如何讓更多日常生活進入「心流」,進而擁有更快樂的人生。
Thumbnail
avatar
貝兒的書寫小天地
2024-02-03
閱讀筆記-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成長型心態 🌿認為人的智力,能力是可以改變的 🌿挑戰自我,不害怕出包犯錯 🌿很快從挫折中走出 選擇成為 #成長型心態 的人,人生也許會比較快樂與輕鬆
Thumbnail
avatar
自我成長-KKJane
2024-01-17
【廁所裡的心理學】閱讀筆記:從心理學瞭解真實的自己前陣子到圖書館借書時,看到這本書名廁所裡的心理學,海苔醬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立刻拿起來閱讀!雖然對心理學很感興趣,但卻沒有實際讀過任何心理學的理論,只有在前幾年閱讀依戀障礙 才知道心理學其實有分很多種,那時候有寫了一篇閱讀筆記【心理學閱讀小筆記】依戀障礙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喔!
Thumbnail
avatar
Hi海苔醬
2023-09-12
閱讀筆記《被討厭的勇氣》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在二十世紀初開創一套嶄新的心理學思想,一般稱為「阿德勒心理學」,倡導「個體心理學」,與佛洛伊德、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
Thumbnail
avatar
Carol | 職涯諮詢師
2023-01-28
#閱讀筆記 透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檢視對原生家庭的愛恨情仇一起來聊聊童年中對你影響最大的人吧! 對我而言,這個人就是「父母」。
Thumbnail
avatar
Lynn
2022-10-18
【愛‧閱讀筆記】你心裡的小孩有健康長大嗎?─《無能親密》─有感前言 小時候我是寄養在親戚家,成長環境屬於問題極為嚴重的壓抑型傳統家庭,從小被灌輸「囡仔人有耳無喙」,導致長大很多心裡真正的想法無法正確表達,甚至不敢對長輩、上司表達自己的意見。由於從小父母離異,爸媽對我來說就只是個尊稱,還記得小時候,最愛爸媽過節時來看我,因為我就有好吃的糖和新衣服穿。
Thumbnail
avatar
梁小愛話思維∞|閱讀分享│自我成長|療癒冥想|
2022-09-08
閱讀筆記《羞辱創傷》羞辱創傷指的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其中一種樣貌,為一連串創傷事件所造成,時間更為長期、具有持續性。 長期遭受一些貶低、壓抑人格特質或自我價值的手段對待,以至於對自我感受到羞恥、自己很糟糕、影響自尊等的創傷經驗,進而引發各種身心理的影響、生活適應不良或僵化的防衛機轉與生存策略。
Thumbnail
avatar
Carol | 職涯諮詢師
2022-08-30
閱讀筆記《壓力管理大腦使用手冊》你的大腦就像個缺乏安全感的兩歲小孩。 壓力是無可避免的,壓力或說壓力反應是個人安全和健康的起源,人體一切構造就是為了感受壓力,才能學習集中思緒,是為了保障安全和維持警覺,然而多數時候我們會選擇避開引發壓力的事物,表現出拖延傾向,或試圖忽略自己的感受,然後還是無法逃離壓力,因此要學會有效管理壓力。
Thumbnail
avatar
Carol | 職涯諮詢師
202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