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份開始,因為矽谷連續下雨近一個月,我無法從事去年開始恢復的自行車與戶外跑步,而開始進健身房運動,也發現了孩子學校附近的室內籃球場經常有空位可以練習,於是每週會固定練習投球與運球等基本動作、加上周末偶爾參加的球聚,大約三到五個小時。
其實來到矽谷三年多,除了第一年因為疫情封城,戶外籃框被拆掉、只能跑步跟打網球之外,我從兩年前就開始恢復每週打籃球的習慣,但雖然體力略有恢復,但我從小就不是個以準度著稱的球員,只能靠天生的速度、體能跟身高,加上還可以的防守意識,扮演類似櫻木花道的角色(高中跟大學時期,同學或系隊學長對我在場上的定位)。
從學校畢業後多年,也曾經在兩個孩子出生前持續打了幾年室內籃球,但其實進步很有限,別說三分線或中距離,我連罰球命中率都出奇的低,平均大約三成到五成而已,有時連籃下該進的球都很容易失誤。但籃球該怎麼投、怎麼運,我不是沒有概念,卻總是抓不到要領。
直到這一次
刻意練球,我除了自己摸索過去沒有做好的細節,也會看網路上各種教學影片,理解到投球不只是把球拿起然後拋出,許多影片會從接球、持球跟舉球,以及身體姿態、核心出力、手部與腿部的支撐與彈跳動作都做細部講解。於是在兩個月之內,我從投球像是擲茭,逐漸變成可以連續進五到七球,出手大概就知道是否命中的手感。
但除了【固定且規律的練球時間】,我發現這一次能夠擺脫以往練球不得要領的重要關鍵,其實是因為我從一年半前開始,擔任我兒子籃球課的助理教練,陪一群三到五年級的孩子,連續觀察跟輔導他們,從完全不會運球、投球、傳球,到現在可以稍微有模有樣的進攻、防守、跑位跟團隊合作。
這個擔任教練的經驗,對我啟發很大。我也另外撥空,每兩週陪我兒子單獨練習投籃與運球,最近也開始一對一的攻防。正由於孩子沒有原本的基礎,一切都是從零開始,也因此我會
格外注意基本動作,並且
反思自己有哪些動作或觀念,其實根本是不紮實或沒有做好。
但僅僅擔任教練而沒有規律練習,我其實也沒有進步多少。去年底回台灣時參加了創投公會舉辦的創創燒籃球賽,賽前熱身還連進了幾顆三分球,被隊友高度期待,誰知道第一場就遇到肌肉棒子,把我們三個老骨頭直接撞的七暈八素,一個隊友甚至上場三分鐘就被撞到肩膀脫臼跟骨折;讓我完全體會到,即便有準度但沒有肌肉強度與速度,完全還是花拳繡腿,於是回來美國決定砍掉重練,除了練習基本動作,也每週加強重訓跟肌耐力。
其實這樣的經驗,不是我第一次遭遇。2016年離開 AppWorks 時,因為從事鐵人與耐力運動已經四年,在身體獲得改善的同時而決定投入運動產業,並選擇以家庭運動教室的型態創業。雖然因為不熟悉場館法規問題以及管理能力不足而無法規模化(擴張營收並降低邊際成本),實際開業的時間大約只有一年半,最後以空間租用跟變賣資產又撐了一年,因為家庭出現巨大的財務危機而結束。
當時,我為了準備開業而考取了健身教練與跑步教練執照,在開業期間最受歡迎的一門課也就是【創業者的健身跑步班】,好幾位學員在幾位教練的帶領下,不僅順利減重、增肌,完成比賽,我自己也因為陪伴教學又參加跑班的狀態下,讓我的半程超鐵113公里賽事成績,在
一年內從7:47 進步到 6:34,半馬也從原本大約 2:05
進步到 1:56。這同樣也是
教練加上實作的雙重效果。
同樣的道理,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從 2010 到 2015 在 AppWorks 擔任創業導師六年,在加入前的 2007-2012 也曾經在設備業與生技業新創公司擔任核心主管六年,卻在 2016 到 2018 創業失敗。
因為賽道不同、而且缺乏帶領小團隊、真正擔任執行長的經驗,即便有教練經驗、觀察創業者多年卻沒有離開實作太久,而發生執行力不足與沒有注意財務風險等問題。
舖陳這麼久,到底跟矽谷有甚麼關係?這也跟我來到矽谷之後的經歷有關。
2019年年底來到矽谷雖然一開始是進行數位健康與新創生態系的產業研究,但也很幸運地先後被邀請加入 Berkeley SkyDeck 與 500 Global 擔任創業導師,並且在2021年開始為台灣一家企業負責北美市場拓展、團隊成員招聘與資本市場機會(如投資、併購與募資對象)的經營,基本上類似我 2018-2019年在國家生技園區所經歷的組織內創業,只不過這一次我是在北美執行。
到了在2022年初,我創立了 Taiwan Global Angels,等於是將我多年擔任投資方的經驗、多次參與或帶領創業的經歷,以及在國際與北美綜計四年的市場開發與新創輔導資歷,化成吸引天使投資人與投資案源的
機會與商業競爭力。也因為同時擔任創業教練與創業者,包括學習【如何開設境外與美國公司】,也同樣要【募資跟組建核心團隊、管理客戶與投資人關係】,並且有非常多【跨境金流、財務管理、會計稅務及行政工作】要進行,所以我也格外理解海外團隊落地美國所面對的問題,還有台灣產業對美國的新創團隊有哪些吸引力與獨特資源。
更重要的是,當我開始
擔任新創公司的策略顧問或
因為投資而成為董事,真正跟擁有多年產業經驗甚至出場(出售公司或上市)經歷的執行長與其他董事們交流及開會時,我發現可以學到
關於北美資本市場、消費市場、人力資源與公司治理的知識、經驗與資訊,真的是遠遠超越在台灣所開過的許多董事會。
而矽谷的新創公司與加速器相較於台灣最大的差異,就是顧問與董事的數量與品質,高得驚人。多數能拿到厲害投資的新創都有完整而資深的顧問群,著名加速器如 YC, 500 及 SkyDeck,都有五百名以上甚至上千位的產業人士與連續創業者擔任業師。
這也就難怪矽谷的新創公司成長特別迅速。
從有矽谷與創投以來,新創公司執行長彼此投資或擔任對方的董事,或輪替擔任創業與創投的角色,都是促成創業者與投資人加速學習的獨特環境與產業文化。也因為相較世界上任何地方,這裡的新創公司出場機會特別多、規模特別大,所以連續創業者很有可能在第二次創業時,除了有資金投資自己的公司,也有機會擔任
天使投資人甚至成為董事。
這樣的現象到了加速器興起的過去十幾年,更是成為普遍現象。由於加速器內的人際關係特別緊密,也強調互助合作與資訊交流,畢業校友投資加速器內的新創也成為許多加速器如 YC, 500 及 SkyDeck 的獨特資金網路,某部分也就是為什麼矽谷銀行在新創生態系佔有
非常高市佔率的原因之一。
在過去兩三年,我發現早年交流與輔導過的許多台灣 Web 2.0 創業者,紛紛投入
區塊鏈創業,最近又因為生成式 AI (或稱為 AIGC,相比於過去的 UGC,使用者內容生成) 的
風行,而紛紛投入產品開發或再次創業。
但從我過去十年的經驗來看,其實
已有創業甚至出場經驗的連續創業者,最適合擔任天使投資人與董事,尤其是踏入最新、最快、最競爭的矽谷生態系之中,一來有機會投資到
獨角獸、二來自己的學習曲線也會格外陡峭,三者一旦想出海落地也開始有在這裡的人脈與資源。
但如同三年前我要想加入矽谷生態系,基本上是從零開始、砍掉重練,即便帶著一點點台灣的成績或累積,也很難被這裡的投資人或創業者理解或類比為哪一個等級的矽谷成就,所以最基礎的還是在這裡擁有投資與創業的市場成績(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 market traction)。
所幸在一年時間裡,
TGA 已經擁有一次
領投B輪公司並擔任董事的經驗,同時也投資了六百萬美元,擁有超過50位會員,並在今年第一季也完成了第一次對美國創投基金的投資(機會非常獨特,故事之後再說)。過去兩個月,我幾乎每天都會收到美國新創團隊從 LinkedIn、Crunchbase 或 Pitchbook 搜尋到我們之後而主動接觸的訊息,也因為投資了非常厲害的基金,我相信在未來幾年,我們將擁有非常獨特而最新最快的技術知識與生態系資訊。
身為台灣的創業者或投資人,思考的客戶市場與投資標的很容易就被限制在台灣。你不一定要透過 TGA 投資美國,但參與北美新創的投資與擔任董事,是我覺得獲得北美機構投資或收購,或者到北美市場落地創業前,最值得創業者進行的長期投資。
有實作能力,開發產品與市場,幾乎是創業者最重要的獨特性。但也因為必須專注於自己的公司,有時難免有盲點。擔任投資人、業師與董事,是可以觀察別人與反省自己的最好機會,並且可以提高視野與格局、理解市場與產業。只擔任教練而不實作,難免脫離實務,專注實作而不參與其他新創的投資與經營,你將會錯過難得的學習與成長機會。
對了,講到教練,過去我最愛的教練電影是
魔球(核心是講如何以真實數據勝過球探直覺,還有過去是失敗球員的總經理如何具有說服球員跟球隊的能力)跟
鋼鐵擂台(算是父子情感加上教練情節),但去年上映的
必勝球探我覺得更勝這兩部,而且劇情更像天使投資人與創業者的關係,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