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
每個人都是獨立自主的個體,都有主張並維持獨立和自主的權利,任何人不能違犯,任何人不能侵擾,否則就會讓當事者覺得不舒服,不自然。可是在長期相處的過程中,有時會因教養(例如孩子跌倒,哭了,家長說男孩子不可以哭喔,次數多了,孩子習得不能將感受表達出來),個性,環境等因素,慢慢的建立起一種互動模式,而此種模式原先沒感覺,可是現在卻愈來愈讓自己感到不適。就像上文所舉的各種例子。
不舒服往往來自互動方式
我們且以被丈夫批評的例子來說明好了。丈夫批評你家事沒做好,孩子沒管好,對你家人說你能力有不足。好,你的因應是認真的把家事做好(問題是你做得再好,他都有挑刺的空間);提醒孩子好好表現,一表現不好,你立即發飆(因為你想在老公面前證明自己是有在管孩子的,問題是你管得再好,他都有挑刺的空間;結果因為你的在意,你的孩子反而無所適從,戰戰兢兢,動輒得咎了);對你家人說你能力有不足,你立即申辯—以展示你有多認真好,他是多麼不體諒—,以找回臉面,以安慰親心(問題是安慰親心了嗎?還是讓親人更不放心)。
互動方式因為你改變而改變
專家說得對,你希望對方改,問題是你的因應讓對方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錯—每次找碴,你都會認真回應,你想想,你看看:這多好玩啊?所以對方不可能改。對方願意改的唯一可能是:你的因應方式讓他覺得原先的做法沒法繼續了。例如,你對他的批評置若罔聞。剛開始他一定很不習慣,以前玩得好好的,現在怎麼玩不起來了,所以呢?他很可能變本加厲的,加大力度的想再刺激你,好再回到原先熟悉的軌道…所以呢?你被激得忍受不了了,又辯駁又努力的想證明他說的是錯的,那麼你們的互動模式又回到原來的路徑上了;所以你忍不忍得住很重要;一旦你忍住了,久了後,他再嘮叨也沒什麼意思了…他不改也得改了。當然更好的做法是將自己的想法平靜的清楚的告訴他,並堅持你所要的互動方弌。
互動出問題往往源自界線不明
為什麼會發生類似上文的狀況呢?界線沒畫清,底線不明顯。長期相處的互動模式,不會是立刻建立的,而是慢慢形成的。如何慢慢形成?不在我們的探討範圍(每段關係都不一樣,但底線的模糊一定是漸進的。)我們要探討的是已經建立的模式,如何修改?(在這兒要特別注意的是:我們不是要中止關係,而是要修改模式。因為這模式令你感到不適或覺得不滿了。)
如何修改:
建立人際界線可以分為以下步驟:
- 自我審視:先自我審視自己的價值觀、需求和感受,弄清楚自己的界線在哪裡。這可以通過反思自己在過去的經驗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以及自己的情感和心理狀態來獲得。
- 確定界線:在自我審視後,確定自己的界線,包括哪些事情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以及哪些是需要溝通和協商的。這樣可以讓自己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需求和限制。
- 傳達界線:在確定了自己的界線後,需要透過有效的溝通方式將這些界線傳達給對方,例如說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設定明確的限制。這樣可以讓對方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界線和限制。
- 堅持界線:當對方超越了自己的界線時,需要堅定地表達自己的不滿和不接受,並保持自己的立場。如果他人無法尊重自己的界線,則需要考慮是否要保持與他們的目前關係。
- 積極回應:當他人尊重自己的界線時,需要給予積極的回應,例如說感謝對方的支持和尊重。這樣可以鼓勵對方更加尊重自己的界線,並建立起更健康的人際關係。
結論
總之,人際關係出問題往往源自長期所建立的互動模式讓當事者感到有些喘不過氣來了,他們希望對方察覺此點,並做出改變,然而此點卻往往不切實際,因為對方或許不認為有改變必要,因此應從改變自己做起,才能建立起互動時應有的關係界線。建立關係界線時需要自我審視、確定界線、傳達界線、堅持界線和積極回應等多個步驟。只有當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需求和限制,並能有效地將其傳達給對方,才能建立健康、積極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