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品

2023/04/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中國經濟學家陳文玲在中國消費品博覽會上說到子女是「長周期的消費品,能帶來長久回報的耐用消費品」。這明顯是中國特色的社會資本主義下的定義。人是社會性動物,在任何主義下,社會人(social human)都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他們在系統裡充當不同崗位,共同支撐整個系統,因此,他們要極力排除個人在系統規範以外的思想與行為,不然對整個系統的穩定性都有莫大的影響,系統受影響,個人都不能獨善其身。在那個系統中,消費品並非只是消耗完了就算,它還要有持續性的回報能力。「耐用消費品」這個名詞可真有趣,似乎意味著「長用長有,長有長用」,像追逐胡蘿蔔的驢子在轉圈一樣,永遠要替人做苦力。這種將生命物化的說法,是維持系統的必要手段。
耐用消費品最主要的用途是「勞動」。漢娜鄂蘭在《人的條件》中指出人類三種主要活動分別是「勞動」、「工作」和「行動」。香港人最緊張的可能是「返工」,這既可屬於「工作」,亦可歸屬為「勞動」,分別在於前者需要計劃,後者則依照物性的驅動,驢子為吃掛在頭前的胡蘿蔔就是例子。陳文玲顯然把人,尤其是下一代(子女)規限於「勞動」與「工作」之間,比較之下,更接近動物般的勞動,甚至是齒輪般的轉動而已。如果父母都希望把子女當做高回報的耐用消費品,似乎不應該用懷孕這種低效率方式,用生物複製技術會更理想。
漢娜鄂蘭所說的「行動」是創作具意義而不朽的事情,足以影響世界及後世的事情,只要有下一代,就能將之傳流下去。政治、宗教、文化藝術等領域就屬於這一種。相較於「回報」,行動帶來的意義對於人類來說是更有意義的是「影響」,只有「影響」可以改變命運,推動人類發展。勞動是重複的,工作是固定的,兩者只屬暫時的,唯有行動才是永恆不朽的,行動之中,最佳的例子是「愛」,把子女視為消費品的父母,就如把員工視為消費品的老闆,把人民視為消費品的政府,根本不會有愛在其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9會員
    181內容數
    跟喜歡閱讀與寫作的青年人和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長,分享我對閱讀與寫作的一點看法、經驗與感想,讓大小朋友慢慢喜歡這個讀寫象外的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