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耍廢了嗎?用Niksen生活哲學療癒忙碌成癮的你

龜兔賽跑的故事中,我們都用兔子比賽中途偷睡覺來勸戒,要孩子們不可以偷懶、輕敵,不努力認真的話一不小心就會被烏龜超越,最後輸了比賽。
可是,在人生這條長長的跑道上,如果我們一直跑,一直跑,都不休息。揮灑汗水與淚水,這麼認真堅持地跑下去.........會不會先累死呀?
近幾年台灣開始出現「我就廢」這樣的自嘲梗,而2022年的牛津年度詞彙則由「Goblin mode」(哥布林模式)高票當選。
這些都顯示了一種反動的力量,是針對一直要人們「追求成功、美麗、健康生活、努力上進」等等社會主流價值觀與期待的一種反抗。
可以說是在我們這個生存焦慮、競爭焦慮的年代為了獲得喘息空間的抵抗手段。「我就廢,別想叫我再為了誰賣命工作。」
這也是為什麼Niksen這個荷蘭詞彙,在專欄作家奧爾嘉.麥金的文章中被提出來時,有這麼多人響應並引起一股風潮。

Niksen是什麼?

Niksen白話一點來說就是無所事事、放空、耍廢,做一些沒有特定目的與意圖的事。
譬如發個呆、散步、看看窗外...反正就是什麼都不做。
你問,這有很難嗎?為什麼會是一種新的生活哲學?我跟你說還真的很難。
現在就試試看,放下手機、離開電腦螢幕,不要在腦中計畫接下來的行程、待辦事項,不要看書或做正念冥想。什麼都不要做,放空發呆個十分鐘。記得喔,不要偷打手遊或偷滑IG、FB,這些都「有在做什麼」。
感覺怎麼樣?會不會覺得很漫長,忍不住想做些什麼?

忙碌成癮

至少像我這樣慣性地忙碌、目標導向的女子就是會忍不住地想做些什麼事。
做家事或睡前聽個Podcast,有空放空不如追個劇、滑個手機,比較上進時可以看個雜誌或書籍。總之,我就是有「不做些什麼好像哪裡不對勁」這種心態。
尤其身為三十幾歲的現代女子,耍廢、無所事事好像讓我莫名地焦慮,害怕自己在龜兔賽跑中,明明已經是烏龜了,還常常休息,這不是要被其他人遠遠甩在後面嗎?!
這種不敢停下來的焦慮感,來自於現代社會鼓吹我們把人生目標放在追求金錢、成就、地位等等「有用的」事情上。因此我們很難去做些沒有意義的事,無所事事會讓我們感覺背離目標與價值。

我們必須要耍廢

《無所事事之必要》的作者奧爾嘉.麥金認為我們要拒絕這種忙碌文化,他說:
不要把Niksen看成怠惰的標記,它是一種能幫助你重拾從容沈著、找到寧靜、避免工作倦怠的重要生活技能。
也就是說我們要重新看待並且重視休息、放鬆這件事,Niksen跟其他我們必須要完成的事情一樣重要。
給自己「腦袋放空、純粹地耍廢、漫無目的」是我們精神上的充電,為我們的心靈注入新的能量,恢復我們原有的幽默感、玩性、彈性。
記住,一直不懈怠,不斷給大腦刺激才是不自然的狀態,是無法充分有效發揮我們所有潛能的極端狀態。這邊的潛能包含智識、技能等外顯的能力,也包含情緒、創意、幽默感等性格方面的優點。

怎麼耍廢、Niksen?

對於已經忙碌成癮的我們要怎麼把耍廢這件事放進我們的生活中呢?
Niksen生活哲學絕對不是要人放棄原有的目標、放下原本的工作與義務。
而是要我們學習有意識地調整、切換生活的節奏。
我們可以進入工作模式,完成那些我們必須去做的事。
但是也要記得切換回休息、耍廢模式,放慢速度,放鬆神經。
具體方法:
  • 刻意安排一些時段耍廢:譬如工作半小時就休息十分鐘。或是工作兩個小時就休息半小時。或是一天當中設定某個時段就是你的Me Time,專屬於你的個人時間。
  • 練習耍廢:如果你很不習慣放鬆,那就當作在學習一個新的習慣,尋找任何可以耍廢的時機試試看,譬如等車、坐車時、等電梯時、等排隊時。
  • 尋找適合耍廢的地方:例如公園、親近大自然、咖啡廳、早餐店,或是你家某個舒服的角落。
  • 跟會耍廢、放鬆的人來往:不要一直接觸那些總是讓你繃緊神經的人,多跟一些感覺很放鬆、自在、步調慢的人相處,你自然會明白「原來可以這樣生活」。
  • 不要安排太多活動,多花些時間跟家人、朋友一起無所事事:閒聊或是各做各的事都沒關係,重點是你們待在一起,並允許彼此做自己、耍廢、無所事事。
我相信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要不帶著罪惡感地耍廢、無所事事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為了在這個社會中生存,已經忘了那些看似沒用的本能與天性。放空與放鬆這樣的休息模式需要我們刻意去開啟、去練習,才能重拾回來。
下次你想耍廢時,勇敢地告訴自己:「對,我現在就要這麼做,而且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我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每天都該來點耍廢,你說是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0分太太 | 懶懶省力生活
60分太太 | 懶懶省力生活
生活越忙碌,越要聰明地偷懶 用60%的力氣,慵懶簡單生活 生活態度與書寫主題包含:極簡/斷捨離/簡單生活/簡化家務/育兒/夫妻關係/家庭關係/職場觀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