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一場訪談裡,被問到一個有趣的問題:「什麼是產品思維?對產品化的想像是什麼?」
有許多的團隊心中懷抱著夢想,雖然一面服務客戶,按照客戶的需求打造軟體,但總是渴望有一天能夠為自己的夢想買單,今日的累積是為了誕生明日的產品。
那麼,到底什麼是產品化呢?該如何把專業技術轉換成為產品?思考這個題目的時候,有沒有一些要素或者框架可以當做參考?
恰巧我曾經跟產品經理界的大大 Evonne 聊過這件事情,也曾經用游擊訪談的方式,跟許多業界朋友蒐集過他們的觀點。
我也想分享這些觀點與你交流。
根據我們家研究員仲芸快速調查的結果,十多位業界朋友的回答大概是這樣分布的:
- 有商業模式
- 產出穩定
- 滿足市場需求
- 把構想落地
- 自動化
- 滿足外部使用者
受訪者們很明確的描述說:
「產品化的過程就是以特定的使用者痛點為主軸發想解決方案,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實際可見的系統或平台, 且有明確TA、有市場,真的會有人願意買單。」
「假設我們統一為某群User 設計的是一種「服務」,然後將這種服務搭配商業模式來賣給更多人,這種過程才比較像是產品化, 要顧及產品Stable程度, 還有biz model。」
「覺得可能是從來自用戶的想法、回饋或發現什麼需求從而決定轉成的解決方案, 然後把這些想法概念更具體的轉變成有商業價值、實體化、或服務的過程就是產品化。」
我自己在訪談的時候,用「做一個便當」來比喻。
假設自己會做菜,因此平日有準備便當的習慣,那這是擁有製作「便當」這個解決方案的基本技術。
但是當今天要開一個便當店,把便當提供給許多人購買,要考慮的事情開始複雜了。
只幫自己做便當的時候,菜色與主題的搭配可以隨著心情與買菜的方便來變化。
但是當便當成為你的產品要提供給消費者時,需要有一份明確的菜單,穩定的提供相似組合的菜色(例如主題是烤雞腿飯,配菜會變,但烤雞腿總不能消失吧?)
明確的菜單至少有兩個層面的好處,一個是準備材料與生產的流程可以標準化,因此可以透過僱傭人力或者添購設備來處理,例如你可以訓練一個工讀生專門就只會用指定品牌的烤箱來烤雞腿。
另外一個好處是當你賣的烤雞腿便當符合市場需求時,消費者有很明確的記憶點,知道想要吃好吃的烤雞腿便當就會想起你。
那麼,當你定義了要銷售的產品是烤雞腿便當時,從行銷上與消費者的接觸點、消費者踏入店面之後點餐的服務流程、點餐櫃檯與廚房合作銜接的資訊流程、廚房分工與組裝生產的步驟,通通都會依據產品的規格特性而調整。
前面是創造消費者的期待,以及根據情境主題提供服務流程的體驗,中間是不同部門之間的合作銜接,後端則是為了穩定提供服務而制定的生產製作流程。
這就是我們將一個解決方案落地成為產品的過程,所需要打造的事物。
這是我對產品思維的觀點,評估一個消費者需求的洞察,如何從解決方案開始推演,構思如何落地產品化的過程。
也想聽聽你對這段過程的疑惑或者經驗分享,期待你的討論喔!
訂閱免費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