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打造「以聆聽為己任」的哲學實踐──《聆聽的力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沒有回答的回答

想像一下,你是安寧病房裡的工作人員,有一個患者突然問你說:「我是不是已經快不行了?」請問你會怎麼回答?
(1)「不要說這種喪氣的話,繼續加油!」(鼓勵患者)
(2)「這種事不需要擔心喔!」(回答患者)
(3)「為什麼會這樣想?」(反問患者)
(4)「痛成這個樣子,會這麼想也是理所當然的……」(表示同情)
(5)「是喔……你覺得自己快不行了啊!」(回答患者)
研究指出,大多數的醫生或醫學院學生會選擇(1),護理師則選擇(3),但大多數的精神科醫師則會選擇(5)。
表面上看來,(5)根本沒有回答什麼,沒有給予正面或反面的回應,幾乎只是重複描述患者的狀態。然而,這正是「聆聽」的奧妙之處。聆聽是一種「積極」的回應,讓對方意識到有一個人正在接收他的話,這能「開闢一個空間,讓他人得以理解自己」。
日本哲學家鷲田清一在《聆聽的力量:臨床哲學試論》一開始提到這個研究,帶領我們思考看似被動與沉默的聆聽,如何為他人與自己帶來重生的力量與深厚的連結。他引用醫學家中川米造對聆聽的看法:「患者開始願意開口。那無以名狀的不安,究竟來自何方?因為有了聽者的支持,患者得以尋找答案。很多時候,只要能明確地表達,不安就能消除。即使不能馬上消除,也能夠清楚找到解決的線索。」

聆聽,讓我成為「他者的他者」

我們時常鼓勵人們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主動、進取,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之形象;然而,我們鮮少練習要怎麼接住別人的話,讓對方真的感覺自己有被聽懂、被了解。當大家都在說,但沒有人聽,就會變成不和諧的旋律,話語無法在關係中現身。為了克服這種隔閡,有的會越說越大聲,併吞與同化他人;有的則是越說越小聲,任由自己的想法逸散於空氣中。
人們透過「說」試圖解決、捍衛、證明,卻越說越焦慮。因為在面對一個活生生的人,光是用「說」無法讓彼此的心連起來。要讓話語在關係中現身,不只是說者要把話語丟出來,聽者也要有能力接住它。否則,只會變成說者的獨唱或喃喃自語。
為什麼聆聽對一個人來說如此重要?我們又要如何學習真正的聆聽呢?
鷲田清一指出,「自我認同」的穩固性,乃是展現於關係之中。自我不是一個獨立於外在世界的實體或意念,而是作為一個特定的「某人」存在。感受到自己被他人碰觸、被他人注視、被他人回應,「感受作為他者行動對象的自己──換句話說,體驗作為『他者的他者』的自己──才能被賦予〈我〉的存在。〈我〉的固有性無法由自己提供,必須透過他者發掘出來。」
唯有當我的話語被他人接住的時候,我才得以感受到自己是「他者的他者」,對他人來說亦然。如果我不是作為「他者的他者」存在,作為「某人」而存在,那麼我就會淪為一個抽象的概念或無臉孔的人。

害怕「眼神對到」:目光交會吸進共同的現在

你有沒有曾經在路上遇到認識的人,但不敢跟他四目交接的經驗?或許你跟他不夠熟,或許你在趕時間。但很多時候,我們害怕一旦目光交會,就會打破自己原先設定好的時空穩固性(「我要走這條路去上班,接下來我還要……」),被迫進入無可迴避的「共同的現在」,放下任何對當下的掌控,對他人做出反應。
作者用一段很優美的文字來詮釋這樣的感受。「目光交會的時候,不論是否願意,自己與他人的視線都被吸入同一個磁場之中,相互同步。雙方都被連結、居留在同一個共通的『現在』,無法任意離去。與他者目光交會的時候,之所以伴隨著視線痙攣、凍結的感覺,是因為他者的視線使我們無法閉鎖在意識的內部。……我們無法躲在從現在流向過去的、持續的內在時間經驗中,自我的存在被強行拖出,推向看不見未來的『共同的現在』,被迫在『現在』這個場所中,毫無遮掩地暴露自己……具有『共同的現在』這種時間性格的、關係的場所,就是哲學『臨床』的場所。」
這就來到本書的一個主題:臨床哲學。所謂的臨床哲學,是以「聆聽為己任」的哲學,關注作為特定的「某人」與另一個特定的「某人」相逢的場面,尤其是任何受苦的場所。臨床哲學講求的不是更多的分析、主張或治療,而是奮不顧身地躍進他人的經驗中,陪伴受苦之人一起扛起問題,「從問題的內側克服問題,找到克服問題的力量」。

無法對他人的痛苦坐視不管:論Hospitality

鷲田清一在此介紹了hospitality(好客、熱誠款待)的精神。Hospitality的待客之道,不是將客人納入主人的世界中(同化),而是作為客人的主人願意奉獻自我,面對眼前作為「某人」的他者不可迴避的關係。「接納他者,經常會成為令人震驚的事件。因為,接納他者意味著讓異質的因素進入複數的安定關係中,讓關係的配置產生結構性的變化。」
Hospitality也意味著冒險、受傷,將他者的經驗納入自己的生命中,同時也將自己轉化成「陌生的他者」。於是,在這種敞開的關係中,雙方對自我的生命都得到一番新的理解。在hospitality中,主客的社會身分不再重要,只有坦誠相見的「我」與「你」。
在hospitality中,我們變得「易受傷害」(vulnerable),無法對他人的痛苦坐視不管。前面提到,臨床的場所即是受苦之處,無論我們面對的是臥病在床的病人、飽受經濟壓力的勞工、情感上不斷被忽略的孩子、關係漸行漸遠的夫妻,或是深受自卑所苦的年輕人。
發生在他人身上的痛苦往往是不必要的、不可理解的、無法認同的,但我們為了他人的痛苦而痛苦,無法不感受到他人的痛苦,為看似無益處的痛苦添加了某種意義。這種無法置身事外、奮不顧身的感受,是倫理的根基。誠如書中引用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的一段話:「因為看到他者受到不合理的痛苦侵襲,我正當而合理地感受到痛苦。人世間的倫理展望,在痛苦面前展開。……我的痛苦,只有在化為『為他者的痛苦──例如殘暴的痛苦──而感到痛苦』時,才變得可以忍受。」

結語:面對臉孔,待在現場

聆聽的力量,是一種抵抗把自己當作世界中心的力量,也是創造新自我的力量。因為在hospitality中,雙方得到了轉化的關係,自我與他人的生命不可避免地映照、糾纏著彼此,使雙方擁有了休戚與共感。唯有在自身挪出空間,才有新的未來。
聆聽是危險的,也是艱困的挑戰。「看到一張受傷的『臉孔』時,我已經聽到他者的呼救。要不要接受這個訊息?換句話說,要不要伸手相助?要不要陪他一起受苦?對於兩者的接觸來說,這些反省都是後來的事。他者的痛苦觸動了我,這是第一件發生的事。他者的痛苦與傷痕,或者失落、疲勞、絕望、自棄,就像黑洞一樣,吸引、吞噬了我的視線。」
或許,我們之所以迴避視線、不願傾聽,是我們還沒準備好「交出自己」。聆聽、理解、關懷某人,都意味著冒險、受傷,並把自己丟進未知的領域中。
聆聽要我們「待在現場」,看見受傷的臉孔。無須急著想分析對方、安慰對方,或尋找一些解決痛苦的工具。沉默也沒關係,這樣我們才能聽見沉默裡頭的話語,那說不出口的嘆息。
「是喔……你覺得自己快不行了啊!我正在試著感受到你的不行。」
《聆聽的力量》是本立論精彩、用字優美的小書,無論在照護、陪伴或教育的場域都提供非常深度的哲學基底。願我們透過聆聽,讓「他者的他者」現身,讓痛苦得以成為連結與新生的力量。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精神分析是自我理解與自我解放的工具 佛洛姆(Erich Fromm)無疑是個多產的作家,大眾對佛洛姆的印象多半是出版至今快70年的經典之作《愛的藝術》。身為社會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師,他總能用睿智且獨到的眼光為社會與個人的疾病作出診斷。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對人性的關懷與對社會的批判。他不
自由戀愛不自由? 我們都認為「自由戀愛」乃一個社會邁向現代文明的標誌。相較於限縮於狹小的社會網絡、依賴親友推薦、門當戶對的傳統相親模式,我們相信唯有基於自由產生的「真愛」才能造就美好的婚姻。如果一段婚姻不美滿,那他們一定是不夠愛彼此,或是不夠愛自己。 戀愛的自由,讓我們得以透過交往來認識自己的性格,
我極少看小說,但最近在二手書店發現之前話題度頗高的《正常人》,想說可能是個緣分吧。這是講述千禧世代的愛情故事,我挺好奇愛爾蘭的新生代作家莎莉‧魯尼(Sally Rooney)會用何種手法詮釋新一代的愛情觀。 原以為主題應該跟虛擬世界、約炮、開放式關係、憂鬱症、網路霸凌有關,但實際上《正常人》並沒有將
反躬自問,而非安撫 看到書名,想說又是哪本心靈雞湯,但看到作者寫著佛洛姆(Erich Fromm)便知道這部作品應該不簡單。 果然翻到前言,令人會心一笑:「現在有很多人期待心理學書籍會指引他們獲致『幸福』或『心靈的平安』,然而這本書沒有任何這方面的建言。它只是試圖以理論去釐清倫理和心理學的問題;它的
信仰變得可有可無:當年輕人離開教會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發覺教會不少哥哥姐姐們上了高中、大學就會自然從教會「引退」。尤其是外地求學的學子,一有機會離開家庭與教會,就彷彿呼吸到自由的空氣。焦慮的父母認為孩子離開了信仰,但對孩子而言,教會似乎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面對這樣的困境,有些人認為教會就是不夠「新
加害者有份於受害者的聚會嗎? 在《流麻溝15號》的結尾,政治受難者在來世齊聚一堂,享受相聚的喜悅。經歷一連串的磨難後,靈魂終在此得自由。電影邀請我們一同記住這段歷史,並盼望一個受害者能洗刷冤屈、獲得正義的未來。在記憶中,我們為受害者平反;我們不能任憑遺忘而再殺死他們一次。 然而,在這樣的「天堂」,加
精神分析是自我理解與自我解放的工具 佛洛姆(Erich Fromm)無疑是個多產的作家,大眾對佛洛姆的印象多半是出版至今快70年的經典之作《愛的藝術》。身為社會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師,他總能用睿智且獨到的眼光為社會與個人的疾病作出診斷。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對人性的關懷與對社會的批判。他不
自由戀愛不自由? 我們都認為「自由戀愛」乃一個社會邁向現代文明的標誌。相較於限縮於狹小的社會網絡、依賴親友推薦、門當戶對的傳統相親模式,我們相信唯有基於自由產生的「真愛」才能造就美好的婚姻。如果一段婚姻不美滿,那他們一定是不夠愛彼此,或是不夠愛自己。 戀愛的自由,讓我們得以透過交往來認識自己的性格,
我極少看小說,但最近在二手書店發現之前話題度頗高的《正常人》,想說可能是個緣分吧。這是講述千禧世代的愛情故事,我挺好奇愛爾蘭的新生代作家莎莉‧魯尼(Sally Rooney)會用何種手法詮釋新一代的愛情觀。 原以為主題應該跟虛擬世界、約炮、開放式關係、憂鬱症、網路霸凌有關,但實際上《正常人》並沒有將
反躬自問,而非安撫 看到書名,想說又是哪本心靈雞湯,但看到作者寫著佛洛姆(Erich Fromm)便知道這部作品應該不簡單。 果然翻到前言,令人會心一笑:「現在有很多人期待心理學書籍會指引他們獲致『幸福』或『心靈的平安』,然而這本書沒有任何這方面的建言。它只是試圖以理論去釐清倫理和心理學的問題;它的
信仰變得可有可無:當年輕人離開教會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發覺教會不少哥哥姐姐們上了高中、大學就會自然從教會「引退」。尤其是外地求學的學子,一有機會離開家庭與教會,就彷彿呼吸到自由的空氣。焦慮的父母認為孩子離開了信仰,但對孩子而言,教會似乎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面對這樣的困境,有些人認為教會就是不夠「新
加害者有份於受害者的聚會嗎? 在《流麻溝15號》的結尾,政治受難者在來世齊聚一堂,享受相聚的喜悅。經歷一連串的磨難後,靈魂終在此得自由。電影邀請我們一同記住這段歷史,並盼望一個受害者能洗刷冤屈、獲得正義的未來。在記憶中,我們為受害者平反;我們不能任憑遺忘而再殺死他們一次。 然而,在這樣的「天堂」,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一開始在幫委託人療癒前會先聆聽 .以圖來說是這樣的狀態沒錯.認真的型態 (男人的認真度!) 認真寫下要療癒的項目 .名字跟出生年月分. .什麼良辰跟時辰. .在跟對方說注意的事項. 一定先傳適合對方的音樂 對方現在適合聽什麼音樂會比較放鬆 我會聽的過程中, 感受一下對方在聽的
Thumbnail
“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煩惱都是自己創造的,人幾乎能渡己…往往無法渡人” 改變一個人,這是癡心妄想!其實對方比較需要的是「聆聽」 —來自宇牛發佈於進擊的宇牛你會安慰人嗎? 會寫這篇‘’緣‘’自內心真心有感,也覺得這個~你會安慰人。亦也是我們人生中會碰到的一件事。 我除了擁抱,我最常說的話就是“
Thumbnail
嗯!說真得,是滿細緻的描述… 【傾聽者語錄】 01--辛苦了 02--是這樣… 03--嗯!原來如此… 感覺是中性話語,不認同不反對,是可以有一些回應,但當中我始終不明白,對話中完全不回應的話,說話的人真得說的下去嗎?總結出這三句,也是書中僅有的,可能有些是我不是很明白的吧!<<當然能不回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及心理師和來訪者在心理療癒過程中的作用和困境,同時也提到了呼吸練習在心理安撫的重要性。文章強調每個人所需的諮商時間都不同,並鼓勵人們從現在開始對心靈療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心得。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的增能對話方式,本文分享了一位高功能助人者如何走出痛苦,並呼籲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重視聆聽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不是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情緒的真正需要是一份同在與理解。讀者將得到一些實用的敘事治療技巧。 若對敘事有好奇,歡迎寄信或留言互動。
我發現很多人講話是毫無意識的,他並不知道他自己在講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及動機?講出來之後,對方的可能感受以及對對方所造成的影響...尤其是身為一位醫護人員~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被紛擾纏身而亟欲想找人傾訴嗎?或是你時常扮演傾聽者的角色呢?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有一種人是即便他人沒有發出求救訊號,就急著高談闊論並下指導棋,而這樣的感受總是讓人很不舒服,有一種站在制高點的位置想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而這樣的互動模式與姿態顯然是無法勝任陪伴者的角色。 然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鷲田清一在《聆聽的力量:臨床哲學試論》中嘗試以「聆聽」的角度思考哲學,探討自我和他者之間的照護關係,試圖將哲學放回社會的床邊。 對21世紀的聆聽來說,有一個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也許在不久的未來,聽者將由AI扮演,照護工作將由機器人接手。屆時我們還能主張,聆聽和關懷,是人類獨有的行為嗎?
Thumbnail
身體不適的療愈,除了尋求醫生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靠自己!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一開始在幫委託人療癒前會先聆聽 .以圖來說是這樣的狀態沒錯.認真的型態 (男人的認真度!) 認真寫下要療癒的項目 .名字跟出生年月分. .什麼良辰跟時辰. .在跟對方說注意的事項. 一定先傳適合對方的音樂 對方現在適合聽什麼音樂會比較放鬆 我會聽的過程中, 感受一下對方在聽的
Thumbnail
“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煩惱都是自己創造的,人幾乎能渡己…往往無法渡人” 改變一個人,這是癡心妄想!其實對方比較需要的是「聆聽」 —來自宇牛發佈於進擊的宇牛你會安慰人嗎? 會寫這篇‘’緣‘’自內心真心有感,也覺得這個~你會安慰人。亦也是我們人生中會碰到的一件事。 我除了擁抱,我最常說的話就是“
Thumbnail
嗯!說真得,是滿細緻的描述… 【傾聽者語錄】 01--辛苦了 02--是這樣… 03--嗯!原來如此… 感覺是中性話語,不認同不反對,是可以有一些回應,但當中我始終不明白,對話中完全不回應的話,說話的人真得說的下去嗎?總結出這三句,也是書中僅有的,可能有些是我不是很明白的吧!<<當然能不回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及心理師和來訪者在心理療癒過程中的作用和困境,同時也提到了呼吸練習在心理安撫的重要性。文章強調每個人所需的諮商時間都不同,並鼓勵人們從現在開始對心靈療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心得。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的增能對話方式,本文分享了一位高功能助人者如何走出痛苦,並呼籲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重視聆聽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不是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情緒的真正需要是一份同在與理解。讀者將得到一些實用的敘事治療技巧。 若對敘事有好奇,歡迎寄信或留言互動。
我發現很多人講話是毫無意識的,他並不知道他自己在講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及動機?講出來之後,對方的可能感受以及對對方所造成的影響...尤其是身為一位醫護人員~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被紛擾纏身而亟欲想找人傾訴嗎?或是你時常扮演傾聽者的角色呢?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有一種人是即便他人沒有發出求救訊號,就急著高談闊論並下指導棋,而這樣的感受總是讓人很不舒服,有一種站在制高點的位置想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而這樣的互動模式與姿態顯然是無法勝任陪伴者的角色。 然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鷲田清一在《聆聽的力量:臨床哲學試論》中嘗試以「聆聽」的角度思考哲學,探討自我和他者之間的照護關係,試圖將哲學放回社會的床邊。 對21世紀的聆聽來說,有一個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也許在不久的未來,聽者將由AI扮演,照護工作將由機器人接手。屆時我們還能主張,聆聽和關懷,是人類獨有的行為嗎?
Thumbnail
身體不適的療愈,除了尋求醫生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