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小到大,多數人接收資訊的習慣是,接收的當下也就接受了,不論是從父母、老師口中所說的、大家口耳相傳的訊息、課本所寫的,乃至於新聞媒體、報章雜誌所刊登,再到現在接收資訊的大宗來源:社群媒體,似乎都是如此,看到或聽到這個資訊,就進入腦袋裡了。但是,
我認為,事事保持好奇心,並且實事求是,是必要的。如果接收資訊時不全盤接受,而是問自己「為什麼?」經過簡單的邏輯推演,或是查證資料,認為合理的才接受,不合理的地方應該打上一個大問號,探求真相。在尚未確認該資訊是否正確以前,寧可不採信也不要輕言相信。
熱食不能放冰箱
小時候,阿嬤總是跟我們說:「食物放冷再放冰箱才不會壞。」,爸媽也是這麼跟我們說,甚至多數長輩都是這麼說的。那到底為什麼呢?
上網查詢資訊,看到的主流說法有以下兩方面:
- 食物從熱到冷過程中的溫度區間,反而容易讓細菌滋生,7℃~60℃是微生物繁殖速度最快的「危險溫度帶」,所以放在室溫慢慢降溫,反而可能因此讓微生物快速繁殖,增加食物腐敗的可能。
- 熱食放進冰箱時可能讓冰箱溫度上升,導致原本儲存在冰箱內部的食物細菌滋生,或是冰箱壓縮機持續運轉,對較早期的冰箱而言,可能進而減少冰箱壽命。
原來我從小到大學到的「熱食不能放冰箱」的觀念是錯的(至少在60℃以下是錯的),當然,也許未來隨著科學的進步,現今的主流觀念會被推翻也未可知,但至少能做到基本的查證,得到合理的理由能說服自己相信它。
溫水煮青蛙
青蛙會在不知不覺中被煮熟,因為溫度緩慢升高,讓青蛙慢慢適應不斷提高的水溫,等到青蛙發現水太燙了,已經來不及跳出來逃命了。
大家普遍接受溫水煮青蛙的故事,但似乎很少人質疑故事的合理性,青蛙這種生物真的是這樣嗎?
https://pixabay.com/photos/old-newspaper-newspaper-retro-sepia-350376/
習以為常的資訊流
生活在資訊爆炸的今天,時時、事事、處處被資訊襲擊,不論於何時、來自何處的訊息,快速的淹沒我們,資訊無時無刻透過新聞媒體、社群、廣告的發佈,以影片、聲音、圖/照片、文字等各種形式向我們放送,而我們似乎也習以為常,一點一滴、慢慢地陷入資訊流中。
誰更像被溫水煮的青蛙?
若我們接收資訊時不加以篩選及思考,全盤接收的結果,彷彿我們更像是被溫水煮的青蛙呢!尤其當有心人士意圖操作時,這種情況更加可怕,大家也都見過「帶風向」的威力。當讀者的「情緒」被挑動時,幾乎注定了會邁向不理性的結果。
而在過去,幾乎只有掌握媒體的人,才有帶風向的工具與能力,但在自媒體當道的今天,任何人都有帶風向的工具!
漠視本身就是個問題
顯然的,我們不能再對劣質資訊的侵害視而不見,漠視問題可能會擴大傷害,且漠視本身就是個問題,畢竟人類是群居動物,需要依靠彼此生活著,人們喜歡與親朋好友相處,人們重視人際關係,當然,人們也希望大家共好,所以,既然知道問題所在,自然不應該漠視它,起碼能做到提醒親朋好友,在面對各種資訊時,盡可能保持開放且理性的態度,評估它的合理性,也可以與好友討論交流,集思廣益也能對釐清真相有所幫助。
「時間越快,心,則慢」
套句廣告詞:「時間越快,心,則慢」,在事事講求效率的今日,什麼都很快,我們被動接收資訊的速度也很快,但對於來源不明的資訊應提高警覺,抱持著寧缺勿濫的態度,盡可能免於被資訊操弄。
把心慢下來、靜下來,運用我們的智慧,不要輕易地被任何資訊操弄情緒,我認為這是現代人無可迴避的重大課題,就在我們接收每個資訊的時候,考驗著我們。
https://pixabay.com/photos/signpost-path-wisdom-training-229117/
您的看法?
歡迎於留言處留下您的看法,與大家分享。
或是有任何協助判斷資訊良窳的方法,都歡迎您提出來,可讓大家都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