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義會像植物一樣慢慢長大——引申與假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面幾次跟大家介紹「六書」,有沒有發現所引用的古文字意思,有時和現代的字義不太一樣,甚至完全無關呢?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呢?原因就在於字義會隨使用者而改變,字義改變主要有兩種,一種就是字義引申,另一種是字義假借。
在談字義引申之前,要先說明一下何謂「本義」。一般古文字學家用「本義」這個術語時,是指稱這個字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但有時《說文解字》也會出錯,就需要參考其他資料,包括甲骨文、金文、出土文獻來獲得時代更早的字形,通常還要借用一些學者的見解才能補充這些字的「本義」。
首先可以舉「長」字來說明字義引申,《說文解字》說「長」字的意思是「久遠」,那麼「久遠」就是「長」字的本義,所以「長」字本身包含了時間和空間的描述,時間是「久」,空間是「遠」。但當使用「長」字來表達「長大」、「成長」的意思時,讀音就會不同。這是詞義有所引申,而改變了字的讀音,成長和長大不是短時間的事,因此取「久」的意思,引申成「長大」、「成長」。由「長大」、「成長」有大的意思,又再多一重引申,成為「長輩」、「師長」,「長子」的「長」就是大的意思,也含有第一的意思。由此又引申出「班長」、「部長」、「校長」等用法,意思分別就是一班之首、一個部門之首、一所學校之首。引申到後來,「校長」的「長」根本與「久遠」完全沒有關係了。
字義假借與六書中的假借很相似,最主要源於本字與假借字的讀音相同或相近。貨幣的單位一般寫作「元」,但也有一些鈔票上會印着「壹佰圓」、「伍佰圓」。古時錢幣多為圓形,所以「圓」便引申作貨幣單位的本字。後來因為筆劃繁複,就取了同音字「元」作為貨幣單位。「元」本是「開端」的意思,與錢幣完全無關,純粹因為讀音的緣故而成為貨幣單位專用字,這就是字義假借。
漢字的有趣就在於我們常常不使用字的本義,而是使用經過多重引申和字義轉變後的字義。現在雖然能指出字義引申和假借的過程,但其實都是經過漢語使用者很長時間慢慢累積,漸漸增加和改變字義。
若是你也想自行發掘字義引申的路線圖,可以試着從自己的名字開始,用單字造詞,把這些詞語寫下來,意思接近的歸為一類,最後如果歸納成好幾類,就可以想一想他們中間有什麼關係。如果有不明白的,還可以留言一起討論。
傳統文字學中的六書已經介紹完了,如果都能大致理解的話,大家其實已經具備基本的文字學知識了,有了這些知識,日後在理解文字的演變故事時就會更方便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4會員
164內容數
以儒學、古文字、武俠評論以及書法為主的文化普及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稽古齋 的其他內容
假借的意思是:本來沒有這個字,但為了從語言轉化為文字,於是就借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
轉注是六書之中最具爭議性的,它不是單指一個字為轉注字,而是指兩個字之間有「轉注關係」。
在先秦文獻中,「婚禮」寫為「昏禮」,是說人腦筋不清醒才去結婚嗎?
形聲字必須由形符和聲符兩個部件組成,但有時考慮到形符和聲符筆劃很多,造成形聲字的結構過於複雜,在書寫及辨認上皆有不便,「省形」和「省聲」就是形聲字的省略的現象。
我們都知道當遇上不會唸的字時,有個規律叫做「有邊讀邊」,大概都能八九不離十地唸出正確讀音。這種規律源於漢字的造字法之一——形聲。
會意和形聲都是組合文字的造字方法,古人怎樣把兩個字組合起來,賦予新的字義,使「一加一大於二」呢?
假借的意思是:本來沒有這個字,但為了從語言轉化為文字,於是就借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
轉注是六書之中最具爭議性的,它不是單指一個字為轉注字,而是指兩個字之間有「轉注關係」。
在先秦文獻中,「婚禮」寫為「昏禮」,是說人腦筋不清醒才去結婚嗎?
形聲字必須由形符和聲符兩個部件組成,但有時考慮到形符和聲符筆劃很多,造成形聲字的結構過於複雜,在書寫及辨認上皆有不便,「省形」和「省聲」就是形聲字的省略的現象。
我們都知道當遇上不會唸的字時,有個規律叫做「有邊讀邊」,大概都能八九不離十地唸出正確讀音。這種規律源於漢字的造字法之一——形聲。
會意和形聲都是組合文字的造字方法,古人怎樣把兩個字組合起來,賦予新的字義,使「一加一大於二」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 「之」﹑「乎」﹑「者」﹑「也」都屬虛字。趙匡胤笑問:「之乎者也,助得甚事?」77 我們的回答是﹕茲事體大矣﹗ 我們從「也」字開始。 古文使用「也」字結尾的句式,多得不勝枚舉。例如 ——下舉的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1 句子成份 九 屈折變化沒有標誌句子成份如何構成句子的規則﹗這是我們的另一個觀察。句子成份屬規範性的操作指引。現再返回《文通》的意見。《文通》將詞分成七種便是語法上的規範性指引。就句讀而言,《文通》說﹕ 「夫文者,集句以成,如錦繡然,故謂之文。欲知文,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1 句子成份 本書關注的是句子成份的分析。 如前述,詞類和句子成份是兩個很不一樣的概念。 詞類的劃分屬歸類性的描述。我們先有一個給定的詞彙,然後劃分若干詞類,比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再進而對詞彙中的每一個詞進行分類,即說某詞屬名詞﹑某詞屬動詞﹑某詞可以是名
  PS:因為資料龐大,所以這邊有去找整理過的資料,再抽選為例。 ❈❈❈   ※借代法:   Ummm……因為我自己九成都是前人種樹我來乘涼,用現成的,想不起來有啥自創的(大概就是聶小花?),所以例子都用現成的。   借代又可稱為:「換名」、「代稱」、「替代」等,用於修飾文句。顧名思義,以A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前漢·賈誼傳》貪夫徇財,列士徇名;夸者死權,品庶每生。 陳存先生的大作:論「欲」的初文「谷」是「益」的簡化。 「欲」,被當作閩南語beh的訓讀字! 其實是「要」字的源頭字!iok ->iau ! 「愛」,則是iau 的轉音! 普通話的「要,愛」都是語言演變下的增義字!而傳統的民間紀錄,如歌仔冊
Thumbnail
最近,我莫名地思索起「一成不變」這個成語,它的意思是「事物沒有太多改變,一直都一樣」。如果我們從字面上解釋,將「一成」理解為數學上的「一成」(百分之十),那麼還有九成是有可能會發生變化的,對吧?這九成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出於好奇心,我去查了「一成不變」這成語的出處,原來「一成」不是數學的「一成」
Thumbnail
 古人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說法,雖然在現代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言語溝通的真誠與意義已被糟蹋得慘不忍睹,但是某些字辭,某些句子,還是不斷影響著人,感動著人。   畢竟人是依著辭彙來建構我們的認知,透過辭彙來探索我們的思想,因此,傳說當倉頡造字時,天下紅雨鬼夜哭,想來也是其來有自的。
Thumbnail
總體而言,「禮義廉恥」本來追求的其實可能是「科學的程序」、「明確的意義」加上「經濟的考量」和「精確的判斷」之總體價值觀。也就是說,若按古代字書的解釋以及古文和拼音文字的關聯去推敲,一個目前大家都熟悉的古代字詞或成語,不一定和後世及現代人解釋的意思完全一樣。……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 「之」﹑「乎」﹑「者」﹑「也」都屬虛字。趙匡胤笑問:「之乎者也,助得甚事?」77 我們的回答是﹕茲事體大矣﹗ 我們從「也」字開始。 古文使用「也」字結尾的句式,多得不勝枚舉。例如 ——下舉的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1 句子成份 九 屈折變化沒有標誌句子成份如何構成句子的規則﹗這是我們的另一個觀察。句子成份屬規範性的操作指引。現再返回《文通》的意見。《文通》將詞分成七種便是語法上的規範性指引。就句讀而言,《文通》說﹕ 「夫文者,集句以成,如錦繡然,故謂之文。欲知文,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1 句子成份 本書關注的是句子成份的分析。 如前述,詞類和句子成份是兩個很不一樣的概念。 詞類的劃分屬歸類性的描述。我們先有一個給定的詞彙,然後劃分若干詞類,比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再進而對詞彙中的每一個詞進行分類,即說某詞屬名詞﹑某詞屬動詞﹑某詞可以是名
  PS:因為資料龐大,所以這邊有去找整理過的資料,再抽選為例。 ❈❈❈   ※借代法:   Ummm……因為我自己九成都是前人種樹我來乘涼,用現成的,想不起來有啥自創的(大概就是聶小花?),所以例子都用現成的。   借代又可稱為:「換名」、「代稱」、「替代」等,用於修飾文句。顧名思義,以A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前漢·賈誼傳》貪夫徇財,列士徇名;夸者死權,品庶每生。 陳存先生的大作:論「欲」的初文「谷」是「益」的簡化。 「欲」,被當作閩南語beh的訓讀字! 其實是「要」字的源頭字!iok ->iau ! 「愛」,則是iau 的轉音! 普通話的「要,愛」都是語言演變下的增義字!而傳統的民間紀錄,如歌仔冊
Thumbnail
最近,我莫名地思索起「一成不變」這個成語,它的意思是「事物沒有太多改變,一直都一樣」。如果我們從字面上解釋,將「一成」理解為數學上的「一成」(百分之十),那麼還有九成是有可能會發生變化的,對吧?這九成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出於好奇心,我去查了「一成不變」這成語的出處,原來「一成」不是數學的「一成」
Thumbnail
 古人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說法,雖然在現代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言語溝通的真誠與意義已被糟蹋得慘不忍睹,但是某些字辭,某些句子,還是不斷影響著人,感動著人。   畢竟人是依著辭彙來建構我們的認知,透過辭彙來探索我們的思想,因此,傳說當倉頡造字時,天下紅雨鬼夜哭,想來也是其來有自的。
Thumbnail
總體而言,「禮義廉恥」本來追求的其實可能是「科學的程序」、「明確的意義」加上「經濟的考量」和「精確的判斷」之總體價值觀。也就是說,若按古代字書的解釋以及古文和拼音文字的關聯去推敲,一個目前大家都熟悉的古代字詞或成語,不一定和後世及現代人解釋的意思完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