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閱讀日記(20230627-專案管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的粉絲專頁https://reurl.cc/kqgLdb 歡迎按讚加入追蹤
019閱讀日記(20230627-專案管理)
書名:專案管理
作者:郝旭烈
篇名:專案迷思—朝令夕改到底對不對?
頁數:61-73

內文摘錄:

修正是面對不確定的常態
共識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修正,才是真正不變應萬變
(郝哥舉了4個例子,有3個是他職場工作相關,最後一個是有關他女兒學習上的事,我看了這個例子很有感,所以放上這篇文章,並寫下想法。)
4.改變選讀科系
另外,像大女兒三年前從台灣前往美國唸書,才念了不到一年多就碰上新冠疫情,又剛剛好她所在的州正是第一個發現染疫者的地方,短時間之內疫情迅速蔓 延,我們夫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火速讓她回台。至少在自己身邊感覺上比較安全。
然而,誰又能想到,以為只是短暫回台,結果線上網課這種上課形式一上就搞了一年半。這一招讓一堆原來要海外求學的遊子,最後都用連線的方式,「在家裡」感受不一樣的「留洋」體驗。
尤其是,大女兒本來在美國念醫科先修班,所以很多需要在學校實驗室上的課程,或是一些需要現場手動的課程,完全沒有辦法進行。
陰差陽錯的情況之下,她除了了解更多美國以外的醫學進修方式,還因為待在台灣有更多時間,更多機會,甚至更多實習,接觸到其他各種不同領域的人事物。
後來有一天,她告訴我說,她想要從原來的醫科轉向心理系的時候,我想都沒想就舉雙手雙腳贊成。
其實我心中的OS是:「怎麼轉都沒關係,人生本來就該轉來轉去,所有的過程,只不過是階段性的任務,階段性的目標。」
誰知道哪一天,她不會從心理系轉到哲學系,從哲學系轉到園藝系,然後再從園藝系又轉回醫學系。看她這麼喜歡看動漫看韓劇,難保有一天她不會跑去學演 戲。轉來轉去又怎樣,變化無常本這樣
But,「So What!」(但,那又如何!)我還不是一樣。
人生就像專案,
轉來轉去又怎樣,
變化無常本這樣。
「朝令夕改」其實是個常態,「朝令夕改」其實是個結果。主要的原因是,我們都在玩一個「從不確定到確定的遊戲」。
既然整個過程是不確定的,而且就算有確定的目標,也是階段性的目標。所以,「朝令夕改」就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既然知道「變」一個是常態,「改」就是一個必然。
----------------------
其實教育政策也是,升學制度也是,因為所有的人事物都在變,教材與教法也必須與時俱進,更不要說政策與制度,隨著大家對於學習的認知,也會跟著改變。以前一試定終身的現象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管道,希望學生透過多種方式,去尋找自己的熱情與學習目標。
我看到郝哥這則故事,突然想到我的兩個學生。
第一位學生是12年國教第一屆,亂七八糟的一屆,那時候考上高職第一志願汽修科,這個選擇也許和家裡的工作有關。但是念了之後發現,他其實不感興趣,頓時有點喪失目標,當同學準備統測之時,他其實已經選擇先進社會工作,接著當兵、準備考試,在這過程中又逐漸找到目標,最後決定考會計系。
另一個學生,是班上第一名畢業,原本要唸普通高中,最後選擇念第一志願高職,也和同學約定好,一起認真唸書,希望可以考上「台科大」。結果三年後,同學考上大學後回來找我,唯獨他沒出現,這時候我才知道,他一直對「戲劇」很有興趣,所以決心往這個目標邁進,去考相關科系,甚至參與劇團演出。
以前的我,可能還沒有辦法接受,總覺得設定好目標,勇往直前就對了,變動是很有風險的!
但是,我現在看這些學生的選擇,我突然間很佩服他們的勇氣,至少他們很勇敢去正視自己想要的,以及自己不想要的,這通常都要經過思考和嘗試,才能下的決定,尤其這個決定,又是有一點背離大眾認知時,他們又更需要有勇氣去與家人和自己溝通。
改變,是正常的一件事,萬事萬物皆如此,唯一不變的一件事,就是無時無刻都在變。(這又讓我想到蘇軾的赤壁賦~)
只有抱持開放的心胸,坦然面對,不固守也不執著,因應時局而修之,我想才是應變之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2會員
293內容數
寫作是需要長時間訓練,希望用這個方式,建立每天良好的寫作習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徐曉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學習成績好或者不好,是一個結果。考試只是用來驗證學習成績好壞的一個指標而已。改變或隱藏這個指標,並不會影響學習成績不好這個結果,結果是沒有辦法改變的。眾生害怕結果,就想去改變結果。但是,真正應該思考的是,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
大部分人每天光是上班就已經耗盡了一天的能量,這是事實。 我想,可能唯有熱愛,方能持久。做事精力旺盛、充沛的前提是你熱愛你當下正在做的事情。有了這個前提,每一天都充滿了希望,每一天都想比前一天做得更好、更精彩一點。
當我在教面試技巧的課程時,我發現80%以上的學員,都只把準備的專注力放在:「我到底要說些什麼、我要怎麼自我介紹」,而忽略了外在第一印象的影響力。 表達力不僅是口語表達,一個人的整體表達力,從外在的非語言訊息就已經決定了對方是否會想要進一步跟你連結的關鍵。
只有尊重孩子的選書自由,閱讀這件事才從此有了樂趣和興趣,體會在浩瀚書海裡和自己有興趣的書相遇,是一件多快樂的事!當我們尊重每個孩子有選擇閱讀的自由時,我們才真正做到:「允許孩子成為他自己。」
在交流的過程中,他一直告訴我,他人生之所以成功,關鍵在於「願意」兩個字。因為「願意」,很多原以為做不到的事情,到頭來你會發現,其實只是自己「認為」做不到,只是在自己的「邏輯」裡面認為非你能力所及。
假如我們都站在這個位置,沿著同一個方向往路口跑,看誰先到,這叫「競」。如果我站在路口,你站在這個位置,我們面對面同時往中間跑,等會合時,看誰跑的路更多,這叫「爭」。
學習成績好或者不好,是一個結果。考試只是用來驗證學習成績好壞的一個指標而已。改變或隱藏這個指標,並不會影響學習成績不好這個結果,結果是沒有辦法改變的。眾生害怕結果,就想去改變結果。但是,真正應該思考的是,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
大部分人每天光是上班就已經耗盡了一天的能量,這是事實。 我想,可能唯有熱愛,方能持久。做事精力旺盛、充沛的前提是你熱愛你當下正在做的事情。有了這個前提,每一天都充滿了希望,每一天都想比前一天做得更好、更精彩一點。
當我在教面試技巧的課程時,我發現80%以上的學員,都只把準備的專注力放在:「我到底要說些什麼、我要怎麼自我介紹」,而忽略了外在第一印象的影響力。 表達力不僅是口語表達,一個人的整體表達力,從外在的非語言訊息就已經決定了對方是否會想要進一步跟你連結的關鍵。
只有尊重孩子的選書自由,閱讀這件事才從此有了樂趣和興趣,體會在浩瀚書海裡和自己有興趣的書相遇,是一件多快樂的事!當我們尊重每個孩子有選擇閱讀的自由時,我們才真正做到:「允許孩子成為他自己。」
在交流的過程中,他一直告訴我,他人生之所以成功,關鍵在於「願意」兩個字。因為「願意」,很多原以為做不到的事情,到頭來你會發現,其實只是自己「認為」做不到,只是在自己的「邏輯」裡面認為非你能力所及。
假如我們都站在這個位置,沿著同一個方向往路口跑,看誰先到,這叫「競」。如果我站在路口,你站在這個位置,我們面對面同時往中間跑,等會合時,看誰跑的路更多,這叫「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疫情開始幾年沒見的朋友,再次相約卻收到將移居外地的消息。 朋友是名律師,育有三名兒女,放下專業身分,為小孩的教育發展移居。 「就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她說到加拿大做全職媽媽,老公大概找份倉務員的工作,能應付生活基本開銷即可。 我問:「會捨不得自己的事業嗎?」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前言 在月初,我發表了一篇名為《一切始於改變》的文章,裡面提到了一些我基於「做過的事造就了今天的自己,而做那些尚未做過的事才有可能造就和現在不一樣的、未來的自己」這樣的想法所做出的一些改變。 只是後來我回憶起自己在開始做出改變之前的狀態,才後知後覺意識到:其實做出這些改變並沒有像看上去那樣水到渠
前幾天因為一些事情 自己很糾結找學姊談 學姊說這就是想法而已,去處理就可以解決,然後我就說確實是也考慮直接行動了,但是又開始有很多的想法,學姊就說 你腦袋不能停一下嗎?
Thumbnail
某日,接到家長來訊,詢問將孩子轉學的可能性。 因為事情複雜,所以我們後來通上電話,用口頭直接講,比較清楚。 小T媽媽:「老師,我們在想,是不是讓小T轉到高職,念餐飲科好了?」 「他當初就是想念餐飲,只是我和他爸爸覺得,高中還是比高職好,所以才希望他先念高中,大學以後,自己若還是對餐飲有興趣
    「一直做同樣的事,卻希望看到不一樣的結果」──發現其中的矛盾嗎? 例如:你總是拒絕別人靠近、與人保持距離,卻希望有好人緣!可能嗎?!     記得改變才能讓結果不同。例如:要開始每天回家真的規律讀書,段考成績才有可能進步。     如果你想要有不同的結果,就開始做不一樣的事吧!只要開始
Thumbnail
「人生課題」 人生中,我們總是面臨無數的選擇,每個選擇都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回頭看看,今天的我們就是過去選擇的結果。有些人因為不滿意原來的工作,選擇到國外念書,成為了“海歸”。這個決定需要提早進行,只有早早準備,才能在學成歸國後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慢慢升遷。 說到爸媽,他們的身體也逐漸老去。以前能夠
Thumbnail
我常常在懷疑,是否做出一個錯誤的選擇,就會影響到之後的成就:當大多數的人都告訴你,你讀的這個科系未來找工作會很難找,系上的老師也會告訴你,連在上課時,課程也傾向於考公職這條路:我思考了很久最終還是沒有選擇加入這條路,你永遠都有選擇權,你知道如何做決定,這句話使我徹底的醒悟。 每天我們都要面臨大大小
Thumbnail
為了因應時代快速的變遷,教育體制早已有了大幅的變化。 教育部長潘文忠也深刻體會到,教育界面臨的,會是更多翻天覆地的改變,因此教育部不斷鬆綁制度的限制。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疫情開始幾年沒見的朋友,再次相約卻收到將移居外地的消息。 朋友是名律師,育有三名兒女,放下專業身分,為小孩的教育發展移居。 「就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她說到加拿大做全職媽媽,老公大概找份倉務員的工作,能應付生活基本開銷即可。 我問:「會捨不得自己的事業嗎?」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前言 在月初,我發表了一篇名為《一切始於改變》的文章,裡面提到了一些我基於「做過的事造就了今天的自己,而做那些尚未做過的事才有可能造就和現在不一樣的、未來的自己」這樣的想法所做出的一些改變。 只是後來我回憶起自己在開始做出改變之前的狀態,才後知後覺意識到:其實做出這些改變並沒有像看上去那樣水到渠
前幾天因為一些事情 自己很糾結找學姊談 學姊說這就是想法而已,去處理就可以解決,然後我就說確實是也考慮直接行動了,但是又開始有很多的想法,學姊就說 你腦袋不能停一下嗎?
Thumbnail
某日,接到家長來訊,詢問將孩子轉學的可能性。 因為事情複雜,所以我們後來通上電話,用口頭直接講,比較清楚。 小T媽媽:「老師,我們在想,是不是讓小T轉到高職,念餐飲科好了?」 「他當初就是想念餐飲,只是我和他爸爸覺得,高中還是比高職好,所以才希望他先念高中,大學以後,自己若還是對餐飲有興趣
    「一直做同樣的事,卻希望看到不一樣的結果」──發現其中的矛盾嗎? 例如:你總是拒絕別人靠近、與人保持距離,卻希望有好人緣!可能嗎?!     記得改變才能讓結果不同。例如:要開始每天回家真的規律讀書,段考成績才有可能進步。     如果你想要有不同的結果,就開始做不一樣的事吧!只要開始
Thumbnail
「人生課題」 人生中,我們總是面臨無數的選擇,每個選擇都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回頭看看,今天的我們就是過去選擇的結果。有些人因為不滿意原來的工作,選擇到國外念書,成為了“海歸”。這個決定需要提早進行,只有早早準備,才能在學成歸國後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慢慢升遷。 說到爸媽,他們的身體也逐漸老去。以前能夠
Thumbnail
我常常在懷疑,是否做出一個錯誤的選擇,就會影響到之後的成就:當大多數的人都告訴你,你讀的這個科系未來找工作會很難找,系上的老師也會告訴你,連在上課時,課程也傾向於考公職這條路:我思考了很久最終還是沒有選擇加入這條路,你永遠都有選擇權,你知道如何做決定,這句話使我徹底的醒悟。 每天我們都要面臨大大小
Thumbnail
為了因應時代快速的變遷,教育體制早已有了大幅的變化。 教育部長潘文忠也深刻體會到,教育界面臨的,會是更多翻天覆地的改變,因此教育部不斷鬆綁制度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