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寄託與失落」:生命裡間接的、延遲的、行為的、不說的,寄附的愛

2023/08/1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一)長筷子的情感文化:優先照顧他人

你有聽過「長筷子」的故事嗎?

地獄裡圓形桌,所有人圍坐,然每個人筷子都是一公尺長。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菜,所有人拿起一公尺的長筷子夾食物,卻無法往自己的嘴巴塞,還因為筷子太長,互相碰撞、互相干擾,食物掉滿地,吃不到還互相責怪。

天堂的場景一樣,筷子也一樣長,但所有的人把菜夾起來,都先餵對方吃:「來,給你!」,他們互相餵飽了一個人,再合力餵飽下一個,大家都飽足也和樂融融。

這故事的寓意是不要自私、競爭、計較,互為對方著想,就是生活在天堂中了,對嗎?

然而,這也正好形容我們的情感文化,我們被教導為手上只有那雙長筷子,你必須在情感上先照顧他人、餵飽他人,接著,才輪到你被照顧。如果你先照顧自己(自私自利),那將不會有好下場,而且拖累一整桌的人。

因此文化裡情感需求被隱藏,你不能、無法,後來也不會去索求什麼(以避免自己看起來自私,又麻煩到別人)。童年經驗除了上幼兒園前的那段任性、純真歲月,後來就都是「情感匱乏」。父母(照顧者)不會承接你的開心、會譴責你的生氣、會否定你的難過,但數落後沒多久又會買你愛吃的食物,把物質當成愛。

『沒有直接的肯定與讚賞,但間接會給食物和金錢』這些便是文化裡「間接的、延遲的、行為的、不說的,寄附的愛」。

這是文化下的常規表現,但靠直觀的孩子不太能理解,他們「是相信」父母愛他們才會有這些行為(包括處罰)。直到某天成人或當父母後,才理解父母的心情,然後也沿用寄附的愛。

但在未理解之前,不夠滿足的孩子便自然地「外求」,寄託在「談感情」上,那是直接、強烈的感受。孩子談感情也沿用「長筷子」的信念--間接的、延遲的、行為的、不說的,寄附的愛:先照顧他人,並「寄託他人回饋他付出的感情」


(二)情感寄託

「寄託」:把理想、希望、情感等交付在某人或某種事物上,是潛藏的。

情感寄託的潛規則是,「想得到愛,你要先愛別人」。你認知到「愛」是先付出,一種有條件的交換,你對他好,日積月累,希望有天他能感動到,也對你好。而在他「尚未認定你之前」,你在心中形成了「對他的感情寄託」。

把情感寄託在一個人身上,只有一個人,像是尋找歸屬,像是信仰。能讓生活有目標,全力以赴,跟談戀愛很像。寄託可能是單方面的,期待著有天修成正果,成為互相寄託的歸屬。


(三)失落

寄託的公式又不是絕對,當然也會落空,產生失落。

「失落」是原來有的東西沒有了,或者原來期待有的東西不一樣了。

你期待會中獎結果沒有,你期待是美景結果不如預期,你覺得物超所值結果好像被騙…這些是「物的失落」。你期待他是好主管結果人很勢利,你期待有好服務結果很糟,你期待教授誇獎你結果來罵人…這些是「人的失落」,對人設上的失落。

失落最難捱的,是「關係的失落」及「意義的失落」,兩者又有關連。人類需要彼此連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孤立一人時,沒有辦法完成什麼,也失去生活的意義。那種打擊很大,不是簡單的得不到、不適合而已。

「關係的失落」:失戀、失去家人。當他們離開你的連結網時,會有一種被掏空的感覺,類似地基不在,房子就搖搖欲倒。那空洞太難受了,像是黑洞,把所有已設好的生活全部崩毀、吸入、抽空,你會失去重心,一時之間不知道要做什麼,彷彿世界只剩下自己。

如果你會這樣,表示那個寄託是你的唯一,是你期待被接住、被愛,扎根歸屬的最後機會,所以你無法承受,出現極度悲傷、失落的沮喪感。

套一句「食神」的台詞:如果以後都吃不到那該怎麼辦?

你會先大哭,停不下來。

然後開始逃避這感覺,用各種方式逃避,如一直昏睡、呆滯(不吃不睡不動),或陷入憂鬱低谷,不斷質問「為什麼是我」。另一極端是去抓浮木,以別的感覺替代空虛孤獨,如抽菸喝酒性愛、拼命投入角色不停工作(盲忙)、只要有人填空就好的新關係。否認是防禦機制,在阻斷過大的失落能量。

你不知道接下來怎麼辦?

複製文化裡「間接的、延遲的、行為的、不說的,寄附的愛」不能給你保證一定得到,也沒教你怎麼應付失落,反而最後推給你:「都是你個人的問題」,意志及抗壓不夠才得不到愛。

絕非如此,不要傻傻這樣歸咎自己喔。


(四)沒有解方可以參考,因為這些都要重建

我經歷過類似階段,所以我有經驗描述。

但很抱歉,沒有解方可以參考。

因為這些都要重建。

你要知道什麼框住了你,當你沒有複製成功時並不是你個人的問題(如果複製成功,呃,也很好)。接著重新學習認識自己:認識感受、試著坦率表達;找尋各種關係與連結(不單單只是愛情);吸收新知、訓練認知與理性生活。這些都要重建,而每個人需要的又不同。

我可以分享無效的方法,不要做:

(1)不要壓抑情緒,日後它會反撲的更嚴重

(2)不要純理性分析,那是假象

(3)不要責怪自己,事情不會變好

我覺得比較有效的方法:

(1)找人聊聊、哭一哭,你需要有人接住你的脆弱,理解你的悲傷,情緒辨識靠互相回應與對照而成長

(2)與人對談,整理你的故事,詳細瞭解「你在寄託什麼、期盼什麼」這件事(3)換個環境放空。去散步、旅行,目的是放空,讓身心暫時脫離「寄託以外」的其他事

(4)維持紀律並等待。繼續你目前的生活,可以請假但不必全停止,你需要時間讓內在沉澱、匯流、變化,現在不會有答案,所以就先等待,但要維持探索的紀律,讓時間完成滴水穿石的效果。


看清與理解這個隱形的罩子,寄附的愛變數太大,情感教育沒人教就自己學,起初可能會有過去被破壞的尷尬與不知所措,但隨著重新認識自己的接納與行動,你會逐漸建立起屬己的個人價值,就像第二人生一樣,而且永遠不會太遲。

230會員
161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