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字真經讀經筆記》-3
「舍利」一詞典出《浴佛功德經》,指涉有二,一指「身骨舍利」,即一般大眾熟知的「舍利子」;二指「法頌舍利」,這個相對陌生的名詞實即「經典」。
但凡對佛教稍有涉獵,對舍利子與修持工夫的聯結,應該略有所聞。《金光明經》點明舍利子乃「無量六波羅蜜功德所熏」,「六波羅蜜」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同一部經中還有類似的說法,「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戒、定、慧」合稱「三無漏學」,仍然是佛教的基本功課。二者用語略有出入,其實立意無二,都在說明舍利子是修持有成的結果。
佛教的修持,一般咸認是修性不修命,專從心性下手,無意在肉體下工夫。然而身心本是一體,心性修煉有成,最後依然滲透到肉身。果結在肉身,即身骨舍利──舍利子;外發為言教,那就是智慧透顯的法頌舍利──經典了。
《廿字真經》以「舍利耀煇」開篇,與《奮鬥真經》起始的「繽紛法雨,燦爛慧日」異曲同工。經壇開啟,經文啟誦,有如暗夜中迎來一道光亮,剎時照徹萬物,此是此,彼是彼,了了分明,一清二楚,再無模稜兩可的可能。
世間多以為誦經之利在得「福」,透過誦經援引仙佛的加持。如是認知不算大錯,但畢竟有失究竟。更貼切,或更為根本的說法,應是「福慧雙修」,而且福與慧二者未必是平行的並列關係,而是慧先福後。袁了凡說是:「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無形世界降賜福報,送上門的大禮通常不是一般想像的「福」,而是「慧」。智慧一開,自有能力創造福報。
平心而論,如此迂迴的進路固然符合天道之常,可在人間未必討喜。更廣為普羅大眾熱烈擁抱的,往往是立即的感應。君不見,香火鼎盛的往往是傳說中有求必應的「神」廟,信眾這廂持香喃喃祝禱,可不是祈求佛菩薩為弟子開啟智慧好來自營福報,而是直抵福地洞天,掏寶入袋之後揚長而去。即便是《金光明經》,點明舍利來自六度與戒定慧之後,接著便指出禮敬舍利可得「無上福田」,個中不無循循善誘的味道。唐代大文豪韓愈為了阻止憲宗把迎佛骨搞成全民運動,上書勸諫,差點賠上老命,正足以從側面反映出祈福早已是深入人心的信仰。
就人道的角度來看,解決困厄如果是迫在眉睫的需求,以此作為接引信眾的方便法門,不妨視作仙佛的慈悲與善巧。《廿字真經》經末就有「能濟三途苦」、「能解十災厄」這種極其入世的祝願。基督教在台灣傳教之初,曾被冠上「麵粉教」的謔稱,源於普遍貧困的時代環境,吸引三餐不濟的大眾走進教堂的,通常不是形而上的福音,而是形而下的麵粉。星雲大師初到台灣宜蘭傳法,為了吸引當地民眾進到「外省和尚」主持的佛寺聽經,不惜亮出烹調的好手藝,端出可口的大鍋麵,藉此開啟弘法之門。
不論是「神愛世人」還是「聞聲救苦」,落實到人間往往依靠更為實際的物質。不管是麵粉還是大鍋麵,眾生原本只是為了肚子進門,此後有幸一門深入,眼睛所見,心中所感,就不再只是形而下的物資,而是耶穌基督或佛菩薩的博愛精神了。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 #天帝教 #黃敏警 #黃靖雅老師 #心靈 #天人日誦廿字真經 #經典 #廿字真言 #舍利耀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