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教育,不是學校說了算!──《自主學習大未來》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上學=教育?

「你受過幾年的教育呢?」「你的教育程度是什麼呢?」當有人這樣問,我們通常會回答上學的時間以及最高學歷。然而,如果廣義地來看「教育」,它不必然要與「學校」掛勾。若教育是引發人類探索事物的熱忱及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之整體歷程,那將人們按「有無上學」來劃分為「受教育」與「未受教育」,其實沒有辦法讓我們更深入看見一個人的學習歷程。例如,早餐店阿姨可能沒有高等教育學歷,但她具備驚人的算術、會計、溝通、時間管理、商業經營等能力。
事實上,很多學校是「反教育」的,因為它們並沒有引發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反而硬塞了很多與生活無關的知識,讓學生花了極大的時間在考試、背誦、重複(然後再忘記)。晚間的親子時光被繁重的回家作業佔據,孩子的學習只是為了升學。他們學會「敷衍了事」,玩一個講求順從與標準化的遊戲。這也難怪,很多大學生畢業後還是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可以做什麼、還想要學什麼。
「我發現自己也許在學校表現優異,但我並沒有覺得受到充足的教育。」
其實,長大後的我們,內心深處都知道,真正的教育與學習總是超越了學校,但我們鮮少思考,為什麼我們還是要花這麼多時間、資源與心力把孩子放在學校。如果把這一萬多小時的時間拿來探索自己的興趣、閱讀自己喜歡的讀物、當個小學徒培養實作技能,那我們的時間是否會變得更有意義、人生變得更充實呢?
教育,不是學校說了算。這就是《自主學習大未來:家長最想知道、認識自學的第一本指南》Unschooled: Raising Curious, Well-Educated Children Outside the Conventional Classroom)要表達的要旨。本書作者是著名的教育政策作家凱莉‧麥可唐納(Kerry McDonald),也是一位帶四個孩子自學的媽媽。她透過自身的自學經驗,質疑學校對教育的假設與產生的弊病,並提出「無校自學」(unschooling)的替代方案,介紹了不少有趣的教育方式,邀請我們一起思辨教育的未來。

不上學可以嗎?談談「無校自學」(unschooling)

什麼是無校自學呢?有別於把學校課程搬進家裡的「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無校自學強調「沒有學校的學習方式」,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按照他們的興趣來學習任何他們想要探索的事物,因此又被稱為「自主教育」(self-directed education)。
「無校自學反映了教育的這個意義,專注在學習者的自主性,並擺脫了學校教育的制度,包括擺脫在家複製學校的概念。經由無校自學,學習成為一種內在的、個人的、持續的教育過程。」
沒有學校的課程,孩子到底要怎麼學習?他們真的可以順利適應社會嗎?沒有大人為孩子設定學習目標,他們難道不會耍廢、浪費時間嗎?
作者一一打破我們對學校教育習以為常的假設與迷思,並主張孩子沒有我們想像中得那麼被動且無能。
很多人以為,人要學習,一定要透過教導者傳授課程,並在特定的時間內學習特定的內容,運用特定的教材,且為了特定的學習成果設計特定的評量方式。這樣的學習方式假設,人應該花大部分童年的時間被動地吸收大人給予的知識,並認為孩子沒有能力選擇要學什麼、跟誰學、何時學、如何學。換言之,他們不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步調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然而,真正的學習不在於被動地吸收,而是主動地理解、探索。由於每個人的學習歷程差異甚大,我們不應該用同一套標準去檢視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否在「軌道上」。
事實上,在學校「表現好」的學生,不代表他真的理解或對某科目有興趣,往往是代表他比較會考試。作者指出,學生往往會在夏天時發生「暑期滑坡」(summer slide),忘掉了前一個學期上課的內容。這顯示出,學校教育教給孩子的,大多是記憶與考試的能力,而非學習的能力。
作者進一步指出,當我們發現孩子的學習動機低落,往往將這些問題歸咎到現代年輕人懶惰、缺乏毅力、不獨立、沒有上進心,而非去檢討學校教育的體制本身。這體制迫使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想法、興趣不重要,當然會造就一群低度學習動機的孩子。

自然的閱讀與算術

不過,如果沒有學校,我們該怎麼教小孩閱讀與算術?怎麼引導孩子進一步探索他有興趣的事物?
作者引用了不少案例與研究指出,人的閱讀與計算能力存在發展上的差異,有些人比較早學會,有些人則比較晚。重點是,就算沒有學校教育的常規課程,只要提供豐富的環境,孩子依然能自然地學會閱讀與算術。例如,作者便在孩子們小時候唸書給他們聽,帶他們上圖書館、博物館,沉浸在閱讀的氛圍中。當其中一個孩子對搖滾樂有興趣,她便將歌詞印下來,讓他在聽音樂時可以專注地閱讀歌詞。由於興趣讓理解的動機更加強烈,因此這樣的閱讀才是真正自然的「主動閱讀」。算術也是如此,重點是讓孩子覺得數學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在採買、看食譜、用碼表、看天氣預報等時機,跟孩子解釋數字所代表的意義。
但無校自學不意味著孩子不上任何課程,而是重視孩子學習的自主性。事實上,現在有很多自學生善用科技,大量地運用線上課程來學習自己想學的東西。無校自學也不代表家長要辛苦地單打獨鬥。例如,有不少自學資源中心整合體制外的教育資源,為孩子開放豐富的學習環境與課程,讓自學生自由地選擇參與,也可以促進同儕間的社交網絡。
不過,要踏上自學的道路,除了家庭成員要有共識、對孩子的教育有想法,也相當程度仰賴家庭的階級優勢,包括足夠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對於雙薪勞工階級家庭或單親家庭,走體制外教育冒得風險可能更大,這是我覺得本書鮮少提及的部分。當然,已有不少體制外的教育機構運用公家的資源,打破階級與種族的藩籬,讓自學不再強化不平等的童年,而是能打造人人都負擔得起的教育。

培養無校自學的心態

回到台灣的脈絡,2014年實驗教育全面合法後,實驗教育的總人數年年升高,目前已有2萬多名學生採取這樣的教育模式。當然,這不代表每個參與實驗教育的家庭真的都有無校自學的精神,很多家長還是以「體制外教育」之名施行更加競爭的學業競賽。不過,這樣的趨勢也呈現了教育的轉向,使得政府、學校與家庭重思教育的意義。
讀到這邊,大家或許會認同自學教育的理念,也同意學校真的有很多問題。但是,不是每位家長都有足夠的教育程度或經濟能力帶孩子自學,很多雙薪家庭依然不得不依賴學校。這樣的話,我們又該怎麼去改革現在的教育體制呢?
作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角度,我認為值得大家參考。她認為,無校自學可以成為一種「心態」,讓家長在思考孩子的教育時盡量「去學校化」。例如,我們可以用批判性的眼光認清學校的歷史地位並了解其限制;呼籲學校不要出太多課後作業,要求更多的自由玩耍時間;花多一點時間陪伴孩子去附近的圖書館或博物館閒晃;或是努力保護孩子在街頭玩耍的權力。我也聽聞過不少家長跟我分享,他們會跟老師討論「罰寫」的合理性,建立更正向的學習方式。
簡言之,當我們不把學校教育的價值觀照單全收,願意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便是參與在教育改革的行列中

結語:我們需要的是受過教育的公民

根據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許多目前熱門的職業與技術,在過去十年並不存在。當我們離開了工業時代,邁向以創新為主導的時代時,便不能用過去工廠化的思維來強迫孩子進行標準化的學習。在資訊唾手可得、機器人取代技術性工作與瞬息萬變的年代,我們應該要培育孩子的創造力、自主性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不是靠升學考試可以獲得的事物。
「創造力、活力、好奇心、發明力,這些人類天生的傾向,是我們因應新的想像力年代必須具備的特質。好消息是我們不必去教這些特質;我們要做的是停止摧毀這些特質。每個孩子身上原本都存在這些特質。我們的工作是滋養它們、支持我們的孩子,讓他們保有最有創意、活力滿點、好奇、愛想點子的天性。孩子已經擁有這些天賦,我們千萬不要剝奪。」
《自主學習大未來》固然是一本教家長如何帶孩子自學的指南,但我覺得更有價值的是,讓我們再思學校教育不足的地方,並邀請我們以更活潑、更自然、更貼近以孩子本位的思考去實踐下一代的教育。
我們需要的是受過教育的公民,而非上過學的公民。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為何人類如此殘忍? 今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發動了震驚全世界的戰爭行動,讓無數人流離失所並死在砲火的摧殘中。我們雖處在科技發達、醫療進步、教育普及的文明世界,但戰爭依然如影隨形地綑綁著眾生的生命。我們一方面自詡為有智慧與理性的物種,另一方面卻毫不留情地大規模殘害自己的同胞。 在動物界中,唯有人類
天堂這麼好,為什麼現在不去死? 有一次教會主日學上課的時候,有一位小孩問老師:「如果基督徒死後會上天堂,那為什麼現在不直接自殺就好,如果天堂這麼好的話?」 如果是你,會怎麼回答呢?(以下開放100種解答) 老實說,這個孩子問得好極了,因為那也是我從小到大一直都有的困惑。既然基督徒說的「得救」在於死後
越追求快樂,反而越不快樂 你是真正的快樂嗎? 現代社會鼓勵我們自我實現、活出自我,追尋屬於自己的快樂。「你值得擁有,你應該享受,你可以變得更快樂。」 然而,當我們將追求快樂視為一連串的愉悅經驗,常會引來轉瞬即逝與空虛的感受。因為我們總是覺得不滿足,總是覺得比起別人,我還「不夠快樂」。所以弔詭的是,我
《童年與解放》可說台灣教育哲學的經典,這本近30年前出版的書,至今閱讀仍不覺得有任何過時之處。作者黃武雄教授是台灣教育改革的推手,撰寫不少擲地有聲的教育論著。在本書,他旁徵博引,從人本教育的觀點探討兒童的發展、教育的本質與人的生命,並批判知識的異化如何使人不再成為其自身的目的,而是淪為教育體制、國家
讓教會大崩潰的哲學家:斯賓諾莎 「關於這本褻瀆上帝的書,我方代表已採取一切必要之舉措,於荷蘭法院第一次開庭時公開批判此書,並正等待後續結果。基督教會對於這本淫穢的書籍深感厭惡……我們要求政府強力鎮壓此書,並立法禁止此書以及其他所有褻瀆上帝之書籍的出版。」[1] 究竟哪本「淫亂」的書籍,引起1670年
說到唐鳳,大家應該不陌生。現任數位發展部部長的她,是一位科技奇才,也是首位跨性別行政院政務委員,更是思考敏捷、談吐幽默的領導者。 被譽為自學天才的唐鳳,兒時經歷了什麼樣的教育歷程,讓她用更廣闊的世界觀來思考自己的人生?她是如何建構自身的知識系統,面對複雜多端的未來?她怎麼理解時間管理與團隊工作,好讓
為何人類如此殘忍? 今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發動了震驚全世界的戰爭行動,讓無數人流離失所並死在砲火的摧殘中。我們雖處在科技發達、醫療進步、教育普及的文明世界,但戰爭依然如影隨形地綑綁著眾生的生命。我們一方面自詡為有智慧與理性的物種,另一方面卻毫不留情地大規模殘害自己的同胞。 在動物界中,唯有人類
天堂這麼好,為什麼現在不去死? 有一次教會主日學上課的時候,有一位小孩問老師:「如果基督徒死後會上天堂,那為什麼現在不直接自殺就好,如果天堂這麼好的話?」 如果是你,會怎麼回答呢?(以下開放100種解答) 老實說,這個孩子問得好極了,因為那也是我從小到大一直都有的困惑。既然基督徒說的「得救」在於死後
越追求快樂,反而越不快樂 你是真正的快樂嗎? 現代社會鼓勵我們自我實現、活出自我,追尋屬於自己的快樂。「你值得擁有,你應該享受,你可以變得更快樂。」 然而,當我們將追求快樂視為一連串的愉悅經驗,常會引來轉瞬即逝與空虛的感受。因為我們總是覺得不滿足,總是覺得比起別人,我還「不夠快樂」。所以弔詭的是,我
《童年與解放》可說台灣教育哲學的經典,這本近30年前出版的書,至今閱讀仍不覺得有任何過時之處。作者黃武雄教授是台灣教育改革的推手,撰寫不少擲地有聲的教育論著。在本書,他旁徵博引,從人本教育的觀點探討兒童的發展、教育的本質與人的生命,並批判知識的異化如何使人不再成為其自身的目的,而是淪為教育體制、國家
讓教會大崩潰的哲學家:斯賓諾莎 「關於這本褻瀆上帝的書,我方代表已採取一切必要之舉措,於荷蘭法院第一次開庭時公開批判此書,並正等待後續結果。基督教會對於這本淫穢的書籍深感厭惡……我們要求政府強力鎮壓此書,並立法禁止此書以及其他所有褻瀆上帝之書籍的出版。」[1] 究竟哪本「淫亂」的書籍,引起1670年
說到唐鳳,大家應該不陌生。現任數位發展部部長的她,是一位科技奇才,也是首位跨性別行政院政務委員,更是思考敏捷、談吐幽默的領導者。 被譽為自學天才的唐鳳,兒時經歷了什麼樣的教育歷程,讓她用更廣闊的世界觀來思考自己的人生?她是如何建構自身的知識系統,面對複雜多端的未來?她怎麼理解時間管理與團隊工作,好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想申請自學卻無從下手嗎?沒關係由我這個在家自學生手把手教你(聽起來好像推銷喔XD),棕枝想申請自學我們需要來了解自學是什麼?又有何區別。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上學的目的與意義,並提供了個人的學習心得以及傳承給下一代的教育理念。
Thumbnail
前陣子聽了台大教授葉丙成在Podcast上,談到現在的教育制度已經遠遠跟不上世界變化的速度,其中的關鍵除了老師以外,更重要的是家長們 身為一個父親,對於葉教授所說的「轉換父母對教育的KPI」深有同感,很多爸媽總覺得人生的決勝點在孩子的18歲,只要讓孩子考上一間好的大學,當父母的KPI就達成了
Thumbnail
為了自我實現而學習,探求人生意義;自古至今,學習的意義與人生需求息息相關;從先秦時期的個人修養,到香港的教育自由,教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然而,仍然還有許多地區的人無法獲得教育,教育對於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Thumbnail
這篇文章觀察加拿大公立小學的教育制度,探討學校功課的少與多對孩子的影響,提出反思教育現象的觀點。
學校教育是教了很多,但獨漏了教我們這個最重要的賺錢技能,父母最大的課題,是陪伴他們,而不是規劃他們的人生
Thumbnail
在人工智慧時代,孩子的教育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學校的課堂之中,家庭教育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侷限了孩子們的發展空間,過度強調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自學能力不僅是為了應對當前的教育體制,更是為了孩子未來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和工作環境時能夠自如應對。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
Thumbnail
你想申請自學卻無從下手嗎?沒關係由我這個在家自學生手把手教你(聽起來好像推銷喔XD),棕枝想申請自學我們需要來了解自學是什麼?又有何區別。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上學的目的與意義,並提供了個人的學習心得以及傳承給下一代的教育理念。
Thumbnail
前陣子聽了台大教授葉丙成在Podcast上,談到現在的教育制度已經遠遠跟不上世界變化的速度,其中的關鍵除了老師以外,更重要的是家長們 身為一個父親,對於葉教授所說的「轉換父母對教育的KPI」深有同感,很多爸媽總覺得人生的決勝點在孩子的18歲,只要讓孩子考上一間好的大學,當父母的KPI就達成了
Thumbnail
為了自我實現而學習,探求人生意義;自古至今,學習的意義與人生需求息息相關;從先秦時期的個人修養,到香港的教育自由,教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然而,仍然還有許多地區的人無法獲得教育,教育對於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Thumbnail
這篇文章觀察加拿大公立小學的教育制度,探討學校功課的少與多對孩子的影響,提出反思教育現象的觀點。
學校教育是教了很多,但獨漏了教我們這個最重要的賺錢技能,父母最大的課題,是陪伴他們,而不是規劃他們的人生
Thumbnail
在人工智慧時代,孩子的教育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學校的課堂之中,家庭教育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侷限了孩子們的發展空間,過度強調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自學能力不僅是為了應對當前的教育體制,更是為了孩子未來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和工作環境時能夠自如應對。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