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一切都能被我們弄明白了,那我們會失去很多飽含熱淚的瞬間。」——《一隅有花 Withering Calendar》
晚上一邊聽著薩提爾的李崇義老師分享「打開覺知的對話」,裡面談到接納,邊聽得過程邊覺得諷刺,因為就在今晚陪Q寶唸書的過程,我才剛經歷了一場不接納。
起先他拿出一張80幾分的數學考卷給我簽名,我還不以為意,「我都是粗心,不是不會。」他大概猜到我要問什麼,先自己回答了,接著他又拿了一張80幾分的英文考卷出來,這時候我有點不開心了。不開心的原因倒不全是因為成績,而是這幾週的假日,他都跟爸爸很開心的出去抓寶可夢,我既沒看到他念書的過程,又看到這樣的成果,很顯然他忘記之前跟我的約定。
我始終認為自由是搭配自律的,所以從很早以前我就跟他說好,他想要享有假日玩樂的自由,他也得負責顧好自己的功課,否則假日他的玩樂時間,我會介入陪他在家唸書。但今晚我一面在聽線上課程,又急著帶他出門復健,我其實內在空間是不夠的,當我看到第二張80幾分的考卷,當下我理智線就斷了。
我不小心又進入慣性的碎念模式,他也很直接的反應,當場用手摀住耳朵。好的很明顯進入無效對話,因此帶他去看醫生的過程中我閉上嘴,選擇繼續聽線上課。課程結束後,我問自己的生氣在說什麼?真的是因為他考不好嗎?答案很快就出來了,不是的,我真正生氣的是,他沒遵守承諾。因為我自己是重視承諾的人,因此我有一個觀點是「答應我的事情就要做到」。而我的期待是,他可以學會自我負責,知道唸書是他自己的事,這樣就能滿足我喜歡自由的渴望,我不想時時刻刻都盯著他唸書。
我用冰山跑了一下內在,接下來問自己,那我可以怎麼陪伴他學會自我負責?對話到這裡,我就知道明天該怎麼做了。我想我會跟他好好坐下來討論,他想要怎麼規劃唸書,如果我希望他當自己生命的主人,那麼我就得讓他自己決定,他想要怎麼改善他的學習狀態。
即便學習了很久,我都還是會不小心進入慣性,但現在的我在進到慣性後已不再自責,我想這可能也是一種接納,接納此刻的自己就只能先做到這樣,還無法在當下每次都好好接住孩子。那也沒關係,至少我事後整理、連結自己的速度快了很多,我也始終沒放棄,持續在學習並調整自己,這樣就夠好了。
剛好這週<幸福魔法團體>的回家功課是,每天寫三件欣賞或喜歡自己的事。今天我有欣賞自己,第一,即便碎唸也是有覺察,在對話無效時先暫停。第二,事後沒進入「我又沒做好」的自我鞭打,而是如實接納自己的生氣,好奇自己究竟怎麼了。第三,整理完自己後,也沒忘記重要的是跟兒子的連結,我帶著梳理完後有力量的自己,再回到關係中想辦法。可以用欣賞的角度看自己,我更有信心,並知道這一切都只是過程。每天只要練習進步一點點,就有機會再往幸福多靠近一點點。
也想每天練習進步一點點,往幸福更靠近嗎?有心理學者研究指出,決定一個人幸福感的原因有50%跟家族基因有關、10%跟環境有關、剩下的40%則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可以透過練習來提升幸福感的。如果你也想活得更幸福,歡迎來<幸福魔法分享會>聽故事,一起練習接納自己、邁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