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不用「好人」標籤把自己套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文化上,我們長期被教導要「為別人」存在、要掏空自己、竭盡所能的為別人付出,因此,我們成為內在匱乏、情感飢餓的人,空洞的內在、乏味無趣的人生,感受不到生命活著的意義和美好。

就因為「為別人」而活,自己成了空虛、空洞的人,於是更加不滿和埋怨為什麼沒有另一個人來「為我而活」?為我無盡付出?為我鞠躬盡瘁?於是不滿和氣憤開始四處擴散,開始無意識、激動地索討,討人情、討關注、討補償、討回報,內心長久下來的失衡和痛苦,化成無法安息的靈魂,忿忿不平,怨聲叨叨絮絮:「為什麼我要一直付出,沒有一刻是為我自己,而你們卻只顧自己,滿口要求我必須為別人。為什麼我怎麼做,怎麼忍耐都被嫌說做不夠?」

    在長期社會傳統文化下,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覺得被虧欠的心靈,不被在乎、永遠被嫌還做的不夠、沒完沒了的被要求、被批判。如果,我們只有相互的要求和索討,命令自己和別人「必須為了別人的認可而活、而付出」,那麼,環境中的人將會是無法照顧自己的「空心人」、「匱乏人」,在身心失衡及不健康的情況下,還在做所謂付出的事、還在努力為別人而活,以極度匱乏不足的狀態漠視自己、傷害自己,以為如此能成為別人口中稱讚的「好人」、「好女性」、「好孩子」等。在所有冠上「好」的身分稱呼上,皆是被認為應該不重視自己、捨己、為別人竭盡所能地提供服務、滿足需求的人,卻不被視為一個真實的人、不被重視身心健康,也不被體會和理解身心所承受的壓力和痛苦,所謂「非人」的存在,才是文化中被認可的聖人賢者。

          想想,為了當一個好人,我們如何與真實的自己失聯。

為了當一個好人,我們精疲力竭

為了當一個好人,我們精疲力竭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149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療癒時光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4.2K會員
211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的其他內容
親密關係是具有靈性的人類,因為有情感的能力,包括感受的能力、關懷的能力、付出的能力,以及心靈互動的能力,才漸漸隨著文明的發展所建構而成的。 因此,親密關係不是只著重性行為與生殖本能,而是在生理方面的安全、可信任、可坦承親近的接觸與靠近,還包括心理層面彼此的契合、交流與心意相通。
非理性認知判斷和解讀是我們情緒消耗(無論是內耗或是被他人的情緒消耗)很常見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因為非理性認知判斷和解讀往往代表著與客觀事實差異很大,又因為它是來自於主觀經驗以及個人內在的資訊處理系統,因此當一個個體慣用非理性認知判斷和解讀時,就容易產生自我中心的偏執,與無法適度彈性調整的思維。
極端的情緒就像是極端氣候,當我們經歷時如臨狂風暴雨,被席捲、被侵襲,待風雨漸停,卻要面對浩劫過後的場面,面對災難後的慘況。 極端情緒也猶如一個私人暗房,往往理智離得遠遠的,不參入。而在這個猶如恐怖屋的情緒空間裡,挾持我們的自我為人質,要我們不要輕舉妄動。 有許多時候,極端情緒又像一個恐怖情人,要
我時常聽到有人反應,晚上無法入睡,覺得內在亂糟糟的,即使學習影片或書上教的方法做點自我書寫,但寫著寫著情緒卻越來越糟,腦內責備自己的聲音無法抑制的播放,越來越雜,也越來越嚴厲。書寫後,反而覺得更累,腦袋更亂,帶著自我貶低和否定的糟糕感覺,更難安眠,即使強迫自己要睡,也是帶著胸口一團淤積的感覺..
活在現代,似乎很難遠離焦慮。根據統計,台灣平均每4個人就有1人為情緒而苦。每6個人就有一位需要透過藥物助眠,活在快速、充滿競爭壓力,且必須要不斷因應變化的現代社會,各行各業,在不同的社會角落及社會位置的人,恐怕很少不焦慮的。焦慮的形成,就生理和心理及社會層面,還有生活型態方面...
「你有的是你自己的問題。你就是你的問題所在。只要一天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犯錯,你就會一再重蹈覆轍。如果你改得掉這個問題,你就會變成另一個人。」~佛洛姆(聆聽的藝術) 這一段話,是佛洛姆談及人在關係裡,若不能意識、覺知自己的問題,就會重複地造成一樣的錯誤,產生一樣的結果,除非吧,他徹底的改變....
親密關係是具有靈性的人類,因為有情感的能力,包括感受的能力、關懷的能力、付出的能力,以及心靈互動的能力,才漸漸隨著文明的發展所建構而成的。 因此,親密關係不是只著重性行為與生殖本能,而是在生理方面的安全、可信任、可坦承親近的接觸與靠近,還包括心理層面彼此的契合、交流與心意相通。
非理性認知判斷和解讀是我們情緒消耗(無論是內耗或是被他人的情緒消耗)很常見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因為非理性認知判斷和解讀往往代表著與客觀事實差異很大,又因為它是來自於主觀經驗以及個人內在的資訊處理系統,因此當一個個體慣用非理性認知判斷和解讀時,就容易產生自我中心的偏執,與無法適度彈性調整的思維。
極端的情緒就像是極端氣候,當我們經歷時如臨狂風暴雨,被席捲、被侵襲,待風雨漸停,卻要面對浩劫過後的場面,面對災難後的慘況。 極端情緒也猶如一個私人暗房,往往理智離得遠遠的,不參入。而在這個猶如恐怖屋的情緒空間裡,挾持我們的自我為人質,要我們不要輕舉妄動。 有許多時候,極端情緒又像一個恐怖情人,要
我時常聽到有人反應,晚上無法入睡,覺得內在亂糟糟的,即使學習影片或書上教的方法做點自我書寫,但寫著寫著情緒卻越來越糟,腦內責備自己的聲音無法抑制的播放,越來越雜,也越來越嚴厲。書寫後,反而覺得更累,腦袋更亂,帶著自我貶低和否定的糟糕感覺,更難安眠,即使強迫自己要睡,也是帶著胸口一團淤積的感覺..
活在現代,似乎很難遠離焦慮。根據統計,台灣平均每4個人就有1人為情緒而苦。每6個人就有一位需要透過藥物助眠,活在快速、充滿競爭壓力,且必須要不斷因應變化的現代社會,各行各業,在不同的社會角落及社會位置的人,恐怕很少不焦慮的。焦慮的形成,就生理和心理及社會層面,還有生活型態方面...
「你有的是你自己的問題。你就是你的問題所在。只要一天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犯錯,你就會一再重蹈覆轍。如果你改得掉這個問題,你就會變成另一個人。」~佛洛姆(聆聽的藝術) 這一段話,是佛洛姆談及人在關係裡,若不能意識、覺知自己的問題,就會重複地造成一樣的錯誤,產生一樣的結果,除非吧,他徹底的改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內在的追求,是看見事物的本質及自我的價值,而不是沉溺於精神世界而忽視一切物質的生活。是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根除潛意識的認知,重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人最難能可貴的是懂得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有些事其實一直都知道,只是沒有認真面對內外在之所以衝突的原因。 真我的價值觀與小我的價值觀存在的衝突。沒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獲得幸福倘若必須依循社會所傳承下來的價值觀,那這樣的幸福是屬於我的,還是只是世人眼光應有的模樣? 我意識到社會給的框架何其荒謬。認真讀書、上好學校、找個好工作、交個好對象、結婚育兒有房有車,於是你就會幸福,退休然後過完快樂的人生。 也許走上這個路徑能不那麼迷惘,但這何嘗不是一條失去自我的道路?
Thumbnail
人永遠不會因爲優秀而被愛。真正的愛,恰恰是建立在彼此的脆弱和缺失之上,而非所謂的“優秀”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許多人會來到我們的生命中,有些人是我們的摯友、親人或重要伴侶,而有些人是過客。本文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為什麼不需要討好那些與我們無交集的人。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內在的追求,是看見事物的本質及自我的價值,而不是沉溺於精神世界而忽視一切物質的生活。是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根除潛意識的認知,重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人最難能可貴的是懂得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有些事其實一直都知道,只是沒有認真面對內外在之所以衝突的原因。 真我的價值觀與小我的價值觀存在的衝突。沒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獲得幸福倘若必須依循社會所傳承下來的價值觀,那這樣的幸福是屬於我的,還是只是世人眼光應有的模樣? 我意識到社會給的框架何其荒謬。認真讀書、上好學校、找個好工作、交個好對象、結婚育兒有房有車,於是你就會幸福,退休然後過完快樂的人生。 也許走上這個路徑能不那麼迷惘,但這何嘗不是一條失去自我的道路?
Thumbnail
人永遠不會因爲優秀而被愛。真正的愛,恰恰是建立在彼此的脆弱和缺失之上,而非所謂的“優秀”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許多人會來到我們的生命中,有些人是我們的摯友、親人或重要伴侶,而有些人是過客。本文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為什麼不需要討好那些與我們無交集的人。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