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遊戲成為教養的一部分(4):來自火星的小孩--淺談自閉症

來自火星的小孩

來自火星的小孩

不到2歲的女娃娃對什麼都沒興趣,無論捏著黃色小鴨,還是五顏六色的積木都直接無視,唯一的目標是大人口袋中的原子筆,而且拿到之後如果想要女孩放手,就是明顯帶著怒氣的表情與哭聲。

8歲的女孩活潑外向,任何熟悉的地方都成為屬於自己的王國,直接走進老師的辦公室大聲呼喚,也毫不怕生的想要看陌生阿姨的手機,找找看有沒有最喜歡的飛機影片。女孩很喜歡跟一位9歲的小姊姊一起玩,曾經聯手用一大箱樂高積木想要蓋出宏偉的城鎮,當小姊姊提出建議想要調整建築的順序時,女孩瞬間爆發了生氣與委屈的淚水,讓小姊姊不知所措呆立一旁。

9歲的男孩開心的時候非常活潑,看起來沒什麼特別,但是生氣的原因常令人哭笑不得,比較好懂的可能是堅持講故事的先後順序、堅持玩相同的玩具、堅持坐在固定的椅子上;比較難以理解的原因,包含無法接受牆壁上某個動物圖案、數學老師長的很醜、積木掉到地板上的聲音很可怕。生氣的方式包含刻意用力的走路方式,有時候也會直接動手,提醒之後用很笨拙可愛的方式連續說對不起。

11歲的男孩很像電影中的天才,熱愛閱讀而知識淵博,如果你想跟他聊天,他會抓著你描述二次世界大戰納粹進攻歐洲的細節,詢問著「你知不知道雞蛋的結構」,分享著「金字塔的建築結構」。他還是個專業的桌遊玩家,就算全英文也難不倒,不過他好像永遠不會注意到,同學一臉不耐煩與聽不懂的表情。收到班上女同學熱情告白的情書,一臉困惑的問著,「為什麼要喜歡我啊?」,看不出有任何害羞的表情,更多的是難以理解。

很小的時候可能的跡象

1.即使看到最熟悉的大人,也不太會有眼神接觸。

2.逗孩子笑卻好像沒什麼反應,也不會模仿大人的聲音與動作。

3.語言發展比較慢,例如不會模仿大人說話,1~1.5歲仍不會叫爸媽,2歲仍無法以單詞或兩個單詞的組合代表一句話。

4.可能長時間看著某個物品,或是不斷做出重複的動作,例如看著旋轉的電風扇、自己轉圈圈,對新的玩具沒什麼興趣。

5.由於孩子非常能自己一個人玩,如果很忙還可能以為很乖很好帶。

如果說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都帶著不同的磁場,這些孩子好像就很難對到適合的頻率。自閉症、亞斯伯格症、肯納兒、雨人,有好多名稱,雖然有共通的診斷標準,但是真正互動之後,其實每個孩子都非常不一樣。電影裡最喜歡的人設可能是天才怪咖,但更多時候卻非常普通,而且需要花很多時間與心力,來讓自己變的更像地球人。現在來啟動一下來自科幻片的宇宙翻譯機,感受一下這群孩子與眾不同的視野與想像吧。

只喜歡排列玩具的男孩

只喜歡排列玩具的男孩

人際互動能力—需要建立龐大的資料庫:人天生其實是擁有讀心術的,不過這裡說的並不是像電影一樣可以聽到內心的聲音,而是透過觀察與感受來判斷別人的狀態,例如眼神、表情、語氣、動作、表達內容…等,原本這項能力的強化來自於經驗的累積,所以我們常會說「閱人無數」或是類似「這種人我看多了」。對自閉症的孩子來說,這些能力卻不是理所當然就存在的,而是需要像學習公式一樣逐漸熟練,成為孩子腦中的資料庫,這樣才會看起來比較接近一般人互動的感覺,至於這些能力需要訓練的程度,每個孩子不盡相同。

1.有興趣與其他人互動的程度:從只想要獨處到仍然有交朋友的意願。

2.辨認與理解其他人心情、想法、需求的能力:難以從別人的眼神、表情、口氣、動作來判斷對方當下的狀態,即使有對話也難以理解對方情緒,也經常局限於字面上的意思,無法掌握「話中有話」或諷刺的狀況。

3.邀請其他人一起注意自己有興趣事物的能力:無法透過肢體語言來告訴別人自己正在注意的事物。

4.開啟與維持一來一往對話的能力:難以主動打招呼、閒聊,可能受限於語言表達能力,也可能在閒聊過程只顧著表達自己有興趣的內容,不會注意到別人是否有興趣或無法投入。

堅持、堅持、再堅持—專屬於自己的生活習慣: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怪癖,但是通常有能力看場合來調整,然而對自閉症的孩子來說,這些特殊的生活習慣經常是用來安撫自己的心情,也有可能是自己真的很喜歡的事物,所以如果被打斷了,就可能會引發強烈的焦慮,進而產生衝突。

1.喜歡以特定方式排列某個物品—色紙、玩偶、玩具、個人物品

2.堅持特定的規則—作息、順序、路線、行程、講好的任何規則,無法接受突然被改變。

3.對特定的事物有超乎尋常的執著—以特定方式重複操作某個玩具或物品,無法接受被打斷。

4.對不同感官刺激過度敏感或毫無感覺—光線、聲音、溫度、食物口感、衣服材質的觸感、肢體接觸、溫度…等。

這邊最後要特別強調一件事,雖然以上分享的資訊,可以幫助父母或老師觀察孩子有無自閉症的可能風險,但千萬不要看到孩子出現人際關係的問題或是很固執,就直接認定是自閉症或亞斯柏格症。如果有任何擔心,最好還是尋求專業評估,而且無論有沒有符合診斷,如何找到最適合的教養策略來幫助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歡迎來參觀臉書粉絲​專頁IG

分享幾年下來的兒童臨床工作經驗,花了很多時間沉浸在孩子遊戲中的想像世界,也同樣花了很多時間與爸爸媽媽們一起討論,期待這些故事與經驗,帶給父母更美好的教養,也帶給孩子更幸福的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