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 職場上的強者,跟「盡本分」的人有何不同?微軟高管:從一個態度決定差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來源: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6334?utm_source=copyshare

©經理人

文中提到

「影響力習慣」在書中

解釋組織內有三種類型的人

第一類是高影響力貢獻者

第二類是一般貢獻者

第三類是低貢獻者

絕大部分的人在工作時

都只展現第二類的樣貌

但是到了要檢討獎勵或升遷時

又希望得到第一類的福利

尤其是汲汲營營的人

更為明顯

有時變成一種自我感覺良好


看完文中分享的案例

讓我想到剛調職到訓部時

每天早上都會開工作管制會

高勤官都會盤點有哪些該做的事並任務分配

只要某件事情很難分處組的

就轉頭點我們處

說我們是各處室的龍頭

所以那件事就歸我們管

也常常就這樣接到不少預料外的工作

當時的情緒其實是很無奈又只能悶著做

事後有幸遇到三位優秀的處長

他們會在高勤還沒分派前

就會主動去承接這些工作

除了承接外

也會指導我們該如何執行

在回到文中的三類人

這三位處長就是第一類

在他們身上看到下面三種特質

第一多做一點點

在接收到任務時

除了基本該完成的項目外

這幾位處長都會要我們多想一下

有沒有漏了什麼項目沒做?

這些已經做了的項目還有沒有精進的地方?

目的是為了不讓訓部丟臉

而不是只完成老闆交辦的工作

在每次多想一點多做一點中

我們也在累積經驗

我的習慣會將我負責的工作

執行程序或步驟調製成電子檔

並且相同案件的檔名還會在加上日前時間

爾後有相關工作時

執行起來就會更加順手

也更容易再發現可以補強的地方


複利的部分近期也看到兩次相關文章

在執行任務的過程都沒有感覺

看到這兩篇才發現

原來我也在不自覺中有所成長

兩篇文章都用1.1的次方來形容

進步的幅度與變化

也感到現在的變化之快

如果不多努力一點

隨時會被邊緣化


第二主動心態

這也很符合20/80法則

在組織中

願意主動承擔工作或協助同仁的佔20%

大部分都是比較被動的

主動會引導我們朝正向的心態

腦中思量的都是如何解決問題

如何做到更好

被動則是相反

容易出現埋怨、推託的情緒

我也不常是主動的人

也會有工作忙不完了

別再煩我的情緒

但是在這三位處長的帶領下

慢慢學會主動承擔

會主動協助同仁

會願意把自己放在首參的角色

讓同仁都能共同進步


第三學習心態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很常在跟那三位處長報告事情時

看到他們正在看準則

隨時都在掌握工作上的資訊

反觀自己

有空就在滑手機

直到當教官時

才感受到自己知識的薄弱

也才比較有在看書

雖然都有持續在學習

尤其這一年來

參加了不少課程

但是

越學會越感到不足

看了文中提到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每日看500頁的書

再反觀自己連零頭都沒有

就更應該好好來紮實閱讀了

另外

學習不只在書本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看人要看優點

「思其賢」

「先達者勝」

不懂就問

問了才會有收穫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江柏輝(白光)的沙龍
29會員
120內容數
學而有用,學以致用
2024/01/19
文中提到 事情的成敗 都會有下面兩種控制觀 內在-問題出在自己 外在-問題出在外部(環境、命運) 不管偏向哪一種 都不太客觀 要能練習平衡的雙控 也建議我們練習不抱期望的過一天 也可以製作提醒小卡來遠離負面思考 近期常聽到「冒牌者症候群」 很多時候我們要學習 一、客觀看待 二、放下期待 三、懂得等待
2024/01/19
文中提到 事情的成敗 都會有下面兩種控制觀 內在-問題出在自己 外在-問題出在外部(環境、命運) 不管偏向哪一種 都不太客觀 要能練習平衡的雙控 也建議我們練習不抱期望的過一天 也可以製作提醒小卡來遠離負面思考 近期常聽到「冒牌者症候群」 很多時候我們要學習 一、客觀看待 二、放下期待 三、懂得等待
2024/01/08
文中提到 成為自雇者的三個要領 1.儲備一項能力,做到專業為止 2.打造一個自媒體,做到有名氣為止 3.開始向外接案,證明有能力賺錢為止 今天也聽到經理人podcast「職場行不行」 訪問了前瑞銀董事總經理沈文才 他提到一種人才 不是I型也不是T型 而是可以端出組合套餐的人才 這兩篇都點到我的痛點
Thumbnail
2024/01/08
文中提到 成為自雇者的三個要領 1.儲備一項能力,做到專業為止 2.打造一個自媒體,做到有名氣為止 3.開始向外接案,證明有能力賺錢為止 今天也聽到經理人podcast「職場行不行」 訪問了前瑞銀董事總經理沈文才 他提到一種人才 不是I型也不是T型 而是可以端出組合套餐的人才 這兩篇都點到我的痛點
Thumbnail
2024/01/04
文中提到 聊天是要避免負面詞語 除了自己不要用以外 還要注意談話對象 如果對方提出了 要使用概括化 也就是轉移焦點或擴大範圍 這樣對話其實有點費心😅 喝咖啡、聊是非 是很常做的事 我個人是覺得 不管聊的是什麼樣的話題 保持三個原則 1.誤道人之長短 2.保持理性 3.學會遺忘
2024/01/04
文中提到 聊天是要避免負面詞語 除了自己不要用以外 還要注意談話對象 如果對方提出了 要使用概括化 也就是轉移焦點或擴大範圍 這樣對話其實有點費心😅 喝咖啡、聊是非 是很常做的事 我個人是覺得 不管聊的是什麼樣的話題 保持三個原則 1.誤道人之長短 2.保持理性 3.學會遺忘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文中提到 「影響力習慣」在書中 解釋組織內有三種類型的人 第一類是高影響力貢獻者 第二類是一般貢獻者 第三類是低貢獻者 看完文中分享的案例 讓我想到剛調職到訓部後 有幸遇到幾位優秀的處長 他們就是第一類人 在他們身上看到下面三種特質 第一多做一點點 第二主動心態 第三學習心態
Thumbnail
文中提到 「影響力習慣」在書中 解釋組織內有三種類型的人 第一類是高影響力貢獻者 第二類是一般貢獻者 第三類是低貢獻者 看完文中分享的案例 讓我想到剛調職到訓部後 有幸遇到幾位優秀的處長 他們就是第一類人 在他們身上看到下面三種特質 第一多做一點點 第二主動心態 第三學習心態
Thumbnail
今天剛好在兩篇文章都看到這個話題 天下雜誌提到 值得信任 包含品格與能力 表現在 積極傾聽、樂於分享、尊重的溝通、兌現承諾 經理人提到 1.承擔沒人想接的任務 2.樂於學習並應用 3.願意聆聽的態度與技巧 4.不只提問,還能解答 其實有三個共同點 第一會說到做到 第二會保持熱忱 第三會勇於承擔
Thumbnail
今天剛好在兩篇文章都看到這個話題 天下雜誌提到 值得信任 包含品格與能力 表現在 積極傾聽、樂於分享、尊重的溝通、兌現承諾 經理人提到 1.承擔沒人想接的任務 2.樂於學習並應用 3.願意聆聽的態度與技巧 4.不只提問,還能解答 其實有三個共同點 第一會說到做到 第二會保持熱忱 第三會勇於承擔
Thumbnail
在現代職場中,晉升是許多人追求的目標,要晉升最大動力是薪酬提升,還有是一個自我能力肯定,晉升是一種價值提升的表現。然而,要實現職場晉升,需要掌握三類人管理能力,讓你的晉升不是一種壓力累垮你的加速器。 在<<職場晉升101>> 提出管理三類人技巧 管理第一類人: 自己 管好工作中的自己你需要
Thumbnail
在現代職場中,晉升是許多人追求的目標,要晉升最大動力是薪酬提升,還有是一個自我能力肯定,晉升是一種價值提升的表現。然而,要實現職場晉升,需要掌握三類人管理能力,讓你的晉升不是一種壓力累垮你的加速器。 在<<職場晉升101>> 提出管理三類人技巧 管理第一類人: 自己 管好工作中的自己你需要
Thumbnail
為什麼你明明覺得自己能力不錯,長官卻對你不滿意? 為什麼你沒做錯什麼事,長官卻始終不信任你? 為什麼你比同事優秀,但是長官卻把機會給了他? 
Thumbnail
為什麼你明明覺得自己能力不錯,長官卻對你不滿意? 為什麼你沒做錯什麼事,長官卻始終不信任你? 為什麼你比同事優秀,但是長官卻把機會給了他? 
Thumbnail
什麼是影響力成員? 在你所處的團隊裡,有沒有發現有一些同事對於如何完成任務非常有一套,思路清晰,很多時候在老闆開口之前就提前做好了提案整理,準備蓄勢待發,有他在的專案每個人都很放心一定有極高品質;然而,有一些同事雖然也是表現不錯,但你一想到他把不好做的項目都推給你、只做老闆可以明顯看到成果的部分..
Thumbnail
什麼是影響力成員? 在你所處的團隊裡,有沒有發現有一些同事對於如何完成任務非常有一套,思路清晰,很多時候在老闆開口之前就提前做好了提案整理,準備蓄勢待發,有他在的專案每個人都很放心一定有極高品質;然而,有一些同事雖然也是表現不錯,但你一想到他把不好做的項目都推給你、只做老闆可以明顯看到成果的部分..
Thumbnail
如果你是一位有任命主管權力的上級,你的選才標準是甚麼? 如果你是一位正在職場爬坡的上班族,你認為成為主管需要甚麼條件?
Thumbnail
如果你是一位有任命主管權力的上級,你的選才標準是甚麼? 如果你是一位正在職場爬坡的上班族,你認為成為主管需要甚麼條件?
Thumbnail
你不一定有能力決定組織架構,也沒有能力決定文化氛圍,但你至少可以在你的部門/團隊,建立起一個文化泡泡,展示給其他部門看,創建一個開放且樂於分享的環境,得到行動或情感上的支持以及善意的反饋,有發言或動手的機會,並從中獲得參與感、存在感、歸屬感。
Thumbnail
你不一定有能力決定組織架構,也沒有能力決定文化氛圍,但你至少可以在你的部門/團隊,建立起一個文化泡泡,展示給其他部門看,創建一個開放且樂於分享的環境,得到行動或情感上的支持以及善意的反饋,有發言或動手的機會,並從中獲得參與感、存在感、歸屬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