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組科系課程評分方式的弊病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最痛惡大學文組科系(非「社會組」,指的是文學院內大多數科系(藝術及人文領域)的普遍情況)課程擘劃的通病就是:評分方式不公正、不公平、不具體、不詳細,打分存在模糊灰色地帶,缺乏明確細部的標準與精準客觀的統計紀錄模式,課綱的評分方式也寫的十分含糊不清楚。

這是文組科系的眾多課程中反覆存在的弊端與毛病,但這並非不苟同於課程內容本身的知識體系,認為其無用,我自己身在文組也深諳這道理,只是這種學科領域,作為老師實在很難制訂出絕對客觀、公平、甚至科學、理性的評分方式、有多麼一視同仁的標準與依據。

但是這又並不代表老師就只能打印象分數、全然按照自己的主觀感受來亂打、亂評分,如果與同學不熟就乾脆普遍打高,造成即使班上程度參差不齊、落差懸殊但分數還是趨於平均,毫無鑑別度、高低分級。其實文組課程的評分也可以很「公平」、很有系統、有規則有標準,立刻辨識出學生的程度/能力高低、付出的努力、心力、時間多寡,讓分數說明一切,只在於老師願不願意實踐而已。

課程大綱中的評分方式中常出現的「課堂討論參與」因為沒有足夠明確清晰的說明或舉例,給分的依據為何?學生難以知曉,各說各話,到底是整學期課堂中學生舉手發言的次數、字數?抑或個人投入課堂討論的「積極度」、「用心程度」?但形容詞不能量化,認為一個人多積極參與、多用心是無法用數字來客觀統計的(這樣做也很可笑),無法精確科學、公平客觀理性的給分,更何況老師又不是所有同學都認識、知道每個人的投入情況,缺乏一個標準的尺規以統計、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只能大概憑教師主觀的印象分數來斷定,但與一些同學又不熟,無法完整知悉課堂討論的參與度多寡,所以要麼分數亂打、高度失真,要麼大家都打一樣的分數,也就是滿分或接近滿分,這樣的給分失去鑑別度,無法分出學生程度高低,甚至造成誤判,明明某生在課堂上高度參與,但卻因為發言次數不多或與老師「不熟」,就被打低分,總之,不公平。

 「報告」的評分方式也時常缺乏明確、具體、仔細的規則與指引,就會陷入沒有標準、沒有範圍、沒有依據的評分,例如報告的PPT製作方面:投影片完整程度、設計精美程度等;台上口頭報告、展演方面:口條、台風、論述完整度、內容完成度、觀點新穎/創意度等,針對內部細節的向度缺乏明確的規定與事先擘劃,致使學生準備期中/末報告時毫無頭緒(即使能與老師另約時間諮詢提問),無從下手,也因規章不明而衍生出問題:組別上台報告時有學生全程念稿、組內工作重量分配不均等,都是因為標準規定不明確、不夠強硬。

或主題不限、內容不限、形式不限的報告,雖然給予學生極大、近乎無垠的創作自由,但評分標準模糊隱晦,沒有解釋明白、說明清楚,報告本身就已經是全然主觀、端看個人的價值觀與想法來判定、評價了,更遑論顧及公平、客觀的設立評分依據來按照每個向度、層面一一評分,雖然從頭到尾都沒有一個標準、依據,就完全倚靠老師自己的感受與(也許)其他同學的反應與反饋來隨便打感覺分數,一點原則都沒有,連預先規範的準則與基本要求也沒有,只有純粹感受型主觀判斷依據,因為沒有先設置確切具體的格式上、主題上、表現力上的規定與限制,報告本身的評分依據與方式也流於主觀、感受,所以老師也就只能無底線的全盤接受學生再爛或再好的作品,想當掉都不行,因為事先沒有設定好規則標準、向大家說明後果,整體呈現參差不齊,卻因為打印象分數而導致大家的分數都被普遍打高、毫無分級的評分,這樣對於認真製作、付諸大量努力的同學而言極為不公,因為沒有高低分的級距落差,成績完全不能說明什麼,就只是一個數字而已。

以上的問題老師們若能加以重視並改善,設立更有系統性、明確具體、細膩綿密的課程大綱與評分方式(打分依據、占比、內部項目的評分),就能更清楚的紀錄每位同學的學習情況與態度、程度,鑑別度一下就出來了,個體的能力所及和付出心力、時間的程度與多寡就能公平的在分數欄位中顯現,讓成績說明一切,讓努力付出心血及能力、程度優越的同學能得到他們所應得的,讓不夠投入、程度低下、態度不佳的學生能透過分數(也許不及格或及格邊緣)發現自己的不足,進而改進,但重點還是要建立制定一個公平、透明、公開、具體、詳細縝密的課程方針與評分方式,才能識別出學生的能力與努力,從而進行排除、篩選。

加油,共勉之。

房間1 - 文明思維:探討現代都市人的思維邏輯、生活方式,內含主觀評論、犀利批判的成分,請斟酌吸收思量。 房間2 - 命運說:自我對人生的體悟,隨筆記事、心情實錄。 房間3 - Kentzeur 文章選集 (2022/4/25~ ):集結Kenteur 2022/4/25至今的詩、評論、札記選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每個人的行為都或多或少有個固定、穩定的模式
個體自己的內心、腦內的所思、所想、所感
我們人類時常適應於社會中的某種共構慣習
任何人都可以扮演成每個人
要如何消度光陰其實也是一件令人困擾的事
每個人的行為都或多或少有個固定、穩定的模式
個體自己的內心、腦內的所思、所想、所感
我們人類時常適應於社會中的某種共構慣習
任何人都可以扮演成每個人
要如何消度光陰其實也是一件令人困擾的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很不幸的,每一個學問都有一些比較煩人一點的部分,但寫到第六篇也不好意思避重就輕,今天就來看看一個P型黏一個N型半導體,會發生甚麼樣子的奇蹟。從這篇,我們也進入更物理的世界,一方面更討厭、一方面也開始更好玩! 在原本N型半導體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有很多自由電子,但自己本身是電中性的(就是電子跟質子數量一
Thumbnail
萬物都是原子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與帶負電的電子組成,而每個原子核裡面都會有帶正電的質子與不帶電的中子 這世界就是這麼神奇,一顆質子與一顆電子都一樣,只是正負相反(一個是正電一個是負電),我們稱為這個電量為基本電荷。電子的英文叫做electron,所以基本電荷的單位就叫做e,而實際去測
Thumbnail
這幾年資料科學很夯,搭上AI的浪潮之後更火。我自己念書期間加減碰了許多統計軟體,畢業之後就跟著這股浪潮投身資料科學的轉職。轉職不是沒有成本...嚴格說起來,成本還不小。轉換跑道至今,也有一陣子了,想分享自己的轉職之路。
Thumbnail
盤點完上一篇所說的「內在探索」後,進到外在的選擇。所有的外在選擇都需要搭配個人的內在探索,你所重視的價值觀、興趣不同,就有相對應合適的外在選擇。以下提供我個人的觀察,並以社會普遍認可的薪資與工作機會條件來切入,可從產業、公司、職位選擇適合的。......
Thumbnail
在這個重理工輕人文的台灣職場,文組人要怎麼提升薪資水平,取得較多的工作機會? 普遍看到許多媒體報導或文章分享文組科系畢業者薪資比理工科畢業者少許多,還有聽到理工科地板碾壓文組人的薪水,不過最近也有文章分析近年來文組人跟理工科的薪資差距越來越小,原因是軟實力受到重視......
Thumbnail
三十歲以後平凡的文組人都去了哪?又該往哪去? 世界上不是只有天才跟精英,而是由我們這些多數凡人構成的,但凡人的路又有誰會關心呢? 寫寫文章,整理抒發一些最近的感想。
  很多人會把思維模式分成文組思維和理組思維兩種,其實我不太確定這麼粗魯的分法是不是合理,但是我們確實會在生活中看到這兩種明顯不同的朋友。一般來說,感情用事、主觀反應、不重邏輯、只重感受的模式會被歸入文組思維;就事論事、講究邏輯、冷酷客觀、理性科學的模式會被歸入理組思維。
Thumbnail
即使是辦公室底層白領,一個成日加班到爆的人,扣一扣只剩下微薄可支配收入,下班放鬆一下還要被酸「幹嘛不好好自學難怪薪水那麼低。」而忽略掉資本家的世襲現象,事實上富二代就常常是因為有生存餘裕多方探索而「玩出來」的,不是嗎?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很不幸的,每一個學問都有一些比較煩人一點的部分,但寫到第六篇也不好意思避重就輕,今天就來看看一個P型黏一個N型半導體,會發生甚麼樣子的奇蹟。從這篇,我們也進入更物理的世界,一方面更討厭、一方面也開始更好玩! 在原本N型半導體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有很多自由電子,但自己本身是電中性的(就是電子跟質子數量一
Thumbnail
萬物都是原子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與帶負電的電子組成,而每個原子核裡面都會有帶正電的質子與不帶電的中子 這世界就是這麼神奇,一顆質子與一顆電子都一樣,只是正負相反(一個是正電一個是負電),我們稱為這個電量為基本電荷。電子的英文叫做electron,所以基本電荷的單位就叫做e,而實際去測
Thumbnail
這幾年資料科學很夯,搭上AI的浪潮之後更火。我自己念書期間加減碰了許多統計軟體,畢業之後就跟著這股浪潮投身資料科學的轉職。轉職不是沒有成本...嚴格說起來,成本還不小。轉換跑道至今,也有一陣子了,想分享自己的轉職之路。
Thumbnail
盤點完上一篇所說的「內在探索」後,進到外在的選擇。所有的外在選擇都需要搭配個人的內在探索,你所重視的價值觀、興趣不同,就有相對應合適的外在選擇。以下提供我個人的觀察,並以社會普遍認可的薪資與工作機會條件來切入,可從產業、公司、職位選擇適合的。......
Thumbnail
在這個重理工輕人文的台灣職場,文組人要怎麼提升薪資水平,取得較多的工作機會? 普遍看到許多媒體報導或文章分享文組科系畢業者薪資比理工科畢業者少許多,還有聽到理工科地板碾壓文組人的薪水,不過最近也有文章分析近年來文組人跟理工科的薪資差距越來越小,原因是軟實力受到重視......
Thumbnail
三十歲以後平凡的文組人都去了哪?又該往哪去? 世界上不是只有天才跟精英,而是由我們這些多數凡人構成的,但凡人的路又有誰會關心呢? 寫寫文章,整理抒發一些最近的感想。
  很多人會把思維模式分成文組思維和理組思維兩種,其實我不太確定這麼粗魯的分法是不是合理,但是我們確實會在生活中看到這兩種明顯不同的朋友。一般來說,感情用事、主觀反應、不重邏輯、只重感受的模式會被歸入文組思維;就事論事、講究邏輯、冷酷客觀、理性科學的模式會被歸入理組思維。
Thumbnail
即使是辦公室底層白領,一個成日加班到爆的人,扣一扣只剩下微薄可支配收入,下班放鬆一下還要被酸「幹嘛不好好自學難怪薪水那麼低。」而忽略掉資本家的世襲現象,事實上富二代就常常是因為有生存餘裕多方探索而「玩出來」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