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工作時,思考思考再思考,降低失智風險?

更新於 2024/06/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思考思考再思考,愛因斯坦就是靠這方法成為科學家的。2024年4月17日發表在《神經病學》(Neurology)的一項新研究發現[1]: 你的大腦在工作中越努力,你以後出現認知和記憶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小。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以標題: 常規的工作,使認知能力下降風險增加66%,失智風險增加了37%,說明了這個研究的結果[2]

raw-image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420 字、11 則留言,僅發佈於精選集、科學不科學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95會員
189內容數
愛因斯坦: "所有的科學都只不過是日常思維的提煉。” 對於A.H.而言,每個人的內在都住著一個好奇的小孩, A.H.藉著寫科普,提煉日常的觀察與理解, 期待科學其實也能成為大家閒話家常的有趣日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H.科普(pScience) 的其他內容
史丹佛大學的AI指數2024報告(2024 AI Index Report)歸納了10大重點: 人工智慧(AI 在某些任務上擊敗了人類,但並非在所有任務上都擊敗了人類。AI在許多方面已經超越了人類基準,包括圖像分類、視覺推理和英語理解方面的一些基準。。。。
長期觀察長新冠腦霧的研究與影響,其中之一「易怒」似乎也在台灣社會隱隱浮現。好消息是,《自然科學報告》中的最新研究(2024/04/09)發現,通過處理一個物體來中和主觀憤怒,可通過認識到物理實體(如一張紙)的消失,從而導致原始憤怒情感也消失來實現。簡單的說,生氣了,寫下來,撕碎或丟掉那張憤怒紙。。。
繼昨日的酪梨可能改善整體飲食品質一文,凸顯了科學不科學的另一個特質: 不確性可能來自於不同學科的闡釋與分類。可能將一個「科學物件」或「科學實體」做不同的分類。再不同的分類下,酪梨可能是水果、可能是蔬菜或蔬菜替代品、也可能是油脂。。。
發表在《營養學當前發展》的研究(2024年2月)指出[1],人們若每天食用一顆酪梨,可能達成利用酪梨作為一些精製穀物和鈉含量較高的食物的替代品。由美國賓州大學營養科學系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包括另外3 個研究中心:加州洛馬琳達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的塔夫茨大。。。
今天證實了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禍首是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由於是國內的例,對這毒太不熟悉了。查找了相關論文資料,試著摘錄一下2018 年 10 月發生在中國廣東的案例。論文題為: 「食用無明顯變質跡象的非發酵米粉產品導致米酵菌酸中毒的調查」。
如果您住在綠色的街道上或是能從家中欣賞到藍色空間的景色,最新研究說: 您可以睡得更久。環境研究: 2024年3月國際期刊《環境研究》題為“不同類型自然暴露與睡眠持續時間之間關聯的機制:18個國家的分析”是科學第一次在不同國家分析幾種不同類型的自然環境與更好睡眠間存在聯繫的大型跨國研究。
史丹佛大學的AI指數2024報告(2024 AI Index Report)歸納了10大重點: 人工智慧(AI 在某些任務上擊敗了人類,但並非在所有任務上都擊敗了人類。AI在許多方面已經超越了人類基準,包括圖像分類、視覺推理和英語理解方面的一些基準。。。。
長期觀察長新冠腦霧的研究與影響,其中之一「易怒」似乎也在台灣社會隱隱浮現。好消息是,《自然科學報告》中的最新研究(2024/04/09)發現,通過處理一個物體來中和主觀憤怒,可通過認識到物理實體(如一張紙)的消失,從而導致原始憤怒情感也消失來實現。簡單的說,生氣了,寫下來,撕碎或丟掉那張憤怒紙。。。
繼昨日的酪梨可能改善整體飲食品質一文,凸顯了科學不科學的另一個特質: 不確性可能來自於不同學科的闡釋與分類。可能將一個「科學物件」或「科學實體」做不同的分類。再不同的分類下,酪梨可能是水果、可能是蔬菜或蔬菜替代品、也可能是油脂。。。
發表在《營養學當前發展》的研究(2024年2月)指出[1],人們若每天食用一顆酪梨,可能達成利用酪梨作為一些精製穀物和鈉含量較高的食物的替代品。由美國賓州大學營養科學系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包括另外3 個研究中心:加州洛馬琳達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的塔夫茨大。。。
今天證實了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禍首是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由於是國內的例,對這毒太不熟悉了。查找了相關論文資料,試著摘錄一下2018 年 10 月發生在中國廣東的案例。論文題為: 「食用無明顯變質跡象的非發酵米粉產品導致米酵菌酸中毒的調查」。
如果您住在綠色的街道上或是能從家中欣賞到藍色空間的景色,最新研究說: 您可以睡得更久。環境研究: 2024年3月國際期刊《環境研究》題為“不同類型自然暴露與睡眠持續時間之間關聯的機制:18個國家的分析”是科學第一次在不同國家分析幾種不同類型的自然環境與更好睡眠間存在聯繫的大型跨國研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兩年前剛換到遠端工作時,因為轉換初期的不適應,還沒找到自己的工作節奏,導致第一個月都在焦慮中度過,不知道何時該休息。是讀了室友推薦的《遠距工作這樣做》後開始好轉。 這次重讀後,整理了書中以及自己實測經驗後對我很受用的3個觀點。如果你也是剛轉到遠端工作者,希望這篇能幫助到你。 顛覆工作習慣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認真地去計算過自己每天的工時及時效,是否容易經常性加班,還是工作接踵而至,感覺「壓力山大」,缺乏掌握度,事實上,我們大腦對於沒有做完的事情會產生一種稱為柴嘉尼效應的現象,這種未完成的事情會持續佔據我們的大腦,讓我們時時刻刻惦記著。 為了解決此現象,有些人會利用「建立待辦清單和提醒」
Thumbnail
閱讀過深度工作力後,我將作者建議的策略與個人工作生活情況做整理,與大家分享: 將深度工作內化至生活的策略步驟: 壹、以分鐘為單位安排時間,並隨時檢視其成果與變化 開始時必須藉由比較「原先安排」與「實際情況」來思考當中變因在哪 影響深度工作時間情況: 突發的義務事件 對目前工作感到無聊後分心
Thumbnail
8種高級思考方式 墨菲定律: 心裡越害怕什麼就越會發生什麼。 吉德林法則: 把問題清楚的寫下來,問題就已經解決一半了。 吉伯特定律: 工作中的最大問題就是沒人跟你說該如何去做。 沃爾森法則: 把資訊和金錢排在第一位,金錢自然就會到來。 福克蘭定律: 沒必要做決定時就不要去做決定。 彼得原
Thumbnail
本篇文章與你分享我在看了高效習慣工作力課程後,產生的三個思考與理解。 一直以來對如何優化自己的工作流很有興趣。 其實各種提升工作流的道理,常常聽過。但同樣的道理,不同的人實踐程度不同,講起來的深度也就不同。這次這個課程的組織讓我覺得值得花實踐仔細沈澱思考,找自己更好的工作流。 課程安排是務實到務虛
Thumbnail
常常有一些粉絲或讀者告訴我,他明明工作看起來一切順利,但卻莫名焦躁,越來越搞不清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了。後來了解後發現,問題也許是他為了回應他人的期待,把精力都花在別人身上,忘了切換成「自我模式」了。大部分人都習慣了「他人模式」,等到想轉為「自我模式」時,卻想不起來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Thumbnail
你曾經換過工作嗎?轉換工作時的考量點是什麼?你了解自己的市場價值嗎? 本書(轉職思考法)作者北野唯我在書中幫助我們檢視手中握有的籌碼、了解產業趨勢,兩相權衡下,找出轉職最佳解,跨出穩當有發展性的一步,一步步增加我們選擇性,提高自身市場價值。
Thumbnail
有讀者看到艾兒莎之前寫的,關於〈如何尋找自己第一份工作〉的文章,寫信問我:「該怎麼選擇工作?」 我相信無論是剛畢業的新鮮人,還是工作一段期間後,想要跳槽的上班族、甚至在思考是否要轉換跑道產業的人,都會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兩年前剛換到遠端工作時,因為轉換初期的不適應,還沒找到自己的工作節奏,導致第一個月都在焦慮中度過,不知道何時該休息。是讀了室友推薦的《遠距工作這樣做》後開始好轉。 這次重讀後,整理了書中以及自己實測經驗後對我很受用的3個觀點。如果你也是剛轉到遠端工作者,希望這篇能幫助到你。 顛覆工作習慣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認真地去計算過自己每天的工時及時效,是否容易經常性加班,還是工作接踵而至,感覺「壓力山大」,缺乏掌握度,事實上,我們大腦對於沒有做完的事情會產生一種稱為柴嘉尼效應的現象,這種未完成的事情會持續佔據我們的大腦,讓我們時時刻刻惦記著。 為了解決此現象,有些人會利用「建立待辦清單和提醒」
Thumbnail
閱讀過深度工作力後,我將作者建議的策略與個人工作生活情況做整理,與大家分享: 將深度工作內化至生活的策略步驟: 壹、以分鐘為單位安排時間,並隨時檢視其成果與變化 開始時必須藉由比較「原先安排」與「實際情況」來思考當中變因在哪 影響深度工作時間情況: 突發的義務事件 對目前工作感到無聊後分心
Thumbnail
8種高級思考方式 墨菲定律: 心裡越害怕什麼就越會發生什麼。 吉德林法則: 把問題清楚的寫下來,問題就已經解決一半了。 吉伯特定律: 工作中的最大問題就是沒人跟你說該如何去做。 沃爾森法則: 把資訊和金錢排在第一位,金錢自然就會到來。 福克蘭定律: 沒必要做決定時就不要去做決定。 彼得原
Thumbnail
本篇文章與你分享我在看了高效習慣工作力課程後,產生的三個思考與理解。 一直以來對如何優化自己的工作流很有興趣。 其實各種提升工作流的道理,常常聽過。但同樣的道理,不同的人實踐程度不同,講起來的深度也就不同。這次這個課程的組織讓我覺得值得花實踐仔細沈澱思考,找自己更好的工作流。 課程安排是務實到務虛
Thumbnail
常常有一些粉絲或讀者告訴我,他明明工作看起來一切順利,但卻莫名焦躁,越來越搞不清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了。後來了解後發現,問題也許是他為了回應他人的期待,把精力都花在別人身上,忘了切換成「自我模式」了。大部分人都習慣了「他人模式」,等到想轉為「自我模式」時,卻想不起來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Thumbnail
你曾經換過工作嗎?轉換工作時的考量點是什麼?你了解自己的市場價值嗎? 本書(轉職思考法)作者北野唯我在書中幫助我們檢視手中握有的籌碼、了解產業趨勢,兩相權衡下,找出轉職最佳解,跨出穩當有發展性的一步,一步步增加我們選擇性,提高自身市場價值。
Thumbnail
有讀者看到艾兒莎之前寫的,關於〈如何尋找自己第一份工作〉的文章,寫信問我:「該怎麼選擇工作?」 我相信無論是剛畢業的新鮮人,還是工作一段期間後,想要跳槽的上班族、甚至在思考是否要轉換跑道產業的人,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