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嘉義讀大學時,生性內向的我跟著老師跑了幾次田調後,開始有了四處探訪的興趣,聽了許多有趣的在地小故事。而其中一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並引領我找到這所秘密基地。
這個故事開始於一位嘉義的醫生,他長於醫生世家,卻與大眾對醫生的印象不同,他生性豪邁,常口嚼檳榔、腳踩拖鞋,不將心力用在醫院升遷,反而熱烈投入台灣本土文化,他就是在嘉義署立醫院擔任骨科主任醫師的張宏榮醫師。
張醫師因為有感於台灣解嚴之後,本土意識仍處於萌芽階段,於是與一群志同道合夥伴在嘉義成立「嘉義文化工作陣」,並於1995年捐出上千本關於台灣主題的藏書,在友人何嘉雄所開立的協志牙醫地下室中,成立全台第一座以「台灣」為主題的圖書室,免費開放民眾閱覽。
張醫師希望藉由圖書室的形式,讓更多人關注台灣本土議題。當年圖書室的文宣如此寫著:「你若真心疼台灣,請你由雙腳所踏ê這塊土地開始!歡迎來坐,作陣來讀冊。」
2011年,台灣圖書室於嘉義中山路重新開張,仍然以臺灣主題書籍提供閱讀空間,與居住於台灣的人們交流,透過分享閱讀、舉辦活動,持續地為台灣這塊土地盡一份心力。
第一次踏入重啟的台灣圖書室,書本與檜木的香氣讓我感到格外的平靜,這間位於嘉義中山路上的老屋,原為律師事務所,有阿里山的檜木做樑,溫度與濕度牽動氣味的變化,像是整間圖書室也用徐緩的速度跟我們一起呼吸。圖書室滿牆的架上都是與台灣有關的書籍,有台灣作家的作品,或是關於台灣的百科全書。
後來我應徵成為台灣圖書室的工讀生,在一次次協辦講座、宣傳活動、參與讀書會的過程中,發現圖書室裡珍貴的不僅僅是關於台灣的豐富藏書,還有切實地活在這片土地上,關心台灣的人們。無論是認真投入台語文研究的電機系教授、關心輻射議題的專業家管或是為文物保存奔走的藝文工作者,因為對這片土地的關心與愛護,自主投入時間與心力去調查,並且持續的分享、討論,讓更多人了解。
看書的時候,我的腦中會自動幫文字配上聲音,就像與作者進行一場不受限空間、時間限制的對話,但在圖書室,我感受到了另一種對話帶來的力量。
因為擔任圖書室的工讀生,我開始學習經營粉絲專頁,透過腦中的自我對話來思考如何吸引大家來參與講座活動,以及分享心得延續討論。當活動進行時,有時也需要即時的回應對話,提出想法,而在圖書室的人們無論什麼年齡、身分,都願意聽我慢慢地將想法組成字句,即使片段且散亂,也都耐心的聽我說完,甚至肯定地說有年輕人願意理解真是太好了!
這樣的對話體驗讓我感受到讓每個人都能表達想法、互相對話是非常有力量的,無論對觀點是否同意,思考與理解都會持續。
這是十年後的我仍然切身感受到的力量,並且也希望能繼續擴散出去。如果你也有些好奇,歡迎到台灣圖書室看看:
附帶一提,圖書室裡的音箱時常播放著台灣各種語言的專輯,在悠揚的歌聲中,不時會聽到隔壁小兒科診所裡,孩子們因打針而傾盡全力的哭聲,大概也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聲音對話吧。因為很多候診的家長和小孩會順道來逛逛圖書室,因此門邊有一區小凳子與兒童讀物隨時等候光臨。我心中的秘密基地,歡迎你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