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與年輕人的界線,比你以為的模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博愛座的爭議時不時被提起,大家聚焦在要不要廢除博愛座,後來延伸到「仇老」的老年人與年輕人的對立。然而這其實只是我們面對人口老化所會遇到的眾多現象之一。

什麼樣的人是老人?

在討論這件事情之前,我們先在腦中描繪出老人的畫面?

有白頭髮?(多少白髮才算呢?)
走路緩慢?撐著枴杖?
皮膚有皺紋或老人斑?(特別是看手和脖子-->女生監視老化的小技巧😆)
講話很大聲、把手機音量放出來的都是老人?(這叫社會禮儀,好像跟年紀無關)

外在好像很難清楚劃分,那不管外表,能拿敬老卡的就是老人!(以目前法律定義來說是這樣沒錯,但好像很多65歲以上的人並不像老人)

接著,我們以判斷別人是老人的標準,來看看自己在別人眼中,算不算老人?
(我不想看!反正我覺得我不算😆,叫我阿姨的都是小屁孩!)

仔細思考過後發現,除了法律定義的年紀之外,到底老的界線在哪裡?

一個滿載的北捷車廂278人中,有55人是老人

研究資料推估今年2024年65歲以上人口佔比將為19.9%,以北捷的計算方式,1平方公尺站5人,這當中就有一個人65歲以上。如果只是以博愛座的存廢,來處理超高齡社會的需求,那麼一節車廂應該要有55+以上個博愛座,就可以成為老弱婦孺人人有位子的歡樂列車,大量減少讓座問題。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而「博愛座」僅是浮出水面的冰山頂端,它可以被替換成「社會住宅」、「醫療資源」、「政府預算」、「勞退條件」等等各種以年齡來劃分的議題,而且這些議題都是重大議題。

那麼,我們在心態上,能怎麼去面對和因應這些變化?
每個人、每天都在老化,我該選擇站在哪一邊才不會在我老的那一天,後悔當初罵老人罵得太狠?

他對我來說是老人,我對別人來說可能也是老人

每一個世代都覺得自己跟上一個世代不同,對方是落伍的,我們是新穎的;
對方是世故的,我們是創新的;對方是保守的,我們是無懼的......。

這些想法並不只存在於65歲以上和以下的這條界線,
它存在於高中生vs.大學生;職場菜鳥vs.主管前輩;
30多歲的輕熟男熟女vs.20多歲的小鮮花小菜雞;
已經養育小孩的家庭vs.還沒結婚的社會青年。

記得自己臨近30大關,還沒有升到個小主管而異常焦慮,覺得是因為主管太過保守,所以讓我們部門無法展現。但真的升職了,30歲01天的那一天,其實什麼也沒改變。
而我看著新進同事,卻漸漸也覺得他們莽撞、思慮有欠周詳。
我也成為了他們眼中守舊的主管。

理解我們正在處理「世代差異」,才可能有解

我們正在面對的底層核心,其實是「世代差異」,而這個世代差異巨大且交錯,牽涉到全體人民的世代關係、人際連結與社會資源。

我們要去處理的不只是枝微末節、碎片化的技術執行;我們要更在意的是面對世代差異,我們怎麼相互理解與溝通。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虛無,但想想,當你遇到叛逆期的孩子,你是不是很想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當你遇到很難帶的下屬,是不是會思考自己的管理溝通方式需要調整?當父母不聽從醫囑,我們是否費盡心力只希望他健康?

如果年輕人無法成熟到去理解世代差異,身為較年長的人,能做些什麼?

如果我們看不慣長者的行為,身為年輕人的我們,能做些什麼?(我知道這很困難,我們光是要說服自己父母要去看醫生,或不要一直去看醫生,都不是容易的事。)

接受「我也經歷過/正經歷/會經歷 每個世代」

身為中年憤青,同溫層裡不乏有人認為上一代佔據了社會資源,老而不退、退而不休;也不少人談論現在的年輕人無法吃苦、沒有人生目標,只會躺平;
而這夾縫中年,被兩個世代的人夾擊,變成箭靶,講到想哭🥲

其實,每個世代的人都有截然不同的成長背景,也正在面對各自當下的現實:
年輕人如果能趴趴走,難道會想躺平嗎?
老年人如果能夠擁有健康的身心、能平穩控制情緒,難道他會想失態嗎?
中年人如果能夠擁有自由的生活,難道會想憂鬱嗎?

沒有一個人會預料到自己走到落魄的一天或辛苦的未來,
那麼我們能不能對社會上的擦槍走火多一點寬容和冷靜?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能力 為社會多承擔一點點

有時候我會對輿論風向感到無奈,因為我知道大部分的人並不像輿論所說的那麼極端,面對媒體或在網路上的言論總是以充滿挖苦、諷刺,用像是賭氣般的方式來回應。

多數人都是善良的,只是我們有時被生活拖磨到覺得疲倦而冰冷。
可是,如果我們願意忍耐一點點,先往裡頭丟一點點善意,當大家都開始這麼做,就會積聚成無數的善意,而原本拖磨我們的生活,將變成養分。我們將不再看什麼都不順眼,也不需要那麼費力地活著。

如果可以這樣,老年人與年輕人的界線將會越來越模糊,直到只剩下年齡數字。而大家都能看見其實我們都一樣,都只是身而為人,值得擁有尊嚴的人。

註:

1.老年人口占比超過7%為高齡化社會,超過14%稱為高齡社會,超過20%稱為超高齡社會,而台灣預計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

2.對於台灣人口結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逛逛人口推估查詢系統,是個豐富的寶庫。

3.這題目真難寫,寫一半就後悔了,有太多想跟大家交流的,先討論到這,後話待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歡迎光臨黃金時代
1會員
5內容數
「無論幾歲,現在就是你的黃金時代!」從長者照顧的經驗和角度出發,分享每個人都做得到的身心樂活訣竅!讓你可以保養自己、照顧家人,保持健康、延緩臥床,提升生活品質。
2024/06/29
這篇文章透過老人照顧的臨床經驗,重點提出了牙齒保健和咀嚼能力的重要性。文章指出牙齒問題可能會比想像中提早出現,並強調了口腔保健的重要性,同時提到了飲食對身體狀況和心情的影響。文章最後呼籲從現在開始注意牙齒和飲食,以避免未來的醫療費用和加速老化。
Thumbnail
2024/06/29
這篇文章透過老人照顧的臨床經驗,重點提出了牙齒保健和咀嚼能力的重要性。文章指出牙齒問題可能會比想像中提早出現,並強調了口腔保健的重要性,同時提到了飲食對身體狀況和心情的影響。文章最後呼籲從現在開始注意牙齒和飲食,以避免未來的醫療費用和加速老化。
Thumbnail
2024/06/20
在面對轉行或各種人生重要決定時,人們的質疑和擔憂可能會讓你感到迷惘和沮喪。本文分享如何處理他人對你決定的質疑和挑戰,並提出了尋找自我答案的方法。
Thumbnail
2024/06/20
在面對轉行或各種人生重要決定時,人們的質疑和擔憂可能會讓你感到迷惘和沮喪。本文分享如何處理他人對你決定的質疑和挑戰,並提出了尋找自我答案的方法。
Thumbnail
2024/06/06
這個園地的理念是無論幾歲,都可以是你的黃金時代。即便迎來40、50、60、70、80、90、100歲!在這裡,你可以瞭解到面對老化的過程與變化,適應高齡化生活,延緩老化、臥床的時間,以及超實用有效的樂活小技巧!讓我們無論幾歲都能好好生活、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外出遊玩趴趴走!
Thumbnail
2024/06/06
這個園地的理念是無論幾歲,都可以是你的黃金時代。即便迎來40、50、60、70、80、90、100歲!在這裡,你可以瞭解到面對老化的過程與變化,適應高齡化生活,延緩老化、臥床的時間,以及超實用有效的樂活小技巧!讓我們無論幾歲都能好好生活、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外出遊玩趴趴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關於一個人從青年步入老年的生理心理變化,統整的報導和文藝作品卻很少。我們都不知道,一個人要如何變老?應該說,我們要如何面對變老的事實?
Thumbnail
關於一個人從青年步入老年的生理心理變化,統整的報導和文藝作品卻很少。我們都不知道,一個人要如何變老?應該說,我們要如何面對變老的事實?
Thumbnail
就要三十年過去,你們做父母的議題是不是來到死當的臨界點了。
Thumbnail
就要三十年過去,你們做父母的議題是不是來到死當的臨界點了。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朋友,我不知道你的年紀,也許你從未思考過「養老」這個問題,或甚至覺得「養老」或「退休生活」距離自己還很遙遠。 但只要從社會結構宏觀的角度來看,若現在的你沒有未雨綢繆的思維和規劃,很可能就要一輩子為錢工作到老。 無論你現在是20歲、30歲、還是40歲。 老齡化社會 根據UN的定義,6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朋友,我不知道你的年紀,也許你從未思考過「養老」這個問題,或甚至覺得「養老」或「退休生活」距離自己還很遙遠。 但只要從社會結構宏觀的角度來看,若現在的你沒有未雨綢繆的思維和規劃,很可能就要一輩子為錢工作到老。 無論你現在是20歲、30歲、還是40歲。 老齡化社會 根據UN的定義,6
Thumbnail
依照《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中年是在45歲到65歲之間階段:「是介於青壯年和老年之間的階段,約在45歲到65歲之間」。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界定,所謂的「中年人」是指45 歲至59 歲的區段之間,不論何種定義,年逾五十的我確實已步入中年階段。對比年輕時期,體態外觀的變化,乃至體能精力衰退都
Thumbnail
依照《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中年是在45歲到65歲之間階段:「是介於青壯年和老年之間的階段,約在45歲到65歲之間」。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界定,所謂的「中年人」是指45 歲至59 歲的區段之間,不論何種定義,年逾五十的我確實已步入中年階段。對比年輕時期,體態外觀的變化,乃至體能精力衰退都
Thumbnail
近期大考寫作,考了幾次與年長者相關的議題,例如108年會考〈青銀共居〉寫與銀髮族的互動及相處經驗,111年學測國寫〈樂齡出遊〉思考如何照顧長者在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可見高齡化社會的安養問題,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年輕學子尚未經歷老年,甚至很少跟長輩相處,該如何體會老年人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需求呢?
Thumbnail
近期大考寫作,考了幾次與年長者相關的議題,例如108年會考〈青銀共居〉寫與銀髮族的互動及相處經驗,111年學測國寫〈樂齡出遊〉思考如何照顧長者在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可見高齡化社會的安養問題,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年輕學子尚未經歷老年,甚至很少跟長輩相處,該如何體會老年人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需求呢?
Thumbnail
「中年人」時常被遺忘、被忽略, 但他們又是現今社會的主幹, 究竟該如何成為中年人呢?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中年人」時常被遺忘、被忽略, 但他們又是現今社會的主幹, 究竟該如何成為中年人呢?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人生70才開始,越活越年輕的時代來臨。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也就是五人之中就有一位超過65歲,老年生活如何精彩度過和保持身心靈的健康,是面對超高齡化社會來臨的重要課題。失去活動力,即缺乏運動和長時間久坐,是影響年長者慢性疾病和失能發生的重要原因。完善的生活空間,對於年長者的活動力具
Thumbnail
人生70才開始,越活越年輕的時代來臨。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也就是五人之中就有一位超過65歲,老年生活如何精彩度過和保持身心靈的健康,是面對超高齡化社會來臨的重要課題。失去活動力,即缺乏運動和長時間久坐,是影響年長者慢性疾病和失能發生的重要原因。完善的生活空間,對於年長者的活動力具
Thumbnail
社群軟體上的討論是否應該根據年齡分門別類?本文探討了這個問題,提醒讀者每個人都會老去,生命就是一場體驗與回味的旅程。
Thumbnail
社群軟體上的討論是否應該根據年齡分門別類?本文探討了這個問題,提醒讀者每個人都會老去,生命就是一場體驗與回味的旅程。
Thumbnail
「因為你會老,因為你愛的人會老,因為你愛的人身旁的人會老。」 之前曾在法扶基金會出版的《讓我們安心變老》一書中讀到這句話,頗有感觸的。 「老」一直以來在社會大眾眼中通常是較負面、黑暗的詞,尤其對許多年輕人而言,老人就是固執、守舊、很「歡」的代名詞。儘管如此,身旁愛我們的人、我們愛的人終究有一
Thumbnail
「因為你會老,因為你愛的人會老,因為你愛的人身旁的人會老。」 之前曾在法扶基金會出版的《讓我們安心變老》一書中讀到這句話,頗有感觸的。 「老」一直以來在社會大眾眼中通常是較負面、黑暗的詞,尤其對許多年輕人而言,老人就是固執、守舊、很「歡」的代名詞。儘管如此,身旁愛我們的人、我們愛的人終究有一
Thumbnail
當想到老年人,浮現在你腦海的五個詞語會是什麼呢? 是疾病、健忘、動作遲緩,抑或是成熟、智慧、自在? 曾經看過一個新聞是駕訓班表示40歲以上的報名者要多收一千元,理由是年紀大需要多花一些時間學習,令民眾抗議業者「年齡歧視」。 如果你認為業者的說法不無道理,那很有可能就落入了年齡認
Thumbnail
當想到老年人,浮現在你腦海的五個詞語會是什麼呢? 是疾病、健忘、動作遲緩,抑或是成熟、智慧、自在? 曾經看過一個新聞是駕訓班表示40歲以上的報名者要多收一千元,理由是年紀大需要多花一些時間學習,令民眾抗議業者「年齡歧視」。 如果你認為業者的說法不無道理,那很有可能就落入了年齡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