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無法翻譯》書摘

更新於 2024/08/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文/軒昂 專線工作者

在2024年7月20日的週末分享會上,我們邀請了陳亭亘老師主持「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的第三堂課——我所理解的情緒。本次課程的核心是探索情緒及其對個人的影響。老師使用了《同你聆聽卡》,這套牌卡的設計理念源於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涵蓋了許多生活中的重要情感,如自信、頹廢、麻木、滿意、鄙視和開放等。陳老師請我們在白色紙卡上寫下那些我們熟悉的情緒,以及在原生家庭中常被壓抑或避免的情緒。
raw-image


這樣的活動與比利時心理學教授芭蒂亞·梅斯基塔在其著作《情緒,無法翻譯》中的理論相呼應。書中引用了大量的人類學研究和跨文化的例子,揭示了情緒並非普遍性的感受,而是「深受文化影響的產物」。芭蒂亞提出的OURS模式強調了社會文化背景對情緒體驗的深遠影響。在工作坊中,陳老師通過非暴力溝通的理念,幫助參與者更深入地了解並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不僅有助於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和表達情緒,還能提升與他人之間的溝通質量。

書中的「OURS模式」強調情緒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現方式,而這正是工作坊中的一個重要焦點。了解情緒的多樣性和文化差異,有助於參與者更好地實踐非暴力溝通,並在面對各種情緒挑戰時展現更深層的同理心。


什麼是OURS模式?為什麼重要?

《情緒,無法翻譯》挑戰了「情緒是普世的」這一假設。芭蒂亞指出,我們很難避免將自身的情緒投射到其他文化中。在某些文化中,情緒並非內心深處的個人感受或經驗,而是文化產物。她提到:「當我們處在某個情緒狀態中,生理變化可能成為我們有意識的經驗之一,但這取決於文化如何看待它們。」


她還引用了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中的例子,該電影描繪了西方文化中的MINE(我的)情緒:即心理的、內在的和本質的感受。然而,芭蒂亞展示了另一種情緒模型——OURS,該模式強調情緒在人際互動中的表現,而非僅僅是內在的探索。


在「教養孩子」這一章節中,作者探討了美國和日本文化對孩子情感發展的不同期望。美國中產階級白人家庭的目標是讓孩子感到安全和獨立,而日本則注重讓孩子敏銳,能夠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在許多美國和歐洲文化中,自豪感和快樂是情感重點,但在日本文化中,促進社會化的情感包括「甘え」(amae)和「思いやり」(omoiyari)。


對日本人而言,「甘え」是一種情緒,母親接受孩子的「甘え」,並以「思いやり」回應。「思いやり」指的是「能夠且願意感受他人的感受,體驗他人所經歷的愉悅與痛苦,並協助他們滿足需求」。


這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OURS模式的重要性,即情緒的主要功能是在社交互動和人際關係中。對於精神疾病的照顧者來說,理解當事人的情緒及其文化背景,是提供有效支持的關鍵。


芭蒂亞呈現了兩種不同的情緒觀點:美國式的MINE,側重於內在感受的表達;以及OURS,強調情緒在人際互動中的文化反應。她指出:「用OURS模式檢視情緒,能讓我們提出一些重要問題:情緒如何發揮作用,改變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然而,她也坦言,這兩種觀點並非絕對對立:「即使一個文化完全聚焦於情緒的OURS面向,個體仍會感受到情緒的體現。同樣地,即使一個文化以MINE情緒為主流,情緒也會使人際事件變得有意義,並以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展現。」


如果我們同意情緒不僅是「個人內在的反應」,也深刻影響了照顧者與疾病當事人之間的「互動」,那麼理解OURS模式下的情緒表現將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疾病當事人的需求和行為,從而提供更具同理心和有效的照顧方式。《情緒,無法翻譯》強調了從文化和社會背景中理解情緒的重要性,這對於需要在跨文化或多元背景下工作的精神健康專業人士和照顧者尤為重要。


理解OURS模式對生活的重要性在於:當我們面對不同文化中的情緒事件時,必須認真對待他們如何看待世界及行事,從他們的角度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這種理解和同理心將使我們在人際互動中發揮更多的人性關懷。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次由陳亭亘老師帶領的工作坊「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 IV—我允許自己需要」,為照顧者/家屬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能暫時脫離繁忙的日常生活,深入探索內心深處的需求與情感。透過細膩的引導,陳老師幫助參與者逐步打開心扉,重新認識自己,理解那些被忽略或壓抑的需求,並嘗試在這過程中找到與自己內在和解的方法。
6月22日,週末分享會邀請陳亭亘老師帶領大家進行「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的第二堂課——「我們經驗的那些語言暴力」,老師透過這個活動讓我們探索:留意那些未曾被善待的經驗、那些未被善待有什麼感受?那些未被善待讓我們如何看待自己。
5月18日,週末分享會邀請陳亭亘老師帶領大家進行「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的第一堂課——「我與我之外」,老師透過這個活動讓我們探索: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並進而覺察自己所擁有的身分。
這是一篇關於照顧者的文章,重點有關精神疾病照顧者的挑戰和需求。作者廖福源分享了他對照顧者議題的看法以及推動去汙名的想法。文章中提到了照顧者的困境,以及如何在社會中創造理解和支持的環境。
這篇文章主要關注精神疾病的社會汙名化對病患與照顧者的影響。描述了對精神疾病的負面態度,帶給病患及照顧者的內在和外在壓力,以及現行的福利政策與相關組織的改善方向。呼籲改變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觀念和態度,提供更多支持和理解。
3月2日午後,台北細雨,一場名為《陪伴,讓痛苦變得可以承受》的分享活動,我一邊擔心著雨天可能影響參與人數,一邊看著參與者一個個走進社區家庭資源中心,坐滿了座位。我認出講者文國士並招呼他入座,意識到,揭露自己的生命故事作為公開分享,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這一刻起,這活動就成為了一次去汙名的行動。
這次由陳亭亘老師帶領的工作坊「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 IV—我允許自己需要」,為照顧者/家屬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能暫時脫離繁忙的日常生活,深入探索內心深處的需求與情感。透過細膩的引導,陳老師幫助參與者逐步打開心扉,重新認識自己,理解那些被忽略或壓抑的需求,並嘗試在這過程中找到與自己內在和解的方法。
6月22日,週末分享會邀請陳亭亘老師帶領大家進行「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的第二堂課——「我們經驗的那些語言暴力」,老師透過這個活動讓我們探索:留意那些未曾被善待的經驗、那些未被善待有什麼感受?那些未被善待讓我們如何看待自己。
5月18日,週末分享會邀請陳亭亘老師帶領大家進行「非暴力溝通與書寫自療」的第一堂課——「我與我之外」,老師透過這個活動讓我們探索: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並進而覺察自己所擁有的身分。
這是一篇關於照顧者的文章,重點有關精神疾病照顧者的挑戰和需求。作者廖福源分享了他對照顧者議題的看法以及推動去汙名的想法。文章中提到了照顧者的困境,以及如何在社會中創造理解和支持的環境。
這篇文章主要關注精神疾病的社會汙名化對病患與照顧者的影響。描述了對精神疾病的負面態度,帶給病患及照顧者的內在和外在壓力,以及現行的福利政策與相關組織的改善方向。呼籲改變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觀念和態度,提供更多支持和理解。
3月2日午後,台北細雨,一場名為《陪伴,讓痛苦變得可以承受》的分享活動,我一邊擔心著雨天可能影響參與人數,一邊看著參與者一個個走進社區家庭資源中心,坐滿了座位。我認出講者文國士並招呼他入座,意識到,揭露自己的生命故事作為公開分享,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這一刻起,這活動就成為了一次去汙名的行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情緒調解為五步驟,需要『辨識--接受--理解--調解--行動』 案例是對父親感到生氣的大學女生 當事人說:「我知道在生氣,也可以少見面來應對,但為什麼還覺得悶悶不樂、時常恍神、提不起勁呢?好煩啊!」 其實這是還沒消化完的現象
Thumbnail
你知道什麼是影響你工作效率的最大敵人嗎?答案就是:情緒疲勞。我們經常會忽視情緒對我們工作和學習效率的影響,但事實上,這正是影響我們效率的主要因素。情緒疲勞不只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同時也會降低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效率,使我們無法發揮出自己真正的潛力。
Thumbnail
「所有人的情緒都是文化的產物」 這是因為在許多文化裡, 情緒有可能不存在於人的「內心」,而是在「人與人之間」。 傳統心理學把情緒視為人的內心活動,因此情緒研究也以個人為中心。然而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在大多數的文化中,情緒經常從社交情境中展開,每一個「情緒事件」也都乘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與歷程。
Thumbnail
文:王雅涵心理師/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之前團體遇到一個狀況,孩子生氣而發狂動手打媽媽,情緒失控其實不只一次,家長很無奈,明明已經對孩子很好了,明明就沒有不愛孩子,為什麼孩子可以打爸媽,為什麼學校老師天到晚打電話來說孩子的問題,到底我可以怎麼辦? 記得之前跟海蒂聊天,他說孩子是自己生的,沒辦法塞回去,
Thumbnail
那些經歷了七年的去制約過程的人,他們投入意識領域的波的振動有一定程度的平穩性。一個開放的情緒生命遇到這種「波」,就會認識到這是一個不需要避免的「波」。
Thumbnail
可是,身邊的人都會叫我再努力多一點,再多做一點,再堅持一點點......
Thumbnail
作為一個情緒型的人,需要理解的一件事是,在當下,沒有人有權利做交易、有權利觸及你。沒有人。沒有人。因為你不能在這一刻達成協議。你不能。
Thumbnail
▓說明 ■愛現,大言不慚,極力追求高貴豪華外相的物質; ■為自己所擁有的物質感到羞恥; ■在物質和精神之中無法找到平衡。
Thumbnail
在人際上,你如何判斷對方是否「笑裡藏刀」?「笑裡藏刀」是矛盾的雙重訊息,表面善意、裡面惡意,如何判斷?一般來說並不容易,因為藏起來的、假裝的、看不見的,都很難在當下捉摸。能在當下令我們起疑的,只有感受上的「違和感」,然這種感覺不好說,類似「怪怪的」,覺得對方應該是友善的,但又感到毛毛的攻擊意味
Thumbnail
■無法做選擇,做決定■決定了又會後悔■總覺得最好的那個還沒出現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情緒調解為五步驟,需要『辨識--接受--理解--調解--行動』 案例是對父親感到生氣的大學女生 當事人說:「我知道在生氣,也可以少見面來應對,但為什麼還覺得悶悶不樂、時常恍神、提不起勁呢?好煩啊!」 其實這是還沒消化完的現象
Thumbnail
你知道什麼是影響你工作效率的最大敵人嗎?答案就是:情緒疲勞。我們經常會忽視情緒對我們工作和學習效率的影響,但事實上,這正是影響我們效率的主要因素。情緒疲勞不只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同時也會降低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效率,使我們無法發揮出自己真正的潛力。
Thumbnail
「所有人的情緒都是文化的產物」 這是因為在許多文化裡, 情緒有可能不存在於人的「內心」,而是在「人與人之間」。 傳統心理學把情緒視為人的內心活動,因此情緒研究也以個人為中心。然而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在大多數的文化中,情緒經常從社交情境中展開,每一個「情緒事件」也都乘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與歷程。
Thumbnail
文:王雅涵心理師/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之前團體遇到一個狀況,孩子生氣而發狂動手打媽媽,情緒失控其實不只一次,家長很無奈,明明已經對孩子很好了,明明就沒有不愛孩子,為什麼孩子可以打爸媽,為什麼學校老師天到晚打電話來說孩子的問題,到底我可以怎麼辦? 記得之前跟海蒂聊天,他說孩子是自己生的,沒辦法塞回去,
Thumbnail
那些經歷了七年的去制約過程的人,他們投入意識領域的波的振動有一定程度的平穩性。一個開放的情緒生命遇到這種「波」,就會認識到這是一個不需要避免的「波」。
Thumbnail
可是,身邊的人都會叫我再努力多一點,再多做一點,再堅持一點點......
Thumbnail
作為一個情緒型的人,需要理解的一件事是,在當下,沒有人有權利做交易、有權利觸及你。沒有人。沒有人。因為你不能在這一刻達成協議。你不能。
Thumbnail
▓說明 ■愛現,大言不慚,極力追求高貴豪華外相的物質; ■為自己所擁有的物質感到羞恥; ■在物質和精神之中無法找到平衡。
Thumbnail
在人際上,你如何判斷對方是否「笑裡藏刀」?「笑裡藏刀」是矛盾的雙重訊息,表面善意、裡面惡意,如何判斷?一般來說並不容易,因為藏起來的、假裝的、看不見的,都很難在當下捉摸。能在當下令我們起疑的,只有感受上的「違和感」,然這種感覺不好說,類似「怪怪的」,覺得對方應該是友善的,但又感到毛毛的攻擊意味
Thumbnail
■無法做選擇,做決定■決定了又會後悔■總覺得最好的那個還沒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