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大門》中有一個體育老師的角色,他大致上就是一個庸俗的成年人,在故事裡的角色不能說是重要,與他相關的劇情大多也不怎麼令人愉快。但其中一段小小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這個老師每天會固定去路跑,他會跑到一台販賣機前,然後買一瓶水,喝完之後跑回家。
我很喜歡這項活動。一方面,去買水這件事賦予了跑步一個可預期的目標、一個獎勵與一個折返點;並且,它讓行動者可以一身輕地出門(也就是口袋放個零錢和鑰匙),在補充水分後,一身輕回到家中。
但另一方面,那個人不是真的為了買水而出門,因為如果沒有要去跑步、不會在路程中流失水分的話,其實不需要買那瓶水。於是它成為了是一個封閉的迴圈,行動的動機需要行動才能成立,行動結束時,什麼都像發生前一樣,一切又回歸空虛。「以為好像有什麼,但其實什麼也沒有」,就像那個老師誤會自己和主角之間的關係一樣。
*
搬家之後,雖然很快在新的租屋處附近找到價格和口味都可以接受的早餐店,但相較之下,還是更習慣過去幾年常買的那間。一個念頭浮上,不如我早起去跑步,跑到那間早餐店,買完之後用走回家當作收操。
和電影裡的體育老師不一樣,這項行動明確地是為了買那頓早餐。但同時,也是因為想要利用這個機會拾回並保持一些運動習慣。有趣的是,我去往那間早餐店的路,和幾個月前去那間早餐店的路完全沒有重疊。以那間早餐店為分界,以前的我在那一邊,現在的我在這一邊。
就像地磁,南極變成了北極、北極變成了南極,坐標軸一夕之間翻轉。去火車站的路也是這樣,明明都在不遠的地方,但過去是從地圖的上方、現在是從地圖的下方。一切附近的地點本身應當沒有改變才對,但它們相對「我家」的方向卻發生了倒轉與錯位。
跑步似乎也是這麼一回事。跑直線時,折返點從終點變成了起點,起點則從背後變成了面前;繞圈跑的時候,每一圈的終點是下一圈的起點,出發時的目標就是回到原位。我們為了讓自己的運動能力不要退化而運動,為了讓我們老的時候還能夠運動,我們需要確保自己的運動能力盡量不要退化。
這是生活重複與乏味的一面,也是生活充滿目標與動態的一面。好像以為什麼都沒有,但其實多少還是有一點什麼。雖然好像不是什麼重要的情節,但如果缺少了,主角對自己的認識或許又有些不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