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每個階段,我們總是不斷地追尋,想要健康財富、家庭關係美滿、得到社會認同等等,這樣的人生目標不計其數。然而,我們卻很少思考,自己在追求時是不是繞了遠路?或是,其實根本不了解自己想要什麼?
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達到人生目標的路徑,是以Have-Do-Be來運作的,也就是認為如果我們擁有某些東西(have),就能去做某些事(do),最後成為更好的自己(be)。例如,找到自己喜歡的對象(have),就能一起快樂地過生活(do),最後成為幸福的人(be)。又比如,擁有很多的錢(have),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do),自己就會變得快樂(be)。
Have-Do-Be模式,表面上似乎沒有什麼不對,但世界卻不是那樣運作,很多時候,這樣的路徑不會比較快速,也不見得有效。因為當我們只想著用什麼方法達到目的時,心態是充滿匱乏感的,認為自己缺乏某些東西,所以想要得到。
這兩年我不斷練習自我覺察,讀書、書寫、靜心,我做了很多自己認為能得到內在平靜的事情,也就是在「Do」的層面非常用力,表面上看似有效,內心卻總覺得哪裡不到位,但也說不清楚是什麼。我心想:如果我再更努力覺察、更用力讀書、花更多時間練習,是不是就能找到答案。
直到2023年底,我向宇宙許了一個願:希望新的一年,能看見自己的Being。但有一個和以前不一樣的地方,是我真的相信會看見,自己期待的未來模樣。
借用《原子習慣》的論述:要養成習慣的第一步,是對自我的認同(self-identification)。當你決定自己是怎樣的人(be),你所培養出的心態,會使你做出某些行為(do),而這些行為會使你獲得某些東西(have);反之,盲目做事並不會改變一個人的心態。
2024年進入Q4,有很多「實驗」正在發生,我持續練習有意識地做選擇,同時思考意識以外的東西如何影響著我,而我又希望活出什麼樣的生命故事。從Do的層面來看,我仍然練習覺察,還是讀很多書,也寫比以前更多字的文章,但是內在感受更昇華了,最近收到幾個朋友回饋:我的文章比以前真誠自然很多,真是值得開心的事!
分享另一個個人經驗:從小家庭教育給我的建構,讓我容易對財務沒安全感,在要花錢買東西時,「我沒有足夠的錢,所以不能買」會成為我腦中第一個認定,但其實並不是買不起;我試著用Be-Do-Have模式,把思維重新定位成「我想把這筆錢花在其他更想要的事物上,所以現在不想買」。
你可能會問,這兩種結果都是不買某樣東西,有什麼不同嗎?答案是,完全不一樣。因為當我能不從匱乏出發,就不會覺得金錢是個侷限。心態的正向表述,和「吸引力法則」有異曲同工之妙,內心有足夠的渴望,全宇宙都會幫你,前提是你得打從心裡地相信自己,用豐盛、創造性的思維看待一切。
Be-Do-Have需要長時間的練習,畢竟自我認同不是一蹴可幾的事,過程中很多感受也不是那麼舒適,但有了積極正向的Being之後,就能有意識地做朝向這個目標前進的事,最後終將自我實現。
宇宙溫柔地教導我,要持續體驗。我期許自己時時保有謙卑,不驕傲自己的「已知」,也不懼怕自己的「未知」,充滿勇氣地,體驗這趟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