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這幾年大量接觸創傷個案,許多個案本身在家庭或學校中甚至進入職場後,都會經歷他人暴力的對待,大家最常聽到的「霸凌」,其實也是一種暴力對待的形式。因為有感於這個社會的暴力循環周而復始地發生,身為諮商心理師,很想要杜絕暴力的發生,期待看到這個社會充滿和平與溫柔的氛圍,所以接下來幾週,都會針對暴力相關的主題,提出我的一些看法,也希望這樣的論述、概念可以透過網路上的傳媒更加地推廣,希望大家都看到、知道也學到,才可以防止自己跟別人繼續以暴力的方式來對待別人或經營關係,讓我們能更溫柔地對待別人。
暴力是什麼?借用我過往所學的理論,還有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網站的資訊(見備註一),開宗明義地闡述,暴力的本質就是「濫用權力與控制」,以下我簡稱為「權控」。
很多人會誤以為「權控」是要講話很兇惡或大聲,或者是握有實質的權力(例如:對方的工作位階比自己高),或者是有肢體上的動作威嚇,或者要有很明確的恐嚇的眼神或話語,讓對方心生害怕,才算是用權力壓制對方,但其實綜合我在實務接案的過程,還有很多過往我自身受暴的經驗中,我會發現有時關係中的一方用比較強烈的措辭、語氣或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立場,試圖控制場面,強力說服他人接受或認同自己的想法、感受,讓人感受到壓迫感,如果對方不接受,就會表達質疑,試圖將局勢導引成自己想要的狀況,當下沒有同時顧慮到對方的感受,在我的概念裡,我也會把這樣的關係狀態視為一種「權控」,一樣歸屬於「暴力」的範圍內。
看到這邊,恐怕很多讀者就會覺得:你這樣定義,感覺也太嚴格了吧?那有時候我們在說服別人的時候,本來就會用比較強烈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主張,這樣不就也可能涉及到暴力?沒錯!我的確是這樣想的!我認為我們的社會中充斥著「暴力溝通」。舉例來說,如果我常常在捷運上或公車上聽到父母會對小孩說:「不要再哭了!再哭,媽媽就不理你了喔!我要走了喔!」或許這一招對很多小孩很管用,但對於某些比較敏感的小孩來說,他之所以不哭了,是因為他心裡面很恐懼如果他用哭泣表達他的情緒,媽媽就真的會拋棄他、不管他了,某種程度,這樣的語言就是藉由讓小孩內心感覺害怕,來達成安靜、讓大人耳根清靜的目的。這樣的語言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大人,而非考量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或感受。我在晤談室中聽到好多個案在敘述自己小時候成長的經驗時,不乏都會聽到個案跟我說:他的父母曾經揚言對他說:「如果你不……的話,我就不要你了!」「如果你……做的話,你就不是我女兒/兒子」,我自己從小也生長在充斥著暴力語言的家庭中,我相當了解這樣的語言讓我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多少恐懼。
我想要在此很清楚地跟大家說:如果我們在跟別人說話或相處時,是以讓對方害怕或嚇到的方式控制場面,達成自己的目的,不管你是故意的還是無心之過,這都是暴力的溝通。
即便你說話的內容再正確,也只是想要主張出自己明確的觀點與論調,但單向性地說自己想說的話,沒有開放心胸地聆聽對方的想法,沒有想進一步了解對方的立場,有可能會對於關係中的另一方造成過多的壓力,會讓另一方逐漸地「閉嘴」,漸漸地就不想跟你對話,也讓另一方漸漸學會封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跟你說,阻礙了你們的溝通。這正是暴力溝通帶來的影響。
下一篇文章,我將會以我的實務經驗,分享在我的專業工作中,如何陪伴受暴的人,也提供其他心理專業工作者做為參考,希望和我一樣想要治癒、保護個案的專業人員,我們可以在「關係暴力防治」這塊領域一起持續地耕耘,讓更多個案受惠,讓我們的社會更溫暖。
l 備註一:可點入「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網頁,就可以進一步了解更多有關暴力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