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進入一個從未了解的領域時,內心不安湧現,甚至覺得自己無法應對?這種不安,就是「差距感」。它讓我們意識到現有的認知和理想狀態之間的距離。雖然這一開始可能帶來壓力,但如果我們用「好奇心」去看待它,這種壓力就能轉化成前進的動力,帶領我們踏上學習和成長之路。
差距感不是失敗的標誌,而是我們學習的起點。每當我們發現自己還有很多未知領域時,差距感自然會浮現。如果我們選擇用「好奇心」去探索,這些差距就能變成我們成長的階梯。
當我們感受到差距時,好奇心驅使我們去尋找答案、探索新解決方案,並發現新的機會。這種探索不僅能縮小差距,還能促進我們的自我提升,幫助我們克服學習障礙,逐步拓展知識。
在1970年代,3M的研究人員斯賓塞·西爾弗(Spencer Silver)試圖開發一種強力膠水,但結果卻出人意料——膠水不夠黏,沒有實際用途。這就是典型的差距感:目標和結果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落差。
但這並沒有讓他氣餒,反而激發了他的好奇心,促使他思考這種膠水的其他可能性。經過多次嘗試,他發現這種膠水適合製作可移除且可重複使用的便利貼,最終3M便利貼因此誕生。這個過程展示了如何將差距感轉化為創新機會,並證明了好奇心是如何引領我們發現新事物的。
1928年,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在研究細菌時無意中發現了被黴菌污染的培養皿。按當時的標準,這是個錯誤,因為培養皿應該保持乾淨。然而,這個意外激起了弗萊明的好奇心,他注意到黴菌周圍的細菌被抑制了。這正是差距感的體現——他沒有達到預期結果,但卻發現了意想不到的現象。
弗萊明並沒有忽略這一現象,而是深入研究,最終發現了黴菌中的抗菌物質,這就是今天熟知的盤尼西林。正是好奇心讓他突破了認知框架,從失敗中發現了劃時代的醫學突破。
適度的差距感能激發我們的好奇心,推動我們不斷挑戰自我。每當感受到能力或知識的不足時,與其感到沮喪,不如將差距感視為激發探索的動力。從便利貼到盤尼西林,這些發現都證明了:當我們以好奇心面對差距時,就能將壓力轉化為成長的機會。
古人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當我們面對未知時,坦然承認不足,是一種智慧。而好奇心,則是一種探索的勇氣。正是這份勇氣,人類文明才能不斷進步。所以,保持好奇心,不斷挑戰自我,在未知領域中開創新的天地。
一句話總結:差距是知識的海洋,好奇心是我們探索的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