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聽到用「開放」、「包容」、「彈性」等詞彙來描述理想的組織文化。然而,這種普遍認知是否真的適用於所有類型的組織?羅振宇在《羅輯思維(商業篇)》一書中,透過對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組織的經濟學研究,挑戰了我們對組織發展的傳統認知。
羅振宇在書中介紹了賴建成的《教堂經濟學》這本著作,這本書運用經濟學的方法研究歐洲中世紀的基督教組織,得出了一些令人驚訝的結論。最引人注目的是關於組織嚴格度與其長期生存能力之間的關係。
一般而言,我們可能會認為,一個組織如果想要長期存在並發展,就應該採取開放、包容的態度,降低門檻以吸引更多的人才。然而,《教堂經濟學》的研究結果卻恰恰相反。在歐洲歷史上,那些堅持傳統、教規嚴厲的教派,反而比自由開放的教派更能長久存在。
這個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呢?書中舉出一個具體的歷史案例。
古羅馬帝國原本是一個非常包容的多神教社會,他們的宗教政策可以說是相當「開放」的。每征服一個新的地方,羅馬人就會將當地的神明請到羅馬,供奉在萬神殿中。這種做法看似能夠最大程度地包容不同的信仰,應該能夠贏得廣泛的支持。然而,歷史的發展卻出人意料:最終取代羅馬多神教的,是一個教規更加嚴格、更加苛刻的一神教:基督教。
更有趣的是,研究還發現,在歐洲歷史上,那些教規嚴格的教派,雖然其信徒的家庭收入水準和教育程度較低,但他們每週參與教會活動的時間更多,對教會的捐獻比例反而更高。這些「大老粗」們聚在一起,反而展現出強大的組織力,使得這些教派能夠經得起風雨,長久存在。
相比之下,那些自由寬鬆的教派雖然吸引了素質較高的信徒:收入更高、文化水準更高,但這些人加入教派後,對教派的參與度和奉獻度反而較低。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賴建成的研究給出了一個解釋:嚴格的教派在招募信徒時就比較嚴格,只有具有共同核心信仰的人才能加入。這樣一來,組織內部的同質性就很高。當遇到困難或挑戰時,這種高度同質的組織往往能夠展現出更強的戰鬥力。
不僅如此,嚴格的教規還能夠對信徒進行更有效的道德塑造,對違反道德的行為也有更強的威懾力。這就是賴建成所說的「道德生產最大化」。從社會的角度來看,這些嚴格的教派實際上是在生產一種重要的社會產品:道德。正是因為完成了這一重要的社會使命,這些組織才能持續吸引社會資源,長久存續。
反觀那些寬鬆的教派,雖然可能讓每一個參與者都感到更加輕鬆愉快,但它們並沒有生產出社會所需要的「道德產品」。從社會的角度來看,這些組織更像是一個輕鬆愉快的俱樂部,而不是一個有重要社會功能的組織。在平時,這樣的組織可能還無所謂,但一旦出現社會危機,它們就可能因為無法持續獲得社會資源的輸入而難以生存。
這個研究結果給我們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啟示:如果一個組織,無論是宗教組織還是現代企業,想要生產某種特定的產品或者向社會提供特定的功能,就需要有嚴格的規矩、較高的門檻,甚至要做到「寧缺毋濫」。組織應該時刻準備「清理門戶」,以維持其核心價值和功能。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組織都應該採取嚴格的管理方式。如果一個組織的目標僅僅是為成員提供一個輕鬆愉快的環境,那麼採取寬鬆的管理方式也未嘗不可。關鍵在於,組織需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和功能,然後根據這些目標來選擇適當的管理方式。
這個研究給我的啟發是,在組織管理中,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寬鬆」就一定比「嚴格」好。相反,我們需要根據組織的性質和目標來選擇適當的管理方式。對於那些肩負重要社會功能的組織來說,適度的嚴格可能反而更有利於組織的長期發展。
《教堂經濟學》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來看待組織管理。它告訴我們,組織的長期生存能力不僅取決於其吸引成員的能力,更取決於它能否有效地完成其社會功能。這個觀點不僅適用於宗教組織,對於現代企業管理也有重要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