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3M公司的化學家史賓塞·西爾弗(Spencer Silver)在研發超強力黏著劑的過程中意外製造出一種非常弱的黏著劑。這個結果和他的目標相去甚遠,他感受到強烈的差距感。當時,這個“失敗”的產品被認為毫無價值,直到幾年後,另一位3M員工亞瑟·佛萊(Arthur Fry)發現這種黏著劑可以用來製作便利貼,這才讓這個看似無用的發明成為了全球知名的創新產品。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差距感並不總是失敗的象徵,它可能是成長和創新的起點。無論是在職場上遇到挑戰,還是設定健身或學習新技能的目標,我們都會面臨這種感覺。當我們感受到差距感時,關鍵在於如何面對和轉化它。以下是一個三步法,幫助你跨越差距感,把它變成成長的動力。
跨越差距感的第一步,就是看清現實。當我們面對與目標的落差時,要先了解現況,這樣才能找到適合的應對方法。
在這個階段,我們應該反思自己是否真正了解現實狀況。問自己:
工作案例 - 小查的技術挑戰
小查是一名工程師,最近負責一個新系統的開發。但在測試時發現系統跑得很慢,遠不如他預期。他冷靜下來,分析了當前的情況,發現主要是某個模組的算法效率不佳。他問自己:「問題出在哪裡?有哪些數據支持?」這樣他看清了問題的根源,找到可以著手改善的地方。
客戶互動案例 - 小思的客戶需求
小思是一名業務,第一次跟新客戶開會後發現客戶的需求跟公司的產品功能有些差距。她決定不慌張,先多了解客戶的具體需求。她問了幾個問題:「您希望達到什麼具體效果?」「過去的方案是怎麼做的?」這樣,小思對客戶需求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避免一開始就覺得產品不夠好。
當我們了解現實後,下一步就是拆解挑戰,把大的問題分解成可行的小步驟,讓差距感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力。
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反思我們是否正確拆解了挑戰:
工作案例 - 小查的技術突破
在找到問題之後,小查沒有一下子想解決所有問題,而是把目標拆成幾個小步驟,先優化資源消耗較大的部分,每天設定一個小目標去測試效果。這樣做壓力沒那麼大,而且每次優化後他都看到系統性能在進步,讓他更有動力繼續下去。
客戶互動案例 - 小思的提案策略
小思知道不能一口氣滿足客戶所有需求,就把客戶的要求拆成幾個階段,先針對其中一部分進行細化提案,還設定了每個步驟的執行時間。客戶覺得這樣的安排更清晰,也增加了對小思的信任。隨著每一步都落實,客戶也對提案的信心越來越高。
最後一步,就是提升自我,克服能力上的不足。這需要我們具備成長型思維,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透過努力提升的。
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反思自己的行動計畫和成長過程:
工作案例 - 小查的自我提升
小查發現這次專案的挑戰讓他覺得有些技術還不夠精通,於是他決定每天花點時間學習相關技術,還加入了技術社群跟其他人交流。他慢慢地將問題當作學習機會,也更有信心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客戶互動案例 - 小思的專業提升
在幾次提案後,小思感覺自己的業務溝通技巧可以再提升,就報名了業務培訓課程,也向公司內資深同事請教。她為自己設定了每月的學習目標,涵蓋產品知識和談判技巧,逐步提升自己的專業度。這樣,每次跟客戶見面時,她都更加自信,客戶也更信任她的建議。
差距感其實是成長的最佳契機。每一個挑戰背後都隱藏著突破的可能,只要我們願意看清現實、拆解問題並提升自己,就能將差距感轉化為動力。就像3M便利貼的故事一樣,每個看似無用的經歷,都可能成為我們最重要的成就。勇敢面對差距感,把它當作成長的階梯,你將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