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過步驟化的方式,有系統地反覆執行,達成持續的成果輸出。彷彿推動巨輪般,起初要花很大力氣,努力也不見進展,但隨著輪子越轉越順,輪子自身的動力將帶動自己,巨輪便會飛速轉動。」 ——《從A到A+》「飛輪效應」
我們常常低估習慣在改變人生中的力量。艾爾文的《習慣紅利》則以實際經驗和科學理論,揭示如何透過微小改變累積出改變人生的巨大紅利。
這本書結合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系統化拆解習慣的養成方法,讓你不再依靠意志力與短期衝刺,而是建立可持續成長的機制。書中還詳細探討如何將習慣應用於時間、工作與財務管理,真正幫助讀者實現夢想中的生活。
作者艾爾文的說書特色是除了台灣的出版書籍,他更多的閱讀英文原文書籍,如《高效習慣》,使得他搶先看並能成為「推書手」。同時這也是在「習慣」領域含金量很高的一本書,希望能在新的一年,協助大家在培養好習慣的路上走得更遠。
習慣是無形的導航系統,帶領我們在無意識中重複行為。作者提出四步驟幫助建立正向習慣:
① 隔絕:擺脫阻礙改變的事物
② 引導:通往正向習慣的道路
③ 持續:強化維持習慣的動力
④ 追蹤:養成長期有利的習慣
音波的二九九型轟炸機,因為操作複雜,導致在初期沒有飛行員可以駕馭。但透過一張軍方和音波統整的制式清單,創下飛行萬里零事故的紀錄。
《清單革命》中 Atul Gawande 觀察到院內高感染率後,設計出一張可在九十秒內完成的手術安全檢查表,並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執行這個研究計劃,在全世界八個醫學中心試驗,結果大幅降低手術的死亡率與併發症。
即便是最需要專業和訓練時長的醫師和飛行員都能藉由檢查清單大幅改善表現,更何況是日常習慣的培養。
習慣清單就好比從遠景設計近景目標,它幫助我們確認目標、計畫,然後把精力聚焦在第一步,做好眼前的事。
在有一餐沒一餐的原古時代,想著未來並不現實。因此人們在能狩獵到食物時盡可能大量食用累積轉換成脂肪,在危機時用脂肪撐過去。
一如 Tim Urban 在 TED 演講「Inside the Mind of a Master Procrastinator」中提出的觀點。
一般人大腦裡有理性決策者(rational decision-maker)和及時行樂猴(Instant Gratification Monkey)。理性決策者想做對的事,猴子只想做有趣的事,很不幸大多時候基因幫助猴子掌控了方向盤,讓我們享受當下。
而唯有死線/最後期限(deadline)能讓恐慌怪獸(Panic Monster)醒來趕走猴子,但很不幸我們許多夢想是自己定義,因此沒有最終期限被無限延宕。
因此確認目標後給自己訂下各任務的小期限,能幫助我們推動長期目標的完成。
這種累積的過程讓我們在日常中持續積累優勢,最終實現長期目標。作者用過往經驗分享,告訴我們:小步前進的堅持,能轉化成巨大的改變和價值的飛躍。
題外話,我個人不是很喜歡「底層邏輯」這個翻譯。
它的原型應該是從金融投資一間公司的獲利體質,扣除商譽或成長願景等無形資產,找出這家公司現存基本獲利能力(underlying value/asset)。
我自己更傾向翻譯為基礎價值/基礎資產,這邊用頂層或底層,在方向性會讓人混亂,用「潛在」這個翻譯,又容易讓人覺得應該含括無形資產。但因為《底層邏輯》這本書太有名了,現在該詞基本都使用他指代事務的核心邏輯。
這本書尤其適合那些:
藉由這本書,你將學會用習慣這個工具打造專屬於自己的成功模式,讓改變不再遙不可及,而是每天都在發生。
當然你也可以藉由先前介紹的《烏托邦的日常》區分自己是屬於哪類型的人,梗好的重塑習慣,掌握人生方向。
我是哈斯,每周與你分享一本書。喜歡這樣的專題介紹,還請關注與紅心支持,當然如果想要看更多我現在在看什麼書,歡迎追蹤 IG 掌握即時動態。
下週預定是 Steven D. Levitt, Stephen J. Dubner的《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有興趣可以先閱讀,這樣下週收看書籍推薦時就能有線上讀書會的效果哦。
1.我的生產力之道 →
2. 習慣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