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諮商教科書的時候
是否有發現在說明技術、技巧或做法之前一定會介紹這個學派的哲學觀
不管是『人性觀』、『基本概念』或『核心思想』
這是因為所謂的技術
只是治療者在實踐哲學觀的途徑而已
以敘事治療為例 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叫做『外化』但如果沒有敘事治療那種 『解構』『外化』『後現代』的精神 外化只會淪為一種工具,也無法真正協助到當事者去拉開與問題的距離
另外一個例子是『同理』 大家在學習過程一定會學到這個『技術』 但我認為同理應該是一種『態度』 一種面對並珍惜眼前當事者的態度 但如果把同理當作技術來操作 是否就失去真誠與一致了呢?
由此可知,諮商哲學是多麼得重要
失去哲學基礎的諮商
如同
失去靈魂的木偶
失去味道的美食
失去色彩的照片
失去黑糖的珍珠
失去九層塔的三杯雞
失去可可粉的提拉米斯
失去蛋酥的白菜滷
失去肉鬆的肉燥飯
索然無味又黯然失色
我自己相信的諮商學習
是把治療者本身當作工具一樣的淬煉,不斷的進行反思與自我提問,建立屬於自己的核心思想,並基於這樣的核心思想透過『言語』『行動』『互動』來將這樣的核心思想具象化
挑選諮商學派
就像參加婚禮天選適合自己的衣服一樣
要找可以襯托自己氣質、身材、長相和膚色的衣服
而不是像灰姑娘的姊姊一樣削足適履
是找一個服膺自己世界的理論
不是把自己塞進某個理論當中去適應它
治療者,才是挑選中的主體!
請記住,進行諮商的不是諮商理論,而是治療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