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或許聽起來有點老套,但正因為它普遍且真實,值得我們用不同的角度重新審視。
職場上,有些人將升遷視為終極目標,不惜一切追求職稱的提升。然而,對於大多數工作者來說,當被告知將晉升為主管時,內心未必會感到興奮。尤其在薪資提升不明顯的情況下,更多的責任反而讓人感到壓力倍增。
面對晉升的憂慮
記得第一次被通知升任主管時,內心並沒有喜悅,反而充滿了疑問與憂慮。
當時,我每天搭乘長途客運通勤。無論是步行到站牌的路上,還是車程中的四十分鐘,以及回家的那段二十分鐘,腦海裡總在反覆問自己:
這些問題始終在腦海盤旋,直到正式上任基層主管的那一天,答案仍未浮現。換句話說,帶著滿滿的疑惑,我走上了主管的職位。
回首當時,雖然心中的方向似乎正確,但知識與經驗的不足讓我無法清晰地梳理出如何應對這份全新角色。也因此,今天想與大家分享一些更清晰的思考方法,幫助面對相似情境的你更好地準備。
從自我覺察開始
我們來談談「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這是一個能幫助我們認清自己、調整行為的核心概念。
心理學家 Goleman 將自我覺察定義為:「一種清晰了解自身情緒、內在驅力、需求與弱點的能力,並認識到情緒如何影響行為及其對他人的影響。」(Goleman, 1995)
Silvia 和 Duval 則指出,自我覺察是一種內在反思過程,幫助個體將自身與標準進行比較,激發修正行為的動機。(Silvia & Duval, 2001)
在首次成為主管前,深入了解自己的以下幾點是非常重要的準備工作:
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僅有助於了解自己,也能幫助你找到適合的領導方式。
從管理到助人的思維轉變
曾經有位朋友分享過他的管理觀念,讓人印象深刻。他說:「我的目標是幫助團隊成員,即使他們有一天離開這家公司,也能具備更強的競爭力。」這種「助人而非管人」的思維,讓人感到敬佩與啟發。
成為主管,不僅僅是管理任務或分配工作,而是肩負起助人成長的責任。當你的目標從「管理他人」轉變為「幫助他人」,你會發現,自己的價值也隨之提升。
專業與領導的平衡
許多人擔心自己在專業能力上是否足夠勝任主管角色。事實上,既然你的上司選擇了你,專業能力通常已被肯定。真正的挑戰,更多來自於領導力的發揮與團隊合作的促進。
成為主管後,最重要的是進一步認清自己的目標:
這兩條路都有成功的可能,但在數十年後,結果可能截然不同。真正有意義的職涯,不僅在於獲得職稱或權力,更在於能否帶來長遠的影響。
結語:選擇你的未來
數十年後,你希望成為怎樣的自己?這個答案,往往取決於你第一次當主管時的選擇。是選擇面對內心的疑問、深入自我覺察,還是僅僅為了完成工作而上任?
如果你正在面對這樣的抉擇,不妨靜下心來,問問自己:
「我要成為怎樣的領導者?」
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是你主管職涯的關鍵起點。